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581171

大小:1.60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地区 红色 文化 大众化 传播 策略 研究
第 44 卷 S1 期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267 收稿日期:2022121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2LSZ101);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218);2022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2TZ0221)作者简介:边晓杰(1990),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通信作者:方思淇(1997),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边晓杰,方思淇(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摘要:目的目的 为推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解决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方法方法 基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对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策略进行了深刻剖析。结果结果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受到了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动力不足的双重影响。结论结论 需要从凝聚合力、创新表达、聚焦受众 3 个主要方面寻求出路,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传播效力和传播效率,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全覆盖。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267-05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41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不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产物,是激励全党全民族赓续红色血脉,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力量。在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逐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有力推手。因此,要把实现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当作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来落实、来推进。伴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我国社会迎来了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的多模态传播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热潮。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导致当地的红色文化传播进路过窄、影响有限。因此,必须在促进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上持续发力,才能转变格局、开辟新机。1“互联网”语境下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机遇与优势 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 74.4%,网民规模较 2021 年 12 月新增 1919 万,达到 10.51亿的网民数量。这意味着我国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给“互联网”语境下的红色文化大众传播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民族地区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技术的普及、政策的扶持和资源的传播得到了释放,改善了以往教育与宣传工作中信息传播相对落后、知识更新相对滞缓等局面。1.1 政策扶持加快提升技术深度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积极推动各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在“互联网社会服务”方面为教育培训、财政支持、网络普及等提供保障,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给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发展契机。从我国关于互联网建设的政策颁布历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五”规划对“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期间,数字经济、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在互联网产业中得到了重点关注。如 2021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 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适用于各种终端的适老化网站设计和技术开发的深层次发展;2021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0 个部门颁布的 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促进了 5G 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复制推广。这些举措极大地拓宽了智能媒介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如今“互联网红色教育”集中表现为借助一定的新媒介或人工智能化技术,重现或整合既往的场景、故事和数据。在信息储备和可视化技术手段日益成熟的当下,国家及各行政区政府部门通过建268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设数字博物馆、创新红色文化革命基地导览等形式1,盘活了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使“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学习教育的热门选择,也增强了人们学习参观红色资源过程中的互动体验感。在红色文化的打造与宣传上,各类政府门户网站层出不穷,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进一步完善,这一系列举措都为推广红色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1.2 方式变革推动提高传播效度 传统媒体存在传播范围小、速度慢的缺陷,由于时空局限,不能达到时时传播、处处传播。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一方面,互联网使既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并且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提供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频率等,为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精准的方式方法参考;另一方面,互联网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只需拥有手机、电脑等新媒介终端,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上取阅各类信息,并且进行实时地互动交流。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开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开创了信息“液态”传播的崭新格局。根据艾瑞咨询 2022 年 7 月的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线上新闻资讯媒体在平台权威性和内容质量方面的用户感知表现居于前列,用户对不同媒体类型的优势感知见表 1。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入网”不仅保留了其传播信息的优势,还进一步释放了传播的空间和活力,而本身孕育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在内容质量、贴合兴趣、社交氛围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由此可见,传播方式变革背景下形成的“主流媒体为主导、新媒体为延伸平台”的大众传播格局,极大地推动了传播效度的提升。表 1 用户对不同媒体类型的优势感知 媒体类型 权威性 内容质量 贴合兴趣 社交氛围新闻资讯媒体 45.7%41.3%34.4%29.6%微博平台 18.1%35.8%51.5%45.6%微信公众号 17.9%32.1%44.0%31.9%短视频平台 15.0%31.6%53.9%41.2%长视频平台 27.7%44.6%45.6%31.4%兴趣社区 23.8%38.0%54.8%43.5%传统媒体 43.4%40.3%34.0%24.2%1.3 资源共享不断延伸内容广度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传播效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物理空间层面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分发与共享。从主流教育模式而言,国家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出台,推动“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使文化学习逐步摆脱了以往“面对面”教学的藩篱,完成了线下教育教学资源与“云端教学”的接轨,打破了以往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壁垒,这就意味着各地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得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整合。教师、学生甚至是普通社会人员,均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完成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补充。据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 2015 年 12 月到 2022 年 6 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从 1.52 亿增长到 3.00 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从 1.10 亿增长到 3.77 亿。与此同时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日益壮大,也给各种垂直领域达人、网络红人、草根用户等提供了创作作品、传播文化的契机。从上述关于用户对不同媒体类型的优势感知的论述来看,微博、短视频、兴趣社区等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大的传播优势,这意味着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类、政治历史文化类博主的涌现,也促进了红色文化传播在内容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2 影响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传播效果意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其直接影响关系到人们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以及个体的社会行为。虽然互联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由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的鱼龙混杂,加之民族地区本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起步较晚、规模小、人才不足等特点,导致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对影响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客观因素做细致分析与全面把握。2.1 传播主体建设与管理不完善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之互联网传播本身的局限性,当地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在政策投入力度、师资队伍稳定性以及媒体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在政策投入上,目前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相关政策大多限于对物质文化的保护,缺乏对红色文化中非物质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师资队伍上,部分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且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同时,网络环境也给红色文化的线上传播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发布权和传播权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手中,各类自媒体不断涌现、发展壮大。虽然自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但由于信源本身资质的良莠不齐以及信息审核把关的疏漏,容易导致失真信息和谣言广泛传播。此外自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意见领袖”,引领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倾向,这就促使以专家、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威不断消解,社会价值共识的构第 44 卷 S1 期 边晓杰,等: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269 建难度进一步加大,可能会影响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甚至是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2.2 文化符号开发与表达有所欠缺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符号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是用来传递意义的中介,具有表达、理解、传达和思考等功能。当前,民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得到了充分开发和广泛传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刘三姐”壮乡文化,突破区域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但是,民族地区在红色文化符号的开发上却稍显薄弱,未形成体系成熟、影响力广的红色文化品牌,也缺乏对现有红色资源的再开发与再创造。加之当地群众普遍对于文化知识的追求热情和创新需求不高,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形式整体上处于中规中矩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目前红色文化传播多局限于学校教育教学或官方社会活动,与互联网接入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人们学习、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效果。2.3 用户群体层次差异较大 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具备的理论内涵,决定了人们在传播、学习、掌握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理解与思考接纳能力。由于“入网”门槛较低,用户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网络监测、管理和信息有效传播的难度。一方面,用户间的“数字鸿沟”可能会导致原本的“信息贫困者”长期处于劣势一方。“数字鸿沟”这一概念强调,受众本身在媒介使用技能和创新能力上的差别会带来一定的信息落差,随着信息传播量的递增,原本处于信息劣势的“信息贫困者”将更多地落后于原有的“信息富有者”。从我国第 7 次人口普查结果可以得知,多民族聚集的行政区在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相对落后,各地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大专及以上)人数占比见表 2。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能直接消除民族地区与发达省市间的“鸿沟”,反而可能会不断加大两者之间的差距,使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用户间难以形成统一共识、部分用户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的情况,或将加剧网络舆论环境的动荡不安。前者是由于不同用户身处的网络社群间时常存在观点交锋的激烈情况,不利于形成广泛的群体共识。后者则是由于部分用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心理防线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今,部分境外舆论势力透过互联网络向国内渗透,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缺乏统一认同和信息甄别能力或将影响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进程与传播效果,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表 2 各地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