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茶水
浸液
维持
血液
口渴
口腔
气味
效果
研究
连小勤
茉莉花茶水浸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口渴感及口腔气味的效果研究连小勤,关风光,林 如,陈均纯,何津津摘要 目的:探讨茉莉花茶水浸液漱口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口渴感、口腔气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 0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分为3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饮食及口腔健康指导,观察组A和B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茉莉花茶水浸液漱口和反渗水漱口。采用口渴量表问卷(S X I)、静态全唾液流率(UWS)、口气感官值(O 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干预第4周、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和B两组的S X I值、O S值均较对照组下降,UWS值均较对照组上升(P0.0 5);干预第4周,观察组A和B两组O 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而干预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的O S值较观察组B呈下降趋势(P6.5%病人;高钠血症病人;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急性感染以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参与本研究的病人;近3个月内有外伤等原因导致口腔疾病的病人;近1年内接受过牙周治疗功能牙0.0 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表1 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 性别(例)男女年龄(岁)透析龄(个月)是否合并糖尿病(例)是否S X I值(分)O S值(分)对照组3 41 42 05 1.7 01 2.2 14 2.7 09.3 623 29.7 82.3 42.1 90.9 4观察组A3 41 32 15 3.3 31 1.7 54 3.5 19.8 433 19.5 52.1 42.4 00.7 1观察组B3 41 51 95 2.9 81 2.6 44 1.9 81 0.4 523 29.6 72.1 72.2 50.8 6统计值2=0.9 0 0F=0.1 7 3F=0.2 0 02=0.3 4 9F=0.0 9 0F=0.5 6 0P0.6 3 80.8 4 50.8 1 60.5 5 50.9 1 20.5 7 2作者简介 连小勤,主管护师,硕士,单位:3 5 0 0 0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关风光、林如、陈均纯、何津津单位:3 5 0 0 0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引用信息 连小勤,关风光,林如,等.茉莉花茶水浸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口渴感及口腔气味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 0 2 3,2 1(2 0):2 8 2 0-2 8 2 3.0282C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NUR S I NG J u l y2 0 2 3V o l.2 1N o.2 01.2 干预方法1.2.1 对照组 1)基础治疗:采用碳酸氢盐血液透析(HD),透析器(醋酸膜:N I P P O-1 5 0 G),低分子量肝素钠个体化抗凝;设置机器参数,超滤量遵医嘱根据干体重及每次透析前体重变化确定,透析液钠浓度1 4 0mm o l/L,血流量2 0 02 5 0m L/m i n,透析液流速5 0 0m L/m i n。2)饮食健康指导:根据2 0 2 0版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中的容量管理方案,遵从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指导,严格坚持限盐饮食(理想情况为每日摄入15 0 020 0 0m g钠,相当于膳食钠盐3.7 55.0 0g/d),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理想情况为23k g),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干体重的5%。3)口腔健康指导:根据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行为指南 指导病人每天至少刷牙两次,用水平额动指刷法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天刷牙的同时可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等帮助清洁牙间隙,养成刷牙后不再进食的习惯。1.2.2 观察组A 1)茉莉花茶水浸液制备;参考任蕾等1 3提出的浓度,将3.6g茉莉花茶茶叶(闽榕牌,福州生产)加入1 0 0m L反渗水中煮沸3m i n、静放1h后过滤,用反渗水进行3倍比稀释成为浓度1 2m g/m L的水浸液3 0 0m L。将放至常温的茉莉花茶水浸液装入不透明的5 0m L的医用分装瓶,共计6小瓶。2)指导并示范正确的漱口方法:一次使用1小瓶,5 0m L分两口漱完。漱口时充分张开嘴巴,同时左右脸颊鼓动,漱一口至少保持1 0s,让口腔充分漱洗,不要吞下漱口水。3)含漱时机:病人分别于上机后1h、上机后3h,非透析时间段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及早餐后共6个时间段进行含漱,2 4h内总漱口次数6次,总量3 0 0m L全部使用完毕。4)病人须在预定时间点记录漱口水使用情况并填写表格,研究者于第二个透析日检查回收以监测遵守情况。若病人碰到困难(即表格中填写不到一半),研究团队询问原因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和支持,向病人分发下一次的漱口水,继续漱口程序。1.2.3 观察组B 将常温的3 0 0m L反渗水装入不透明的5 0m L的医用分装瓶中,共6小瓶。一次使用1小瓶,5 0m L分两口漱完,指导病人含漱方法及流程同观察组A。1.3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1.3.1 口腔干燥状况 口渴常与口干相关,采用S X I量表评估MHD病人口腔干燥状况。S X I量表由T h o m s o n等1 4开发,2 0 1 3年H e等1 5将 其 汉 化,量 表C r o n b a c h s系 数0.7 9 8,重测信度0.8 3 7。汉化后量表信效度显示适用于对中国病人的口渴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条目:1)口腔感觉干燥;2)吃干燥的东西感觉困难;3)吃饭的时候口腔感觉干燥;4)吞咽食物困难;5)嘴唇感觉干燥。选项“经常”“很频繁”对应分值为3分,“几乎没有”“偶尔有”对应分值为2分,“从不”对应分值1分。1.3.2 静态全唾液流率(UWS)协助病人清水漱口后用棉棒将剩余唾液吸干;取事先称重的3根干棉棒分别置于病人舌下及两边腮腺,嘱其勿吞咽唾液;计时2m i n后取出棉棒的同时注意吸干舌面唾液;唾液重量为棉棒称重后去毛重,按(1g=1m L)估算唾液的体积,所得数值除以2后乘以1 5,UWS的单位为m L/1 5m i n。1.3.3 O S值 病人受测前2 4h禁酒及洋葱、大蒜、韭菜等易产生特殊气味的食物,不使用香水和气味化妆品;受测前1 2h禁烟禁食禁饮、禁刷牙和口腔清新剂;测评人员:经辨嗅培训合格的护士2人;检测地点:通风无异味的独立房间;检测时间为0 7:0 0到0 8:0 0(病人行血液透析及收集无刺激全部唾液量前);检测方法:工作台中间置不透明有孔挡板,将一根长2 0c m、直径1c m的聚氯乙烯(P V C)管穿过挡板孔。测评者与病人分别坐在挡板两侧,指导病人闭口缓慢呼吸1m i n后从P V C管端平缓呼出气体,测评者根据R o s e n b e r g标准进行辨嗅评分:0分表示无气味;1分表示有可疑气味,不能确定是否为口臭;2分表示轻度口臭,气味达臭味阈值;3分表示中度口臭,可明显察觉臭味;4分表示重度口臭,浓重臭味尚可忍受;5分表示严重口臭,强烈臭味无法忍受。2名测评人员各测1次,赋值取平均值,差异大于2分重新测评。1.3.4 评价方法 进入研究的第1天早晨依次进行S X I值调查、O S值检测、UWS测定(基线),干预第4周、第8周、第1 2周后血液透析前进行再次评价。为防止主观偏倚,采用不透光瓶子贴标签法,并对问卷和唾液样本进行编码,干预方案实施者不参与效果评价。研究者在进行调查时避免暗示性语言,完成时间控制在每人1 0m i n内。每次数据收集前评估病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使用情况和透析治疗方案的变化,以确保其在生理上是稳定的。对照组除未提供漱口水外,数据和样本收集程序与观察组A和B完全相同。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 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基线均衡性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不满足2检验的分类资料采用F i s h e r确切概率法;多个时间点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S X I值的比较 M a u c h l y球形检验(2=1 8.0 3 4,P0.0 0 1),不符合球形分布假设,进行G r e e n h o u s e检验矫正。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与分组主效应均显著,时间1282全科护理2 0 2 3年7月第2 1卷第2 0期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第4周起,3组病人S X I值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3组病人S X I值行事后检验多重比较:干预第4周、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对照组S X 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详见表2。表2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S X I值比较(xs)单位: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第4周干预第8周 干预第1 2周对照组9.7 82.3 41 0.3 21.9 7 9.9 42.4 11 0.6 42.1 7 观察组A 9.5 52.1 4 9.0 72.1 4 8.9 31.9 8 8.6 42.0 1观察组B 9.6 72.1 7 9.3 62.0 1 8.9 41.6 6 8.7 22.1 2F值0.0 9 04.6 8 26.3 9 77.5 3 4P0.9 1 20.0 4 80.0 0 90.0 0 7 注:F时间=9 1.1 8 3,F组间=9.5 5 2,F交互=3 1.5 5 7,均P 0.0 5。2.2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UWS值比较 M a u c h l y球形检验(2=1 9.8 5 1,P0.0 0 1),不符合球形分布假设,进行G r e e n h o u s e检验矫正。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与分组主效应均显著,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第4周起,3组病人UWS值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对3组病人UWS值行事后检验多重比较:干预第4周、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对照组UW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详见表3。表3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UWS值比较(xs)单位:m L/1 5m i n 组别干预前干预第4周干预第8周 干预第1 2周对照组1.8 50.9 1 1.7 91.0 4 1.8 20.9 6 1.7 41.0 8观察组A 1.6 31.1 7 2.1 71.3 1 2.3 51.4 4 2.4 41.3 9观察组B 1.7 21.0 4 2.0 91.4 2 2.2 81.5 7 2.3 91.3 3F值0.1 9 93.3 3 26.8 4 31 2.1 6 4P0.8 2 00.0 4 00.0 0 20.0 0 1 注:F时间=8 2.3 6 4,F组间=9.4 6 0,F交互=1 3.6 2 1,均P 0.0 5。2.3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O S值比较 M a u c h l y球形检验(2=4.6 3 6,P=0.1 2 1),符合球形分布假设。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与分组主效应均显著,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第4周起,3组病人O 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对3组病人O S值行事后检验多重比较:干预第4周、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对照组O 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干预第8周、第1 2周3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而干预第8周、第1 2周,观察组A的O S值较观察组B呈下降趋势(P0.0 5)。详见表4。表4 3组病人不同时间点O S值比较(xs)单位: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第4周干预第8周 干预第1 2周对照组2.1 90.9 4 2.5 71.2 1 2.6 11.4 3 2.7 91.5 7观察组A 2.4 00.7 1 2.2 70.6 4 2.0 40.5 7 1.9 00.4 8观察组B 2.2 50.8 6 2.2 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