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发展特征及价值_金范范.pdf
下载文档

ID:2581758

大小:2.09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代 池州 方志 舆图 发展 特征 价值 金范范
在中国,编绘历史地图的传统由来已久。现有研究一般将西晋裴秀主持绘制的 禹贡地域图 视作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1,在其序言中,裴秀提出以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所组成的“制图六体”,在地图学史和测绘学中享有极高评价。学者唐雅芝将中国方志地图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秦汉以前的古方志地图时期;二是晋唐至民国末年的旧方志地图时期;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方志地图时期2。学界一般认为,方志由图经发展而来。图经是一种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的志书体裁。据记载,最早的图经为汉 巴郡图经,惜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图经是南宋 严州图经。图经到南宋时完成了向地方志的过渡,本时期方志体例也基本定型。元明以降,方志之作浩如烟海,一统志、通志与府州县志基本保留了卷首有图的形式。这其中,清代作为方志纂修的鼎盛期,安徽各地区方志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保持较高水平,舆图种类繁多,图量亦较大3。池州府作为安徽江南四府之一,舆图具备较高学术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但能理清清代池州府县发展脉络与情况,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段时期内安徽舆图之典型特征。1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资料来源池州府在清朝先后隶属于江南省和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池州市及铜陵市。池州府作为清代安徽八府之一,府治贵池县,领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六县。1912年民国政府撤废池州府。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方志)电子方志库为基本文献来源(http:/ 嘉庆重修一统志 外,在所选的14部地志中,省志4种:康熙 江南通志、乾隆 江南通志、光绪 江南安徽全图 和光绪 重修安徽通志。府志2种,分别是康乾两朝的 池州府志。县志7种,其中贵池县2种,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各1种。这些方志皆收录若干与池州相关的舆图,约占整体方志数量的64%。表1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数量统计类别方志数量(部)舆图数量(幅)平均每部方志图数(幅)总志111省志4113府志24925县志贵池22010青阳17铜陵18石埭115建德112东流19总计141329注:本表统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特色资源(方志丛书安徽)数字方志为主体文献,以前文统计数据为基础。在搜集的14部方志、132幅地图中,虽只有府志两部,但其中所载的地图数量最多,共49幅,约占总体图幅数量的37%。在六种县志中,图幅数量排第一的为贵池县,共有20幅地图;其次是石埭县共有图15幅;再次为建德县有图12幅;最后依次是东流、铜陵和青阳,分别是9幅、8幅和7幅。平均每部省志有图3幅,府志有图25幅,县志有图10幅。收稿日期:2022-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2018VJX024)。作者简介:金范范(1996),女,江苏镇江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历史地理;陆发春(1963),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区域历史人文地理。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发展特征及价值金范范,陆发春(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摘要清代是修志的鼎盛时期,安徽池州方志舆图数量颇多且具有典型特征。在大量方志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池州方志舆图的种类与特征进行了分析,除疆域图、官署图、城池图和学宫图这四种基本类型外,水利图、乡都图与风景名胜图在池州方志舆图中占有较高比重并有突出意义。绘图技术在清末始有实质性转变,绘图内容既有沿袭也有差异。方志舆图有着其特定的价值与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可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而作为“新史料”的传统舆图,其研究价值也处在不断地被挖掘和利用中。关键词清代;池州府;舆图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3)02-0077-05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2023年4月 第37卷 第2期Apr.2023 Vol.37 No.2DOI:10.13420/ki.jczu.2023.02.018池州学院学报第37卷2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种类方志地图是由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构成的整体,是志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代前后,部分方志中的地图内容简单、种类单一,一般州、县方志中仅有疆域图(或称府境图、县境图等)、城池图(或称县治图、府治图等)、衙署图(或官署图等)、学宫图(或文庙图、书院图等),上述诸图多以城市为主要制图对象,构成了方志中最基本的地图种类4。下文先就此四种图类作简要梳理。疆域图可分为府境图和县境图,一般采用单色线划绘制,用线状符号描绘河流和道路,形象化描绘城墙、城门、山脉等,用文字注记的方式表示治所、书院、寺庙、村庄等地理要素的相对位置。在本文所搜集的7幅府境图中,方向均为上北下南,长江由西入境,自东北流出,在旁标注重要河流和山脉名称。府治贵池县所绘城池最大,西南为东流县和建德县,右半边从上至下依次是铜陵、青阳和石埭。县境图是描绘一县辖境的地图,绘图手法与府境图基本相同。与府境图不同的是,除贵池地区的县境图外,其余地区县志中的县境图均不绘有城池。图1康熙 江南通志 池州府图城池图又可分为府治图和县治图。一般绘有城墙、城门、城内建筑(主要包括府县治所、学宫、书院、寺庙等)和城外部分区域,用地名注记标示出城内的重要地物,并表示相对位置。城池图反映了该地的城市样貌,对研究古代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职能有重要作用。在池州府所辖六县中,只有 贵池县志 载有池州府治图,应是贵池县为池州府附郭县之故。官署图又称衙署图,是绘制府县衙门官署形制的地图。官署图同样可分为府署图和县署图。在舆图中官署作为地方治所被予以强化,不仅在疆域、城池图中被明显标出,其建制在专门绘制衙署的图中往往会被夸大。图2乾隆 池州府志 池州府署图学宫图也是府县方志中必不可少的舆图类型,学宫图又包括文庙图、书院图、学校图、儒学图等。对学宫图的绘制,体现了池州兴盛的文教特色和重学风气。清朝盛修方志,方志中的地图亦随之发生变化,地图内容和图种得到极大丰富。除上列四种基本类型外,舆图类型还存有历史沿革图、边防图、水利图、交通图、县以下乡都村落图、风景名胜图和其他专门地图(如校场图、仓图、考棚图等)。就本文所搜集的池州府舆图种类来说,水利图、乡都图和风景名胜图是其显著特色,充分彰显了池州府的地域特征。水利图用于指导某区农业生产,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也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准,而多存于方志中。池州水利资源丰富,更有长江流经池州,旧时池州府方志中因此有较多长江图、水利图、江防图。在所搜集的池州府舆图中,县以下乡都村落图亦占有较大比重。以康熙 石埭县志 为例,15幅舆图中有 12 幅舆图是乡都图,乡都图的比重高达80%。无论图或是文字对于乡都之下的村落记述都较为详细,后人据此大致可复原该地区的村落分布和变迁情况。由此可见,乡都图不仅能用于行政事务,还有资政、存史之用。池州府舆图中,风景图亦占有一定比重。在所搜集的 132 幅舆图中,风景图共有 32 幅,占比约24%。池州府地处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滨江带湖,山明水秀,历来是文人墨客流连寓情之地。青阳九华山和贵池齐山作为最突出的两个景点,有许多名人诗词流传。相传唐代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杏花村饮酒,池州杏花村便是杜牧笔下“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所指,自然成为池州著名景色之一。光绪 贵池县志 中载有池州十大著名景色,分78别为:齐山洞天、清溪夜月、南湖烟柳、西庙霜枫、杏村酒肆、杜坞渔歌、百牙荷风、六峰霁雪、湖心古寺、贵口归帆5,合称“池阳十景”。乾隆 贵池县志续编中除星野图外,剩余所绘10幅舆图皆是风景名胜图,即“池阳十景”图。乾隆 池州府志 中存有14幅风景图,近乎占全书舆图半数。乾隆 池州府志 凡例:“今续添图十二,为贵池之杏花村、秀山、三台墩;青阳之五溪;铜陵之天王山、狮子山;石埭之陵阳山、鱼龙洞;建德之王峰山、尧城渡;东流之历山、菊江亭台。以旧图共三十有二,使各县名胜志之著者,抚卷可按目遇而神游焉。”6此段不仅记载了池州各个风景图的具体名称,亦对绘图用意进行说明,使人身临其境,感受池州山水人文。除上述列举的七种图外,池州府舆图还包括星野图、校场图、谷仓图、武备图等其他专门地图。图一般附于卷首,少数方志中的地图分散于相应的门类之下,并与文字紧密联系。3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的变化与特征3.1方志地图绘图技术的发展方志地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制方法的进步。西方现代地图测绘技术虽在明末传入中国,但至民国前,方志地图大多仍然沿用旧方志地图中的图符图注等表现手法,并未采用现代测绘技术。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地图绘制方法仍然左右着大多数地图绘制者,另一方面是因当时缩印印刷技术尚不先进7。王庸先生指出:“直到清代,一般官绘地图还是画着山水和注着四至道里等等,不但没什么改进,还比裴秀、贾耽等古地图幼稚而落后了。”8清朝是修志的鼎盛时期,地图的绘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是否应用方志地图和方志地图的绘制水平成为了判断该志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方志地图的绘制随着时间推移愈加精细,极坐标投影和计里画方成为使用较多的方法。数学要素的具备与否与准确程度成为衡量地图科学性的重要标志,而要把地图的测绘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首先要确定比例尺973。计里画方法就是按面积缩制的比例尺。嘉庆 东流县志 志例中载:“地图宜用开方法,使邑境之广袤,径犁然分明城图须图城内街道、巷市、廨署,坐落亦当按里开方。10324”在该志城池图中,不仅疆域图使用了开方法,城池图中的街道、巷市、衙署等也要按里开方。但也要注意到,官绘地图一般仍采用山水画式技法和标注四至道里,绝少画方974。可见,虽然计里画方早已出现,但画方之法并未得到普遍采用。图3嘉庆 东流县志 城郭图在嘉庆 东流县志 中,县境图、城郭图与乡图依据不同的比例尺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画方里数。城郭图的记里数为“每方半里之半”,县境图的记里数为“每方十五里”,乡图的记里数为“每方五里”。该志中的舆图依据不同的比例尺绘制不同大小政区的地图,更为精确实用。在清末方志中,除计里画方外,亦开始运用西方测绘手段编绘地图,比较常见的是测经纬度和地图投影的方法。宣统 建德县志 所载 建德县图记(由县志舆图编绘者杨昌邠撰写)明确记载了该舆图使用了经纬线测法:按建德分野,上缠斗二十六度,距天度百二十分之一。东南界斗二十五度七分一秒,西北界斗二十六度二分四秒,中距十六分四秒,地度经线距北京中线十九度七分一秒,纬度距中线一度三分二秒,略定疆域界址。复推上中下三乡依度分界,注明四十八保,以作三乡分图,庶足以资考察。11116在 池州试馆房图 中还出现了明确的比例尺,标注“每英寸作为十六英尺”,并用平面图代替了以往绘制建筑时采用的象形画法。图4宣统 建德县志 池州试馆房图金范范,陆发春:清代池州府方志舆图发展特征及价值第2期79池州学院学报第37卷地图绘制最精确美观的是 江南安徽全图。全图使用计里画方法,比例尺省图每方折百里,府五十里,县每方十里;以实测经纬并用三角法测地,取北京子午线为中线,依次排东、西经线度数并用虚线表示,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用晕滃法绘制山脉,改变了传统用山形符号画山地、山脉的方法。图符图注的设计与布局也体现了绘制方法的进步与方志舆图的发展。此志图例一改以往所用的绘景符号,符号更加简洁全面和详细准确,且在目录中有包括府界、府治、湖、路、驿站、关隘等36种符号在内的图例说明,较其他方志地图是一大进步。图5 江南安徽全图 池州府总之,方志地图的绘制技法在清代始有实质性转变,计里画方和经纬网的使用使方志地图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实用性与科学性。虽然中国传统舆图并不以“准确”和“科学”作为目标,但也不乏实用价值12。从时代背景来看,绘图技术的发展是当时中国社会向西方学习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需求所致。地图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3.2方志地图中的承袭关系康熙 江南通志、乾隆 江南通志 与光绪 重修安徽通志 这三部省志中,皆有池州府图,无论是手法还是内容,它们对于池州府疆域图的绘制方式相差不大。康熙 池州府志 与乾隆 池州府志 作为先后出版的同一类型的地志,这两部府志中皆绘有池州府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