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三重逻辑及其当代意义_王雨辰.pdf
下载文档

ID:2581708

大小:1.40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美丽 中国 建设 目标 三重 逻辑 及其 当代 意义 王雨辰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三重逻辑及其当代意义王雨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AZD09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19)。摘要: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构成了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历史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奠定理论基础,构成了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理论逻辑。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制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要求从文化路径、经济路径、制度路径、政治路径和技术路径五个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成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践逻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既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实践的创新,又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创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美丽中国梦和构建美丽清洁的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作者简介:王雨辰,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三明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23)04-0060-1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十八大以来,党进一步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即到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明确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归结为四个方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清洁能源低碳高效使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科学地揭示党是如何解决“为什么要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美丽60DOI:10.13658/ki.sar.20230706.001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三个核心问题,阐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当代意义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一一、美美丽丽中中国国建建设设目目标标提提出出的的历历史史逻逻辑辑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既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提出的,又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一一)中中国国特特色色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实实践践所所处处的的历历史史方方位位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变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党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党的执政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四个维度,探索和科学回答“为什么要提出美丽中国建设”这一问题。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来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是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这就要求转变长期流行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从党的执政目的来看,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和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党执政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就要求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获得“民心”看作是最大的政治,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来看,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总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是应该看到,巨大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取得的,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注重的是发展速度的提升和发展数量的增加,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使得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缺陷,既造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沦为无效供给,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造成了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因此,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从维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来看,生态危机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危及人类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这就决定了在生态资源利用的问题上,“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为了维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必须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6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4 页。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1 页。(二二)生生态态问问题题日日益益成成为为人人们们关关注注的的重重要要论论题题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揭示的生态整体性规律,彰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关系,使得人们逐渐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主客二分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促进了以普遍联系和发展为特征的整体论、有机论的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并开始重新思考自然的价值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为生态哲学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向全球蔓延,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形成了以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稳定与和谐为目标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潮,和以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思潮,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片面强调自然的价值与权利的西方激进的环境保护运动和追求资本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运动。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运动对自然资源稀缺性与有限性的强调与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和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系列报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马尔萨斯在 1798 年出版的人口论一书中从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这一目的出发,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根源的论断,脱离社会历史因素杜撰出“人口的自然法则”和物质生产资料增长的矛盾,认为由于土壤肥力呈下降的趋势必然造成生活资料按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和生活资料按算数级数增长的矛盾是造成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此外,他在该书中关于“增长的极限”以及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之间关系的论述,被美国学者加特勒哈丁在 1968 年发表的公有地悲剧一文中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是强调应当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使得人口问题、自然的极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而1972 年罗马俱乐部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对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观和技术乐观主义观点的批评,直接诱发了人类对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与思考,使人们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要求应当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现有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由此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联合国“世界环境委员会”这个专门处理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机构也随之诞生。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委员会负责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理论,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并为各国政府付之于实践。(三三)美美丽丽中中国国建建设设目目标标的的提提出出是是党党对对人人类类文文明明发发展展的的生生态态转转向向积积极极回回应应的的结结果果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虽然都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但是前者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否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后者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结为维系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而对他们上述观点的反思和批评又产生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秉承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忽视发达国家贫困人群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力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解决生态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前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后者以“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明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以资本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消费主义价值观强化了生态危机,强调变革资本62东南学术2023 年第 4 期详见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北京出版社 2008 年版。Prajitk,Dutta,Rangarajan K.Sundararm,“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Economic Theory,1993,pp.413-426.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前者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和树立劳动幸福观,后者建立市场社会主义和树立共同体价值观,使生产目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或穷人对于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性。尽管二者在理论性质和理论重点上存在区别,但他们都是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穷人生态学”。西方生态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意味着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重要论题,也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的积极回应。党的十八大正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出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又体现了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二二、美美丽丽中中国国建建设设目目标标提提出出的的理理论论逻逻辑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对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其理论特质在于:第一,强调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受自然物质条件和自然规律制约的受动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依赖自然,自然界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无机身体。第二,人类又是一种能动性的存在物,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说人类之外的一般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的话,人类的实践活动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第三,人类把自然二重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发生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必须从分析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入手。马克思、恩格斯由此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本国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的中断,而且资本的殖民活动造成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他们强调只有实现“两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