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球化
语境
历史
叙事
如何
一把
千个字
书写
刘婧
2023 年 5 月总第 207 期第 3 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207,No.3May.2023118从考工记到一把刀,千个字,完稿时间相距不过两年。一把刀,千个字升腾着熟悉的“王安忆气息”:知青生活、海派格调、劳动美学、技艺传承、器道之辩但也携带着更多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的故事讲述侨居美国法拉盛的淮扬菜名厨陈诚、父亲、师师、姐姐、姐姐的德州男友、胡老师与胡师母、倩西等人物的“离散”经历与“异域”生活。这是其中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索则追着前者,不断地趋向汇合,讲述的是主人公陈诚幼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及其与上海的嬢嬢、爷叔、招娣、小毛、单师傅和扬州的舅公、黑皮等人物的过往。二者穿插行进,同时形成一种以人物为纽扣的倒推型叙事结构。下部则出人意料地笔锋一转,揭示了上部两条线索发展的根源:原来,陈诚是烈属。全球化语境下的历史叙事如何可能?王安忆小说一把刀,千个字的历史书写刘 婧(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一把刀,千个字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作家叙述历史的努力与尝试。王安忆对“现代性的全球化”的省思在相当程度上坐实为“物观”美学,且切实关乎其小说技艺的调整。对自我“历史观”的明显介入与清理,体现出作家更为具体、细腻、丰富、多元、开放的历史观察与哲性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暴露出其思辨的游移与局限。上海成为全球视域下地方书写的“一环”,彰示着王安忆小说的结构性调整。以历史空间化取代空间历史化,王安忆在寻找历史叙事的新可能的同时,也注重对话海外视野,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一把刀,千个字与王安忆多年来的创作经验,也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当代作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全球化及其不断衍生的问题面前,如何感知当下、叙述历史,推进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走向突破与更新。关键词: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全球化;历史叙事;海外视野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3)03-117-12文艺论丛收稿日期:2022-05-02作者简介:刘婧(1996),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119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 207 期至此,叙事得以补足、解密以及调转,“传奇”的母亲,漂泊的孩童,争吵的家人,变形的人生。“一把刀”剁下,飞溅起两代人和共和国历史的“千个字”,烹煮于烟火市井,传奇不奇。评论家对此作提出颇多新见:以唤醒“记忆”来确认“个体”、“历史追忆”与“自我重构”、“尖锐历史诘问”以及“异乡的孤儿”的“冒险”与“记忆”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几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历史。当笔触由游离于大历史之外的人,转移到革命者及其家庭际遇,当“再造”历史遭逢全球化语境,一把刀,千个字不仅是王安忆的又一长篇力作,更是我们再次考量、定位、臧否王安忆历史写作的重要契机。一、铸史之法:“物观”美学与小说技艺“一把刀”指的是“扬州三把刀”中的头一把:菜刀。这是一部关乎厨事与饮馔的小说。甫一开篇,纽约法拉盛福临门酒家的单间里觥筹交错,号以师从莫有财的“淮扬菜系正宗传人”陈诚作为宴席主厨出场,酒酣耳热间讲述菜系的奥秘与佳肴的既往。饮食男女,穿衣吃饭,人之常情。然而一道菜肴,一门手艺,却可能牵出颠沛的人生与悠长的历史。小说虽与饮食烹煮的技艺有关,但作家笔下的陈诚、舅公乃至颇为神秘的单先生却也并非是汪曾祺、冯骥才笔下的民间奇人。谁也料想不到以莫门“大将军”闻名的陈诚乃是从扬州乡下的白案入行,更料想不到这穿行在法拉盛七号线上的普通乘客竟是中国革命烈士的儿子。传奇的头衔及其衍生出的想象遮蔽了多少人间沧桑、世事变迁,在不断地碎片化和崩裂重组的失速现实面前,技艺及其出产之“物”却恰好从生存与生活的角度成为反照历史、接续文化资源的立足点。通观王安忆近年来的创作,“物观”美学是一大特点。恰如论者指出,王安忆“以物观时、以物观世”,在当下小说的“名物”风尚中独树一帜。“物观”在此当然可作“对待物的观念”解,却更强调其作为动词的状态,即“以物观”,将物作为辐辏点,达成黄云霞:从“记忆”中捕捉“自我”评王安忆新作一把刀,千个字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 3 期,第 86 页。陈树萍:边缘处的历史追忆与自我重构评王安忆新作一把刀,千个字 ,南方文坛2021 年第 6 期,第 171 页。王春林:烟火人生中的尖锐历史诘问关于王安忆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 第 6 期,第 116 页。陈婧祾:异乡的孤儿 一把刀,千个字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上海文化2022 年第 1 期,第 4 页。周保欣:“名物学”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从王安忆天香 考工记谈起,文学评论2021 年第 1 期,第 67 页。120刘 婧:全球化语境下的历史叙事如何可能?王安忆小说 一把刀,千个字 的历史书写 2023 年第 3 期对时空与人的反观。天香中的“天香园绣”别有格局,一针一线勾勒几代人的生命布景和古上海的“地方志”。从闺阁到民间,“物质文化史”不是大历史巨冠上冰冷的珠翠,而是“一物之通,生机处处”,成为旁及天地、“再造”历史的关窍。考工记 中,陈书玉和家宅的“人宅合一”、大虞和家传木工如同天然的隐喻,“技”与“物”映射“时”与“人”,“观物”的过程蕴含“物观”的美学。相比天香的绣艺、考工记的木工,一把刀,千个字中的餐饮显得更寻常,但也更耐人寻味。作家并未在文中极力渲染淮扬菜的精致独特,反而一语道破玄机:“无论哪一派哪一系,凡做到顶级,就无大差别!”她的用意不在写“奇”,而在“常”,并以此观“变”。饮馔犹如“棱镜”,既有其主体性,亦折射关乎个人、生活、物质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借此可观时/世,可观空/地,亦可观人/情。此三者时常动态缠绕,彼此共构,形同菜碟上方的热气与香气,缄默地攀升或四溢,却是最引人注意的表征。胡松源的“嫡传”弟子单先生从风光无两的沪上大厨“沦落”到“状元楼”里烧制小黄鱼的无名之厨,经年手艺仍可制出“过去的味道”,但却“有多少时间过去,又有多少世事转变”。借镜于“物”,“时”变与“世”变获得了更深刻的梳理与体察。陈诚备菜,常在朋友那起名“上海”的农场采购。即使美国肥沃的水土种什么长什么,但基因却总是变异:“上海青”奇怪的味道与质地,“朝天拔起”的塌棵菜,尤其是最令陈诚苦恼的淮扬“软兜”,美国就是养不出。即使全球化与现代化为空间的折叠、变形乃至复制提供了便利,似乎足以消弭消弥“原乡”与“异域”的差异,但哪怕是食材养殖栽培这样平常不过的事情,也不得不在迥异的“水土”面前“败北”。饮食虽然日常,却正是这日常之物连缀人情世故,盘活沉积的记忆。法拉盛那爿小店里,素雅恬静的老夫妇吃着宫保鸡丁,令陈诚生出在良莠不齐的异国餐饮市场中开出新店的想法。回到东北,面对变动,是厨事给了他安宁。他自制烤箱,试验单先生带他去吃的“拿破仑”,火星子里又闪过舅公、黑皮一干人等,他不禁触动情肠:“这些人哪,如今在什么地方?”现代性、技术革命、全球资本流动、壅塞的信息流深刻地改变并不断重组现实,塑造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体验。小说家如何处理现实?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怎样捕捉张新颖:一物之通,生机处处王安忆 天香 的几个层次,当代作家评论 2011 年第 4 期,第 4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5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108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240 页。121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 207 期现实的“动感”,辟清现实的复杂面貌,成为小说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对此,王安忆早有意识:“现在我们的生活对空间和时间都是一种剥削剥削你的经验。你这一段时间循序而生的经验在快速运动中全简化为单纯的运输。你在剥削时间,时间在剥削你,就是这样。”她特别提到,现在的读者很难理解托尔斯泰,因为他漫长地写一件事或一个风景。但这些看似没什么好写的“细节”与“过程”,实际却未必是当下看得到的。从 天香 乃至更早,到新近的 一把刀,千个字,王安忆对“现代性的全球化”省思在相当程度上坐实为“物观”美学。这自有其独特之处,更显露出作者应对“现代性的全球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一把刀,千个字 显然内含着这一问题。作者开篇以七号线作为“主观镜头”,描绘了法拉盛的现代图景。“玩意儿似的”街区、“豆大”的人、“甲壳虫”般的车,“胼手胝足”的生活;很快便会拔起连片高楼并夹成街道的空地;不断在新旧之间循环的“面孔”,不一而足。现代主义风格的餐馆刻意营造符号化的“上海本帮”生活气息,迎合着赶潮流的人们,却与“中国味”相隔十万八千里。家人的陪伴、广阔的异乡天地均难以抚慰陈诚孤独而疼痛的心,他只好暂时躲进仿佛“空心”的赌城大西洋城可见,“现代性的全球化”关联着一系列的关键词:“变动”“超速”“压缩”“失重”“破碎”“孤独”“混杂”“模糊”它超乎想象的覆盖性给人带来的是时空感受、心灵安放的多重焦虑与困境。相较而言,物事的相对具体性、稳定性、秩序性和集中性,提供了更为可靠有效的观察视点和观照方式,不仅成为作家切入历史、叙述历史的媒介,也为同样身处现代性进程中的读者提供了别样的思考角度和阅读感受。王安忆近年创作中的“物观”美学显示出以小见大、以静观变,绵密细腻且具有召唤力的特点。作为对“现代性的全球化”的应对之法,“物观”美学大致表现出两种特质。首先,聚焦于物本身和对造物过程的探索,不仅新鲜特别,而且具有生产力和发散性,关联着更多超越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人对时空的焦虑。天香中的绣阁、绣艺与女眷共构实在的物质空间,制造具有包裹感的情境,使人如临现场;一把刀,千个字中陈诚的人生经历始终与饮食、厨事形成联结体,多处滞缓的描写,让细节填充扎实紧密。写作者与阅读者在“观物”的过程中均得以“慢下来”,暂时避离王安忆、张旭东: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见张新颖、金理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26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8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12 页。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第 134 页。122刘 婧:全球化语境下的历史叙事如何可能?王安忆小说 一把刀,千个字 的历史书写 2023 年第 3 期现实的种种困顿,深入到文本供给的嵌入式场景中,品咂琢磨,生发己见,从而借“物观”抵达历史深处,开掘更多可启示当下的精神资源。其次,物逐渐成为“栖身”之所,是为标定自我、安放心灵的重要载体。小说中的人物与当代人同样面对着变动不居的现实,无依而不定的生命体验使得寻找自我调适与精神安放之所,成为一种近乎必然的需求。从陈书玉与老宅、陈诚与饮食的关系中,我们大可一窥“物之理”与“人之情”的“榫卯”关系。通过赋值现实之物,陈书玉和陈诚追寻生命依托,重构精神格局,在个体历史的演绎中,与大历史形成呼应与互动。对过去的处理,凝结着作家对现世的思索,从而引导读者自我反照,深度思考如何在无处不在的现代性困境中寻求自处、自解之法。在此意义上,“物观”美学无疑凸显了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此外,“物观”美学也切实关乎作家小说技艺的调整:将技艺或物事“特写化”“过程化”“精细化”,于观看、描摹或雕琢的过程中,同时达成小说语言、结构、节奏的拉伸与短暂的滞留,从而形成反向的“陌生化”效果。这一款面点他下了功夫就是小麦。不能生,不能熟,恰是返青的一刻,摘下来,搓下粒;石臼里捣出浆,且不能烂,需保持原形;倾在手里揉,揉,揉成团;压在扁盘里,拍打、切块,上蒸笼。为了它,专在盆里栽几十株麦子。他自创一种烹制法,葱姜蒜入水煮到大滚,喷上白酒,手持鱼尾,慢慢滑进,翻个身,即起锅装盆。那边灶眼上,铁锅里的酱也炒熟,加醋加糖加干辣椒末,兜头一浇,顿时粉白变酱紫。还有大棒骨,整段的肋条、腔骨、大胯,焯一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