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生态农业
视域
我国
发展
机制
路径
研究
邓韬
视点-1-邓韬,等:马克思生态农业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及路径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09 基金项目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研究”(2020M6809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贫困跨代干预复合架构的机理分析与政策系统设计”(71774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收缩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与城市体系协同发展”(71804021);山西省社科联“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培育研究”(SSKLZXKT2022034)。作者简介 邓 韬(1983),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杨 帆(1998),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通讯作者 俎邵静(1985),女,河南许昌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庄严承诺。农业领域是碳排放量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统计,当前全球农粮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31%1。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农业依然处于主导性地位,碳排放量高,污染问题突出。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2021年10月24日国家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传统农业优势形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产物。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系统工程,需要全方面整体筹划、多维度同步推进。马克思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生态发展理论,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本文采用文献法,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农业理论的内涵,在技术、产业、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的三维逻辑框架,并总结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1 马克思生态农业理论的内涵近代以来,资本增殖逻辑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崛起,这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展开对农业生态思想的探索,其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从科技、产业和制度三方面出发强调科技革新、产业升级和制度变迁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实现人与自然物质转换的弥合,协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永续发展的契机。1.1 强调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生产以科技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第一要点。马克思明确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论述科技投入对提高土地肥力、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马克思提出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不同程度,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的发展 3。农业化学可以提升土地产出率,而农业机械可以节省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科技在这两方面的渗透发展能够整体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在马克思看来,运用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限制。通过田地施肥、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水利设施等手段改变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土地肥力和耕作价值。运用现代化技术改变以往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农产品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科技发展能够减少投入生产要素,节约生产资料,主要表现在对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 3。科技的改良和发展能够降低生产中对资源的消耗,减少资源投入,整体上提升资源利用率,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3。马克思详细阐述了科技发展对节约生产资料和固定资本的重马克思生态农业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及路径研究邓韬,杨帆,俎邵静(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 为研究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机制,采用文献法,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农业理论的内涵,在技术、产业、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的三维逻辑框架,并总结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应当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制度结构以建立健全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关键词 现代生态农业;现实问题;发展机制;路径;马克思生态农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视点-2-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1 期(总第 559 期)要作用,降低使用不变资本的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综上所述,马克思强调农业生产要加强运用科技要素,这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需要,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人均耕地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要保证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现有耕地的农业总产出,而不是继续向自然界扩张。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对破解农业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2 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发展生产力,其体系化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马克思认为应当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部门协同发展的方式改良农业产业结构,这体现出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生产加工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一个家庭不仅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而且还把农牧业产品加工成消费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分析了商品价值生成的历史渊源,强调劳动产品商品化的重要意义。由于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为了保持优势地位,农业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农业生产部门加快转变生产加工方式,挖掘农产品价值。由于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价值规律要求农业生产者必须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从而获得更多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生产者要将自己劳动创造出来产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才能真正获得价值,实现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的物质转化。为了实现这个转化,生产者需要不断调整转换农业生产方式,丰富农产品供给,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促进生产部门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马克思提出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3。产业循环发展是马克思为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做出的智慧选择,是为保障农业永续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马克思提倡的产业循环正是建立在农业多部门协同发展、节约自然资源、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发展理念。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这需要改变农业种植方式,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对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3 重视构建先进制度体系,满足土地需求制度建设在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人类社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必须要构建先进的制度体系,重新分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与农业发展相悖,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高度适配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精神都是为了直接获得利益,这些都与给人类世世代代提供所需的永恒生活条件的农业相矛盾。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3。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农业对生态环境掠夺的必然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发展生态农业的逻辑悖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但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人和土地的剥削。同时,马克思强调土地制度形式是实现农业生产和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小块化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而在将来也同样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4。土地制度形式是农业科技成果投入的基础。现实发展中,土地私有制决定小块土地所有者难以有效地将生态农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而占有大块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更强调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实现盈利,对难以实现短期效益的生态农业科技性投入兴趣不大。土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结合实际情况,处理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者的关系是我国生态农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对土地制度的高度关注为新时代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制度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2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机制马克思关于科技、产业和制度的经典论述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启示。现代化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发展运行是多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科技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是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生态产业升级对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同时推进制度建设创新发展,制度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实现保障,引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耦合发展,共同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整体发展。2.1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技术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视点-3-的蓬勃发展,如何将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产业发展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发展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程度同样是衡量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生态农业呈现新的发展格局,而科技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的主要力量。第一,科技能够有效提升单位农业资源的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同时,科技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充分保障社会有效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生态科技的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调整升级提供新契机,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新的发展逻辑。第三,生态农业技术巩固了农业产业基础。产业升级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难以短期内形成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落后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需要持续科技创新以保护产业升级成果,推进结构转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两山理论”的实施,生态农业进入新阶段,但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面临科技体系不强、推广转化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是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挑战。因此,必须以科技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生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倒逼生态农业制度创新。2.2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业维产业结构是评价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合理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物质转换的弥合。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发力点,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实现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需进一步认识产业与科技、产业与制度之间的耦合性关系。第一,从产业与科技关系来看,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与科技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升级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升级转换需要科技作为支撑,但同时也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第二,从产业与制度关系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制度创新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生态农业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契机。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不仅起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而且为制度建设调整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生态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展较慢,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5。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转型任务紧迫艰巨,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结构与地区优势未能紧密结合起来,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新业态”。2.3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制度维一直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也是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