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国文献学的考据与历史比较...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翻案_杨乃乔.pdf
下载文档

ID:2581217

大小:1.79MB

页数:2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跨国 文献 考据 历史 比较 文学 法国 学派 影响 研究 翻案 杨乃乔
跨国文献学的考据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视域 为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翻案杨乃乔 摘 要:两百多年前,三位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为国际学界制造了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语言陷阱。1958 年 9 月,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在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大会上,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进行了批评,引发了西方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危机的大讨论,从而也宣示了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崛起。然而由于平行研究无限制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边界,导致其边界的消失,反而给国际比较文学与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大的危机。法国学派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影响研究的视域,崇尚实证性的跨国文献考据,其恰然是疗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危机症候的一门厚重学问。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在学理观念上不仅受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影响,1821 年路易十八世即授命建立了巴黎文献学院,对文献档案的重视其本源就是法国历史长久以来的深厚学术传统。胡适、陈寅恪、季羡林、范存忠与严绍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视域下从事跨国文献考据的实证研究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界提供了典范案例。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跨国文献考据;历史比较语言学作者简介:杨乃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07)一、法国学者关于“比较文学”术语的创制及其误读的语言陷阱学界在反思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学科发展史时,往往在词源及学科历史的系谱上会考订“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创制与使用,大都溯源至两位法国编辑弗朗索瓦约瑟夫米歇尔诺埃尔(Franois Joseph Michel Nol)、弗朗索瓦德拉普拉斯(Franois de La Place)出版的丛书比较文学教程(Cours de Littrature Compare)那里去。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本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文中,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Ren Wellek)就曾对这一概念的初始使用做过一次文献史的记录:1816 年,诺埃尔(Nol)和拉普拉斯(Laplace)两位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法语文学、古典文学和英语文学的丛书,丛书的扉页使用了一个以往没有使用过并且也没有解释过的标题:比较文学教程。而更早于雷纳韦勒克的是,1921 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 F.巴尔登斯伯格(Fernand Baldensperger)在法国的比较文学评论(Revue de littrature compare)发表了比较文学:名称与本质(Littrature 35Ren Wellek,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Stephen G.Nichols,Jr.and Richard B.Vowles eds.,Comparatists at Work,Waltham: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1968,p.7.2023 年第 4 期(第 38 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 2023(Vol.38)DOI:10.13613/ki.qhdz.003270compare:le mot et la chose)一文,其中也提及了 Cours de Littrature Compare 这套丛书。我还注意到,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本质一文的第 27 个尾注中,雷纳韦勒克就比较文学教程这套丛书的出版内容还给予了以下著录:“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文献列表中包含法国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16 年(Leons franais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16)和拉丁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16 年(Leons latin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16)。此外,英国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17 年至 1819 年,(Leons anglais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17-1819)是与夏普萨尔先生(Mr.Chapsal)合编的。”我们还查检到,“世界书目”(Worldcat)对这套丛书的著录是:“标题:比较文学教程;作者:弗朗索瓦约瑟夫米歇尔诺埃尔、弗朗索瓦德拉普拉斯;出版信息:巴黎,勒诺尔芒出版社,1816 年至 1828 年出版;书籍形态:共 14 册,页数不详,开本为 22 厘米。”很幸运,我完整地得到了这套比较文学教程丛书,经版本目录的查证,这套丛书共有 7 卷,每卷 2 册,共 14 册。除上述 3 卷 6 册之外,还有以下 4 卷 8 册:现代拉丁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18 年(Leons latines modern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18);意大利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24 年(Leons italienn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24);希腊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25 年(Leons grecqu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25);德国文学与道德风尚教程,2 册,1828 年(Leons allemandes de littrature et de morale,2 vols,1828)。关于第二位法国编辑名字,雷纳韦勒克拼写为“Laplace”,但我查证比较文学教程的原版封面,其法语姓名是如下拼写“Franois de La Place”,所以我翻译为“弗朗索瓦德拉普拉斯”。多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教程这两个概念创制提出的历史文献信息,国际学界一直没有给予清晰的查证与清理,因此,学界在讨论比较文学的早期发展史时必然存在着学术信息上的遮蔽。从上述文献史信息的载录,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学术观念上的准确判断,这套比较文学教程按出版序列是以法文、拉丁文、英文、近代拉丁文、意大利文、古希腊文与德文七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而集成的一套丛书,出版时间先后经历了 24 年。请注意关键在于:其中每一卷都是以国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的观念给予命名的,而三位编辑者正是把这 7 卷 14 册读本整合为一体,形成一套丛书,在整体观念上冠名为比较文学教程。我们站在当下关于世界文学讨论的立场上来分析,这套丛书比较文学教程在性质上相当于我们在汉语语境下开设世界文学这门课程时,为学生所提供的一套“世界文学作品选读”课本。然而中文系在世界文学的讲授中所使用的“世界文学作品选读”课本,是翻译为汉语译入语的读本。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中文系开设的世界文学于教学与阅读语言的本质上就是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进一步严格地判定,其应该是作为翻译文学同时不涵括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因为中文系另设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很值得思考的是,这个世界文学的概念在观念和范域上与西方从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到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以来所讨论的世界文学,又存在着因中文学科设置而带来的差异性。毋庸置疑,当下西方学界所讨论的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不会把中国文学拒之于门外的,否则那就不成其为世界文学了。问题在于,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学理质疑的细节,一直被国际比较文学界在讨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时所忽视。在文本性质上,三位法国编辑出版的比较文学教程相当于一部集约欧洲45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Fernand Baldensperger,Littrature compare:le mot et la chose,dans Revue de littrature compare,1921,n 1,p.8.Ren Wellek,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Stephen G.Nichols,Jr.and Richard B.Vowles eds.,Comparatists at Work,p.24.“世界书目”(Worldcat),https:/www.worldcat.org/title/cours-de-litterature-comparee/oclc/490989902,2022 年 12 月2 日。多种语言之作家作品的“世界文学教程”,然而整合在一起是以“比较文学教程”给予命名的。我们虽然无法从更多的具体文献考订三位法国编辑当时的学术动向性之缘由,正如雷纳韦勒克上述所言,他们本身也“没有解释”(unexplained);但是我们在逻辑上不难判断,比较文学是从国族文学及世界文学中延展而来的一个观念,最终成为了一个自主独立的学科,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三位法国编辑第一次创制“Littrature Compare”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这套系列比较文学教程有着自身显在的文学读本性质,是作家作品的选集而不是研究性著作。而现下我们所言说的比较文学教程或比较文学概论等,都是指涉对比较文学研究如何给予学科理论的体系性建构,以指导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专业学科理论教材。非常需要细致区别的是,现下说到世界文学,我们在学理的性质上可以想见,其必然是指涉由不同语言书写且集约各个国家、民族与区域的文学作品以构成的一个文学概念;但提及比较文学,我们很难在逻辑上使之直接链接到文学作品的层面,因为比较文学是对跨越两种以上不同语言之国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汇通性研究。学术史上太多学案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三位法国编辑的行为出之于偶然,却开拓了一个相当具有诱惑性及争议性以“比较”之名义为学术研究的方向,即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并且最终铸就了一门以比较文学命名的研究学科。然而较之于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漫长发展史,比较文学只是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学科。无疑,比较文学这个词语的创制与使用对于长久以来的国族文学研究而言,是一次学术研究视域的历史性拓展,其推动了文学研究从本土走向国际化与多元化,也推动了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无边界化,接踵而来的就是那些深度弥漫于比较文学两百多年学科历史的误读、焦虑与危机的争议性讨论。事实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术语从创制的初始期以来,一路诱导了太多的学人不经意地坠入一个语言误读的陷阱。在修辞上,无论是从法语“Littrature Compare”、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德语“Vergleichende Literatur”、还是汉语译入语“比较文学”的四种语言字面意义上,其都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必要但又具有强大诱惑性的误读: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methodology),在本质上就是“比一比”的“比较”(comparison)。可以说经年积久以来,把比较文学在其字面意义上误读为从属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 “比较”(即“比一比”),是对这门学科最大的贬损性伤害。雷纳韦勒克在他那篇著名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本质一文中,从词源学(etymology)及学科发展史的视角追溯“比较”“比较研究”及“比较文学”在西方学界的发展史时,特别是对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utcheson Macaulay Posnett)关于比较文学这个术语讨论的分析后,指出“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英语术语不能与法国和德国的同类术语分开讨论”。但是,雷纳韦勒克没有进一步涉及汉语书写的“比较文学”。这也是他的知识与语言的装备问题,而在那个历史时期,比较文学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大规模地崛起,以影响到国际学界。可以理解,他究竟还是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所以我们有理由在中国学界也来讨论一下“汉语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本质”的问题。学界皆知,1958 年 9 月,在美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