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代
户外
便携
饮茶
家具
图式
价值
分析
416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图 4 唐萧翼赚兰亭图描摹本 茶场景中,一个长方形的四足矮床就是茶床,形制比榻或床榻要小很多5,对比图 4 中 2 个版本的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茶床和具列功能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形制上已经有了改变,整体尺度变大,采用竹材,结构简化。到了宋代,在 春游晚归图 和南宋刘松年的 西园雅集里都能看到一仆人肩扛茶床的情形。唐宋家具探微6中讲道,茶床是一种临时性陈设,常用在户外宴会中,闲置时桌面可相对叠放,轻巧方便,是户外出游常用的饮茶家具之一。而此时的茶床 4 个腿足已经明显变高,是小型的茶桌,只是体量较小,腿足纤细,拿取更为方便。这与宋时完全进入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有关,当时已经全部是高型家具7。明清时期,因为饮茶方式的简化,茶床作为户外饮茶家具的使用功能已经被弱化,游山具成为主要的户外便携饮茶器具。而在现代茶空间里,茶棚架、茶水柜等依旧延续和传承着茶床的功能。1.2 茶床的形制与工艺材料 茶床来源于具列,茶经中详细描述到“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从这里可以发现具列的尺度信息,按照现在单位换算,长 100 cm,宽 66.6 cm,高 15.24 cm,这个尺寸也是茶床最初的参考尺度。具列所用材料为木头或竹,或为混合竹木;营造法式 记载宋代及之前,常用的木材有榆木、槐木、白松、黄松、黄心木、水曲柳等8,这些木材在北方统称柴木,南方叫白木。因为户外使用,不能太重,所以可以完全用竹材,或主体框架为木材,其他用竹材搭配使用。“黄黑可扃而漆者”,可见材料表面经过做漆处理,这样可以延长使用寿命。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之后,榫卯结构就已经普遍使用,木材产品基本都是基于榫卯结构的形式。而竹编工艺在中国发展史上也相当久远,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器物中发现了 200 多件竹编器物,表明先民很早就已掌握了竹编的工艺技术9。1.3 茶床的美学与造型语言 北宋范仲淹曾提出“器以象制,水以轮济”,简言之就是水车圆筒的造型是因为水轮运转达到灌溉的目的而形成的,也就是强调器物的形式要服从于功能。从图 2 可见,茶床是由可以承托茶器的层板和支撑的立柱组成,这种造型语言不仅与其可以陈列各种茶器的功能相吻合,也与起居方式和饮茶方式一脉相承。一方面从隋唐之前的席地而坐到宋代开始全面的垂足而坐,导致茶床的整体尺度尤其是腿足的高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饮茶法也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煮茶,唐代的煎茶到宋代复杂的点茶和斗茶10,饮茶也被赋予了很强的仪式感11。形制高大的茶桌,多用在室内或正式场合;小巧轻便的茶床更合适户外拿取和搬运,成为户外饮茶常用的家具。这些与宋代注重功能与人的使用体验,提倡极简而致用的造物美学是分不开的。2 游山具 春游晚归图 中的行具包括游山具和茶镣担子,见图 5。这里的叫法来自扬之水唐宋家具探微所述,从图 5 中看出茶镣担子(画面右侧)里面放置的是炭、炭炉、汤瓶、茶盏、茶托等,功能和形制与具列相似,可以看作是一种小的茶床。这里重点分析游山具。图 5 春游晚归图中的游山具和茶镣担子 2.1 游山具功能与使用方式 春游晚归图中肩挑行具的仆人,扁担后面挑的箱子即游山具。郭丹英的都篮考12、扬之水的唐宋家具探微和姚晓燕茶人的百宝箱茶籝13中都提到了游山具。游山具最初可追溯至陆羽在茶经中的都篮。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谓“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见图 6。唐朝以煎茶法为主,都篮主要作为收纳各种煎茶使用的器皿,起到了收纳的功用。图 6 陆羽茶经中的都篮 到了宋代都篮的使用依旧沿袭,但由于宋代以点茶法为主,点茶的程序和步骤也相对繁琐,而且随着斗茶的流行,都篮在特点和使用方式上也显得越来越第 44 卷 S1 期 杨玮娣,等:古代户外便携饮茶家具图式价值分析 417 多元丰富,在称谓上也有了变化。沈括的忘怀录中叫“游山具”,详细描述为“游山客不可多,多则应接,人事劳顿,有妨静赏,兼仆众所至扰人。今为三人,具诸应用物共为二肩,二人荷之,操几仗持盖杂使三人便足矣。兼舆者未预客所携,均照裁损,无流浪重复者。惟酒杯或可用,以银钱一二千让人腰支之,手操几仗者则可兼之。”文中还说明了游山具的具体功能与使用方法14。春游晚归图中的游山具就是这种形式,主要在户外饮茶使用。明代的游山具远比沈括笔下的精致与丰富,此时的游山具也叫食匮或备具匣或茶盒。明清的饮茶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明朱元璋废除团茶之后,以散茶为主的泡茶法流行起来。泡茶法极大简化了饮茶的步骤和程序,只要茶炉、茶盏、茶叶就可饮茶,大型的茶家具逐渐弱化15,这种多功能收纳的器具便成为茶事活动的主角。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备具匣”的描述14,长方形的备具匣内部有不同的分层,上层有一只浅屉,屉下留有较深的空间用于安放小梳匣等物品,备具匣和游山具功能和使用方式也基本一致。春游晚归图中游山具的形制是抬箱形式,点茶所需的器具较多,游山具的形制尺度也是根据点茶的需要而定,由主体框架和中间的箱体构成。主体框架的形制来自中国古建的梁架结构,抬箱最上面的横撑中间有一个类似把手的构件,正好扁担可以嵌入,增加了行走时的稳定性。郭丹妮的都篮考中推测图中的游山具的材料为竹编,表面做漆处理,这样可减轻箱子重量,方便户外行走使用。到了清代,游山具被继续广泛应用,但增加了很多创新和改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多功能性。提盒或叠桌都与游山器有相似的功能,是清代茶人的便携式百宝箱。在明清时期更加完善精美,并一直影响着现代设计。乾隆御用活腿叠桌见图 7,内部有 2 个长方形木盒,其中 1 个盒子增加了一个活动的浅盒,浅盒下面是另一个存放空间,这个设计很巧妙,基本原理正是采用了备具匣的结构。乾隆御用叠桌是把“叠桌”和“备具匣”整合后的一种“游山具”,为了节约空间制成折叠式,可以随时拆装。图 7 乾隆御用活腿叠桌(故宫博物院藏)此外,现代户外便携茶具收纳箱见图 8,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用更加便捷。不管是游山具,或者具备匣,抑或提梁盒、叠桌等,都是从最初的都篮经过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与不同时期的茶文化、饮茶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看到了古代茶人的用心,结构的巧妙,以及文人雅士参与下所呈现出的那份雅致的美感16。图 8 现代户外便携茶具收纳箱 2.2 游山具形制与材料工艺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记载“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从这里推断都篮的形制尺寸,按现代单位换算,高约50 cm,宽约 33 cm,长约 80 cm。其结构为预先编好内部的内胆,外面用宽大的双蔑上下贯穿,然后再用细蔑把双蔑和内胆绑在一起,底部采用方形圆角圈的足。这种双篾的结构形式也是为了受力的需要,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明清以后,泡茶法的简化使得游山具的形制和尺度也变得更加小巧。由于郑和下西洋,硬木在国内逐渐增多,硬木也成为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游山具更多采用硬木材质。上面提到的清代的叠桌,和遵生八笺有关叠桌结构的描述,都说明折叠家具在明代应用也较为广泛17。乾隆的叠桌在工艺上与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18中提到的黄花梨折叠床采用了同样的结构,中间用金属合页连接可以对折,腿部利用金属合页或活轴构件进行转动,见图 9。可见,当时除了榫卯结构以外,用金属构件作为转动轴来制造折叠的效果,也是一种家具结构形式。图 9 黄花梨折床(故宫博物院藏)借由春游晚归图中的游山具,大概看到古代便携式饮茶家具在形制、材料、结构工艺方面的发展演化。尤其看到了古代家具匠人的智慧和工艺结构上的巧思与用心。2.3 游山具的美学与造型语言 春游晚归图中游山具的造型语言包含了方正418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的抬箱和三角形的抬杆。因为抬箱要收纳在户外所使用的各种饮茶用具,所以造型相对方正宽大。而在细节处理上,抬箱最上端采用盝顶形式,盝顶在宋代比较流行,来自于建筑屋顶的形式,是一种向上收的梯形,从视觉上减弱了方箱带来的笨重感。此外,抬箱的底部是由 4 个腿足直接落地,与地面的接触形成一种缓冲,在视觉上也给人以挺拔之感。抬杆由中间垂直的立杆和两侧的倾斜杆组成,这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也是游山具主要的承重构件。除此以外,整体没有多余的装饰也是其主要的造型特点。宋代的理学思想繁荣并渗透进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造物美学上追求造型极简、结构严谨、合理装饰、重视功能等特征,不仅为明式家具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深深影响了现代的极简设计。3 交椅 3.1 交椅的功能与使用方式 春游晚归图中另一件户外饮茶家具是荷叶托交椅,见图 10。交椅形状像马扎,是带靠背的马扎,其主要特点就是前后腿交叉处有轴,座面可以折叠。汉魏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椅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随着与西域贸易与交流的增多,这种类似马扎的“胡床”开始进入我国北方地区,北魏 257 窟莫高窟须摩提女因缘局部见图 11,可以看到最初胡 床的踪迹,而且胡床后来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由低矮走向高型的关键19。图 10 春游晚归图 中荷叶托交椅 图 11 北魏 257 窟莫高窟须摩提女因缘局部 唐代,因为唐玄宗外出行猎,经常带着胡床,可以就地休息,为了休息的舒适性,胡床增加了可以依靠的后背。而唐代饮茶主要是煎茶法,从唐人宴饮图 夜宴图 萧翼赚兰亭图中可以发现,画面中并没有看到交椅的使用,可见这种交椅在唐代更多是在外出狩猎时使用20,见图 12。宋代,皇室外出打猎或巡游也会带着这种有依靠功能的交椅,因此交椅也叫“太师椅”“行椅”或“猎椅”,春游晚归图中正是椅背有荷叶托的交椅21。因为宋代饮茶的盛行,不仅在宫廷贵族里,而且在市井百姓中饮茶都已经非常普及,当时流行斗茶,但在不同版本的斗茶图中,这种交椅都没有出现,尤其是这种荷叶托首交椅,在茶画中很少出现,以此判断它应该更多是在某些贵族阶层使用,见图 13。图 12 唐人宴饮图 夜宴图 萧翼赚兰亭图 图 13 不同版本宋代斗茶 明清时期,交椅经由胡床的演变与发展,尤其在明代达到了顶峰。使用方式和种类也多样化,有折叠凳,有圆后背交椅,有直后背交椅,也可以作躺椅使用。随着明清饮茶方式的简化,虽然户外饮茶非常流行,但是因为交椅的尺度较大,携带不方便,基本很少在户外饮茶中使用。明代著名画家兼茶人陈红作的 很多茶画中,都没有看到这种交椅的踪迹,户外饮茶只要一个茶炉和茶盏,户外的礁石或树根都可以直接当作茶凳或茶桌使用22。3.2 交椅的形制与材料工艺 胡床也叫作“交杌”,整体由 8 根直材组成,见图 14。交椅是由交杌演变而来,它的功能没有太大 第 44 卷 S1 期 杨玮娣,等:古代户外便携饮茶家具图式价值分析 419 变化,但是因为增加了后背,舒适度增加许多。而圆后背交椅的椅圈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而且还有人机工学方面舒适性的考虑,可以说是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见图 15。椅圈的连接方式采用的是古典家具弧形木构件常用的榫卯结构楔钉榫23。交椅的座面与其他椅凳类结构一样,都是由 4 个大边,内嵌藤编面构成。在交椅中的交角或转角部位,会用各种形式的金属角花板部件,也使交椅看上去更加精美。图 14 明代黄花梨木 有踏床交杌 图 15 明代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从交椅的发展演变及结构工艺,不仅看到了古人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当时对舒适度和工艺美学的极致追求。3.3 交椅的美学与造型语言 交杌通过椅腿交叉点上的转轴实现折叠,是造型与使用功能极为巧妙的结合。南宋王明清在 挥鏖录中记载:“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而寝。”这里提到的荷叶托首交椅就是春游晚归图中的造型,是在交杌的上半部增加了扶手和靠背,荷叶托起到承托头部依靠的作用,不仅有一定的装饰性,也增加了舒适感。然而明代之后的交椅几乎看不到荷叶托首的造型,这与其结构和工艺的优化有关。由此可见,造型语言与其功能、舒适性、结构工艺都是紧密结合的,做到材料、功能与造型的和谐统一,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宋代提倡的“格物致用”的造物美学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