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代
礼俗
音乐
文化
历史
溯源
Journal of theorthernMusic北方音乐2023年第2 期清代礼俗音乐文化的历史溯源李莉摘要:礼俗音乐包括官方礼仪中的仪式音乐和民间礼俗活动中的音乐。文章考察了清代释奠礼乐,论证其官礼乐制是对宋明礼乐的继承和发展,有守成之制,也有务实整合创新,一脉延续中华治国之礼乐思想;其民间礼仪深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可追溯至北宋“礼不下庶人”的历史渊源;其宗族家礼仪式用乐中,也可管窥到上古诗经歌曲,如“二南”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关键词:清代;礼俗音乐;二南;家礼;官礼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2-7 6 7 X(2 0 2 3)0 2-0 0 9 5-0 6礼俗音乐,包括官方礼仪中的仪式音乐和民间礼俗活动中的音乐。清代直省府州县官礼有地方官员主导和参与的各种祭礼和典礼等活动。其中,用乐最隆重有祭礼的释奠仪式、关圣帝君祭礼、文昌帝君祭礼;其次有嘉礼的乡饮酒礼、宾兴、直省官员迎春、迎诏之礼等,以及军礼的日月救护等仪礼。而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俗活动中乐无处不在,如岁时中的喜庆节日、宗教活动等民俗仪式用乐,家礼“冠、婚、丧、祭”仪式中的用乐。我国民俗中使用的音乐,亦有着雅俗之分,有类于官礼仪式的民俗仪式专用之乐,体现了儒教礼乐观对于民风教化的实践和意义,也有作为娱乐、娱宾之俗乐和戏剧。考证官礼,或民俗用乐,我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古老传统。清代礼俗社会中岁时节日、宗教活动和家礼,无一不显示了中国礼俗音乐文化与中国大一统礼俗文化的血脉关系。纵向梳理渊源,礼俗音乐生活中所涉及的礼法动辑皆可上述周礼礼记仪礼三礼之书,乐章也可追溯上古诗经,如“二南”歌诗。历史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蜕变和革新,清代的礼俗文化,虽然沿自远古中国,仔细品味,宋代的礼俗文化转型是后世明清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官方礼乐的守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方典礼均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层酌古制而建立的。自西周建立以宗法制立本,礼乐制度作为国家的核心治国策略,沿及汉、唐,直至宋、明。在清朝,虽非“华夏”统政,却深咅“华夏”治国策略。自清太宗未人关时,已开始有意吸收“华夏”礼制,清世祖人关后,即刻开始了礼乐的建构,史誉:“规模宏远”。清代君王尤以康、雍、乾盛世三祖对于礼乐制度的构建着力倾心,至乾隆时期出现了“百年礼乐于斯盛”的礼乐繁荣局面。地方政府负责的官礼仪式,作为国家礼仪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基础部分。由于地方官礼仪式是紧密地和百姓牵连在一起的,它不像国家祭礼和典礼行为,完全是特权阶层参与的仪式活动,而是参与者往往包括了广大的民众,或者以官员行为仪式内容,但是却是展示在普通百姓面前的国家礼仪行为,其目的就是在于统治和教化民众,因而,其意义也同国家礼仪一样,对于国家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地方政府最重视的祭礼是文庙释奠,从文庙释奠礼乐的发展收稿日期:2 0 2 2-0 7-2 0作者简介:李莉(19 7 6 一),女,艺术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430 0 0 0)。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优秀人才培养项目、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地方支持合作计划项目“武汉音乐学院艺术博士百间:子利文不子俘工,武汉自小子小手牧技呗工生州,家国旦系那他全家人野工王寸州(武汉430 0 0 0)。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优秀人才培养项目、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地方支持合作计划项目“武汉音乐学院艺术博士点建设项目湖北清代礼俗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XW2016B01)阶段成果。赵尔翼:清史稿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 7 7 年版,第2 48 3页。点建设项日北滑代化信自尔文化听无(项日猫号:人W2010D0赵尔翼:清史稿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 7 7 年版,第2 48 3页同上,第2 8 9 4页。北方音乐962023年第2 期可以管窥清代官礼乐制对于宋明礼乐的继承和发展。我国释奠礼用乐,按照清代孔子第六十四世孙孔继汾考证:起于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在庙堂,春秋祭祀孔子;专用释奠乐舞的制作和形成则是在隋文帝仁寿元年后,隋初宫廷雅乐的改制,释奠也有了专属乐章。从所见历代释奠雅乐来看,宋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宋代的释奠礼乐制的规模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时期,也直接影响了元明时期包括释奠礼乐在内的整体国家雅乐的构建。宋史记载,宋仁宗景佑年间所制释奠乐为凝安之乐六章;宋徽宗释奠乐为凝安九成之乐,大观三年去饮福一章,沿用配位酬献一章,实仍为六章。徽宗时期也颁布郡县,郡县释奠则乐止三成,其他同帝王亲飨。随后,大晟府雅乐改制时期又制作释奠十四乐章一部,包括:迎神凝安,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徽,迎诏为羽,总计四首,初献、洗同安,升殿同安,奠币明安,奉丰安,文宣王位酌献成安,充国公位酌献成安,邹国公位酌献成安,亚献终献文安,徽豆娱安,送神凝安。北宋释奠所用乐谱为律吕谱,音乐采用一字一音,也为后世视为雅音的典范。目前,未见宋代舞谱,乐舞不详。从宋代释奠礼乐制的发展来看,其音乐形成了按照祭祀礼仪过程分成不同乐章的歌乐,核心为迎神、送神,三献之礼,以及洗、奠币、奉粗和撤各章。歌乐,一词一音,长音吟唱,词为四言古韵,古朴而庄严。此外,也有乐章有文武之舞蹈,是古代祭礼乐舞的一脉传承。金元时期所用释奠乐是金国从北宋徽宗宫廷获得的大晟乐府所制雅乐,乐章、乐器等一应照仿。如金代初,释奠乐一直沿用宋徽宗释奠乐凝安九成之乐,元代释奠乐定名大成乐,实际为长期沿用大晟府所制乐章和前述北宋释奠乐,形成多次转调的大成乐十九章。虽金元两代晚期进行了雅乐乐制的改制,力图摆脱沿用宋代之嫌,但均未能实践推行,因此,对后世影响不大。明代洪武四年确定释奠大成乐,十五年诏天下通祀孔子,二十六年颁布大成乐器,责令有司如式制造。明大成乐虽与元代释奠乐名相同,但实际是延续宋代徽宗时期乐制,直接应用徽宗大晟府所制歌诗略改,另谱曲而成,并对宋代礼乐进行了务实地整合,乐章按照仪式六章歌乐,一词一音,长音吟唱。明代释奠文宣王释奠乐舞为文舞羽之舞,六俏三成,乐舞用于三献之礼。明代国家祭礼最高为九章九奏八俏之乐,宗庙为六章六奏八俏之乐,释奠则为六章六奏六俏之乐,实为按照等级依次递减乐舞等级,且严格按制。此外,乐制的变化也体现在乐调方面。宋时徽宗释奠乐采用雅乐七声音阶,金元承袭,明代则采用五声音阶,去二变之音,羽调,钟磐律制为十二律加四清律。明代大成乐乐队编制和乐器也同样有着务实改制,最为代表的体现在编钟编磐的统一规划。明史载有编钟、编磐各十六,琴十架,瑟四架,搏挝四座,税敌各一,麓笛各四件,箫笙各八件,应鼓一座,另歌工十二人。清初,礼乐基本沿袭明制,释奠乐仅将“和”字改为“平”字,服饰改为清式。清代雅乐改制主要为两次,一为康熙时期,一为乾隆初期。康熙时期的改革主要在于乐律,将明十二律加四清律制改制为十二律加四倍律,而律制的改革直接影响雅乐乐器的律制,因此,新雅乐被称为“中和韶乐”,雅乐乐器形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一改制的推行是缓慢的,乐制改革到乐器制作的时间跨越基本贯穿了康熙执政的整个时期。阙里文庙直至康熙五十八年由帝亲赐了一套中和韶乐乐器,才更新的乐器。康熙五十五年颁中和韶乐于直省文庙,也同时颁布了平字乐章,但实际直省的推行要困难得多。如雍正元年,王朝定直省祭祀乐器图式,并于雍正二年、三年钦定和颁布于直省;而各直省府县实际添置完备,则是参差不齐的。至乾隆初国力昌盛,政府设置了专属经费用于添置中和韶乐乐器,这显然会极大地促进“中和韶乐”在直省的普及。除了乐律改革,乐器的重新颁定,仪(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乐第六之一,乾隆刻本,本卷第1页。(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三十七志九十乐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 7 7 年版,第32 34-32 38 页;宋史卷一百三十志八十三乐五,北京:中华书局,19 7 7 年版,第30 33页。江帆、艾春华:中国历代孔庙雅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 0 0 1年版,第6 0-6 1页。古谱和翻译五线谱见本著。本节内容参考了中国历代孔庙雅乐一书相关章节。(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一志三十七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 7 4年版,第150 5页。97清代礼伦化的历史溯源式过程的仪礼制度,乐章歌诗、旋律和乐舞皆不变。清乾隆七年的雅乐改革是清代乐制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也是清代后续帝王一直持续维护的礼乐制度。一方面延续古制,乐歌为四言古体诗歌,旋律一字一音,长音吟唱;一方面从乐章标题、乐歌歌诗、旋律,以及乐舞舞容都重新编制。乐舞为文舞羽篇之舞,六三成,乐舞用于三献之礼,继承明代六章六奏六俏模式。歌诗基本在原诗基础上进行改动,并基本保持原诗特色,即可追溯至宋明的释奠歌诗。另,首次制定了直省歌诗,以供阙里和天下文庙使用,且与中央有所区别。曲谱首次采用仲吕谱古谱与宫商俗谱以便传播,春用夹钟秋用南吕,春秋二祭旋宫转调,沿用明季采用的五声音阶,羽调式。曲谱虽有变化,但是风格仍一致。乐舞舞谱延续明代为图像和文字谱两种,虽舞姿变化,但风格仍一致。中和韶乐乐队则立于两阶,编钟编磐各十六架,琴六架,瑟两架,箫四件,笛六件,麓、排箫、坝各两件,笙六件,建鼓一座,搏挝两座,税敌各一,另歌工六人,直省惟不设铸钟、特磐。至此,琴以七弦仲尼型为统一,笙仅设一种,复兴铸钟和特磐之古制。综上,从释奠乐的历史发展可见清代乐制是对于宋明礼乐的继承和发展,有守成之制,也有务实整合创新。无论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礼乐革新,还是明洪武年明太祖的不觉繁琐身体力行地参与大明礼乐诸事细节,还是宋徽宗帝于政和年间的礼乐政治大手笔,一脉延续中华治国之礼乐思想二、宗族家礼中的礼乐从明清地方风俗志中可见,汉族地区深受朱子家礼的影响,这可追溯至北宋“礼不下庶人”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礼乐原本是为上层社会所制定。上古、两汉时期,未有为庶人而设立的礼制,更无谈乐制。至唐代开始有文人私家著书,参考士家礼仪、依据当时民间所用礼仪,编撰礼书,但均未存世。仅有敦煌的“斯17 2 5号”写书仪残卷,留存了最早的关于庶人婚丧礼仪的记录。而官修典籍如唐会典大唐开元礼等,以及唐代杜佑通典,皆保持“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从存世典籍来看,最早专设庶人之礼的官修礼典是宋徽宗政和元年由议礼局奉敕撰写、至三年完成的政和五礼新仪,涉及庶人人生礼仪之嘉礼冠礼和昏礼,凶礼有丧仪。两宋私家著书专论庶人礼之风气也远超唐时,尤其时代鸿儒亲力亲为,体现了“礼下庶人”的新时代特征。影响最为深远、且留存于世的礼书当属北宋大儒司马光所著书仪十卷,被称为司马氏书仪或温公书仪,以及南宋大儒朱熹所著家礼五卷,史称朱子家礼或文公家礼。官方与大儒对于庶人礼制的关注,首先是源自宋初士族清流的崛起。晚唐五代士庶门阀逐渐无存,士庶为皇室贵胃、官员之外的一个宏大阶层。此外,自两宋时期,科举被作为重要的取士手段,从庶人到士大夫阶层不再是难以跨越鸿沟。两宋士卿多从寒门,通过科举入仕,且成为“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精英;而“治天下,必须从建立稳定的地方制度开始”也是宋士大大的共识,9儒家推崇的“礼治”“风教”也称为规划地方制度的根本策略。北宋司马氏所做书仪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堪称北宋时期“书仪”典范之作。通观书仪,体现了文人经学的严谨态度,凡礼,仪注皆上溯礼记仪礼春秋孝经大唐开元礼等古代礼法典籍,体现了做学问的“经注”特点,虽对古礼进行删减,但是仪式仍显繁复。如朱熹跋三家礼范一文中言到其堂室之广,给使之多,仪物之盛”都令庶人望而却步,从而无法实现。但,大儒们撰写“书礼”,也为民间礼制纳人国家礼法制度奠定基础。遂,徽宗时期大兴礼乐之时,也将庶人礼首次纳入到国家礼典之中,记于政和五礼新仪。国家礼典必然刊印发行,诏令下达,律法管制。但,民间的婚丧之礼,不仅要顾及礼法、还有民俗习惯,以及民生的承受能力。新仪在民间的开展有着重重的障碍。李莉:清代湖北府县释奠礼用乐的历史变迁,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 0 2 0 年第3期,第144-155+16 8 页;李莉:清代湖北释奠乐队的组合与变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0 2 0 年第3期,第5-11页。两文论湖北府县,也涉及王朝整体制度。余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