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人民美学文艺观在我国影视创作中的“正反合”_李子佳.pdf
下载文档

ID:2581602

大小:2.44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谈 人民 美学 文艺 我国 影视 创作 中的 正反 李子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平等和解放,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是基于人民的立场而生成的。它在传入中国以后,与我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其间经历的中国化、本土化过程,可用“正反合”演进法则概括。“正反合”观点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克洛提出,他认为事物发展分为停留、前进、回复三个阶段;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事物发展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即发展的起点(正题)、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反题)、“正反”二者的统一(合题),简称“正反合”。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正题为反题否定、反题为合题否定,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也就是扬弃的过程,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人民美学文艺观,这在我国影视创作中表现明显。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尤其是“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电影,是研究早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如上甘岭红色娘子军等。在那个大众文艺作品相对匮乏的年代,“红色经典”电影不仅满足了亿万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文艺观念。(图1、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影视创作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文艺观的著作,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基于人民的立场而生成的,它与我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经历一系列调整、发展、纠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下影视艺术“正反合”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讨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影视创作的当代价值。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人民美学;影视创作;“正反合”艺术学前沿艺术学前沿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专题 6 文/李子佳浅谈人民美学文艺观在我国影视创作中的“正反合”但其无产阶级文化观念却在相关著作中多次提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这是对于文艺作品人民性的根本肯定。此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也阐述了文艺观的基本来源和阶级属性等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无论是列宁、葛兰西沿袭的“政治美学”,还是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美学,都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人民美学文艺观,更进一步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早期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重要论述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指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明确了人民美学的主体是人民,“以讲话为中心的人民美学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大众的崇高的美学地位,人民大众的审美权利得到了高度重视,人民文艺得以繁荣发展”2。(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人民性“十七年”时期影视作品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成功塑造了人民喜爱的英雄形象。电影上甘岭艺术性地重现了当年抗美援朝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为战友争取更多的时间;牛保才冒着枪林弹雨抢修通信设备,用自己的身体充当电路为部队争取了三分钟宝贵的联络时间。红色娘子军塑造了洪常青、吴琼花等英雄人物形象,而且完成了吴琼花从报家仇到解放劳苦大众的境界提升,其中有一句台词“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正是源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和需求相契合的,他们视死如归、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以肉身塑长城的大无畏精神,给予观众无穷的精神力量。虽然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尚在初期,但红色经典电影中塑造的形象均具有人民性特征,即创作来源于SHANDONG&ART 7SHANDONG&ART 7图 2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图 1 电影上甘岭剧照人民,服务于人民,在精神上引领着人民,且受到人民喜爱。二、“文革”时期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偏离经过“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的中国影视行业稳步发展。红日红旗谱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电影作为那一时代的经典作品,通过电影视听手法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抗战、寻求解放,并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曾经的真实境遇,文艺工作者将民族经历的苦难通过影视艺术保存在人民记忆之中,并将革命精神的火种不断传递下去。虽然这一时期国内电视剧尚处于萌芽期,但已具有明显的人民美学特征,以一口菜饼子 敌营十八年 为代表的初期内地电视剧作品,均具有朴素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图 35)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偏离,一种是大众化偏离,一种是市场化偏离。人民美学带有阶级属性,代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群众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同志后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希望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可以在艺术领域内合理自由地发展,而在具体实践的读解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被误读,文艺作品被政治化,偏离了人民性的要求。“文革”时期的“三突出”原则,是一个极端化的走向,因为它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基础,背离了人民美学文艺观所倡导的真实性与历史性,远离了生活实际。样板戏看似在塑造英雄,实际是塑造了远离人民群众的“英雄”符号,而不是真正从人民群众之中诞生的英雄,这种创作是偏离了人民美学文艺观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大众化偏离。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另一个极端是将“人民性”与极端人道主义混淆,滑向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追求“消费美学”,缺乏精神内涵而崇尚感官刺激,艺术学前沿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专题 8 图 3 电影红日剧照图 4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图 5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市场化偏离。人民美学文艺观的“人民性”,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而不是降低审美标准,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使“人民性”等同于庸俗化、市场化。扎根在人民群众中的人民美学文艺作品,是在精神上引领人民、鼓舞人民的优秀作品。三、新时期人民美学影视创作的辩证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文艺从为“四种人”服务扩展到文艺以各阶层群众为创作导向,扩大了文艺服务对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表明当前文艺工作仍然要强调人民在文艺中的重要性,但人民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更转变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人民群众成为文艺表现的主体。3近几年,以我和我的祖国战狼 2中国机长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和以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大江大河为代表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就是新时代人民美学文艺观的代表性实践,是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初步发展与纠偏后形成的更加完善的人民美学文艺观,是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形成的人民美学重要SHANDONG&ART 9SHANDONG&ART 9图 6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海报成果。对以上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会发现符合新时期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影视作品,一般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表现先进人民;二是作品现实性与艺术性兼具,满足人民内在精神需求,能够引起人民共鸣,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一)树立先进形象:文艺作品的创作核心是人民新时期的人民美学影视作品没有急于塑造典型的英雄形象,而是将视角聚焦到具有先进性的人民群众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创作并非矮化卡里斯马型4人民英雄,而是全面立体地反映英雄的人民性,将英雄落实、落地,让观众既能看到平凡人如何挺身而出成为钢铁英雄的一面,又能看到英雄背后铁汉柔情的另一面。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共分七个小单元,前夜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遇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回归讲述了香港的回归,北京你好 讲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白昼流星讲述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的成功着陆,护航 讲述了天安门和朱日和阅兵。它们都聚焦于“中国第一”的历史瞬间,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该片很好地诠释了人民美学文艺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要有人去推动,去负重前行,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是我们的平民英雄。(图 6)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同样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单元,展现了西海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贫瘠山区、开发戈壁、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故事。该剧是一部成功的群像戏,一部分是以马得福、凌一农、陈金山等为代表的坚持扶贫工作、努力帮助西海固人民脱贫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一部分是以马喊水、马得宝、麦苗为代表的被帮扶对象。创作者通过电视剧艺术展现了以马得福为代表的优秀基层干部的人物形象,观众跟随剧中人,既从帮扶者角度看到了吊庄移民、赴闽打工、技术扶贫、整村搬迁等扶贫工作的难处,又从被帮扶对象的角度看到了他们的奋斗、坚持和考量。(图 7)马得福从涌泉村走出来,后来又接手涌泉村吊庄脱贫工作,观众们可以看到他初到工作岗位时略显莽撞的干劲,也可以看到他处理问题时不懂农村世故的青涩,这些小缺点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同时也体现了他坚持本心、不惧困难的一面。与马得福相比,从福建调来的扶贫干部陈金山更懂世故,人也更显圆滑。在传统认知观念中,踏实憨厚的人物形象更易获得观众好感,但作品对陈金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恰恰相反,他不仅用自己的世故和圆滑为西海固解决了劳务输出的难题,还连哄带骗地将凌一农教授带来闽宁村,帮助当地种植蘑菇实现技术脱贫,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扶贫干部形象。马得福和陈金山的形象脱胎于中国数以万计的扶贫干部,因为塑造得真实可信,从而让扶贫干部形象通过电视剧真正地走进了人民心中。(二)满足审美需求:文艺作品的鉴赏者是人民影视作品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起到良好的陶冶作用。要衡量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满足了人民的审美需求,除却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外,还需衡量作品是否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水平、指引了人民的精神方向、塑造了人民的生活理想,这也正是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创作宗旨。2022 年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朴实平凡的一家人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的生活变迁,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也没有天马行空的玄幻人生,该剧用散文诗一般平淡而优美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五十年间的历史巨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人世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握了人民的精神需求,选取的视角看似平常,却可以成为亿万中国家庭的缩影,成为五十年社会变迁的缩影。剧中所展现的上山下乡、恢复高考、下岗潮、出国热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事件,以及剧中人所做出的种种选择,既可引起老一代人的共鸣,也可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感知我们国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虽然电视剧对艺术学前沿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专题 10 SHANDONG&ART 11SHANDONG&ART 11图 7 电视剧山海情宣传海报图 8 电视剧人世间宣传海报生活进行了许多艺术化的加工,将诸多人物关系与矛盾集中化,使周家带有一定的传奇化色彩,但这并不妨碍该剧的人民性特征。剧中人虽经历各种磨难,却始终不放弃坚定的信念和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决心,这种乐观向上、求真求善的精神,也在不断感染着观众。(图 8)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人民美学文艺观要求创作者既要反映真实世界,又要描绘未来美好图景。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与人民群众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共通的、不谋而合的,因此影视创作应兼顾作品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期许,鼓励、激励人民追求理想生活,这也是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四、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影视创作的当代价值由前所述,人民美学文艺观不是形而上学的空洞理论,它指导着我们的艺术生产实践,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它贯穿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不断调整自身,与时俱进,完成了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拥有了丰富的当代价值。就作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