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社会学说与“福”文化的价值平衡与精神耦合_邓晓君.pdf
下载文档

ID:2580894

大小:1.5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社会 学说 文化 价值 平衡 精神 耦合 邓晓君
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19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人民属性”是贯穿始终的高频词。无论是细数过去十年民生改善的成果,还是描绘未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谋篇布局,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3,不断通过改革践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各阶段的幸福观与最终解放”的社会价值承诺,准确把握、持续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说理论体系;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3。执政党重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握中国社会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构建中国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中国式社会发展学说。一、“福”文化孕育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历史演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型社会属性所孕含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迫切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阶级政党以先进思想系统性颠覆性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着的亡国灭种“极端性危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理论的研究最早源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和李达等人,作为最早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阶级性、革命性特别是科学性的统一作了初步阐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完成与解决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两大“社会发展先决条件”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的被动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幸福观与对于“福”的文化传统追求,决不是自求多福的唯心主义的民族“精神自慰”,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为天下人谋永福”是党强基固本、构建人民对于“福”的民族性传统追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1922年,党的二大就鲜明地亮出党以人民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群众党”的鲜明底色,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实实在在的福”就是谋民族生存,人民幸福;推翻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座大山”,解放全国人民;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重构中国社会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对于“阶级科学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社会结构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变迁理论的哲学思想与哲学论断同中国革命实践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从“革命为民谋福”到“执政为民谋福”的价值平衡与观念转变问题;两者的差异不在于“谋福”我们称之为“社会革命冲突”非理性主义的不可知论或者是“社会进步依靠阶级斗争”革命惯性历史决定论就会造成极严重的社会后果,脱离了“阶段性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被人为“解构”,将价值判断、道德评价驱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合法精神领地。同样,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推进动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在的“欧洲时代”单一的社会革命解构中强调单一性社会变革作为“绝对使命”可以告一段落;而中国国情决定了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总的说应该逐步减缓经济社会群体性的紧张,重点放在“求同存异”合理解决实现“人民性”内外部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革命”时代社会建设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构建“人民性”经济社会共同体的身上。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初心使命,不是简单对传承“福”文化的历史内涵粘贴复制,不是单一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丰沛富裕、国家的富强昌盛、文化的繁荣昌明,还积极建设中国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中国式社会发展学说,必须准确把握、持续收稿日期:2 0 2 3-0 5-1 5基金项目:2 0 2 2 年福建江夏学院社科项目“福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与践行研究”(J X S 2 0 2 2 0 2 7 2 0 2 2);2 0 2 2 年福建江夏学院社科项目“媒体内容生产商业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应对”(J X S 2 0 2 2 0 1 0)作者简介:邓晓君(1 9 8 4),女,福建武夷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刘强(1 9 8 0),男,安徽肥东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7.006马克思社会学说与“福”文化的价值平衡与精神耦合邓晓君1刘强2(1.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农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践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各阶段的幸福观与最终解放”的社会价值承诺,积极建设中国人民整体幸福的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创新中国式社会发展学说,与中华传统“福”文化有着价值平衡的本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耦合,理应从“福”文化的具体“传统性”与“文化性”内涵表征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层面的学理性探究。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学说;“福”文化;价值平衡;精神耦合中图分类号:A 8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7-0 0 1 9-0 3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20哲学研究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说理论体系,积极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经济社会共同体实现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社会肌体和深层结构中,科学揭示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所产生的社会学根源。二、价值平衡与精神耦合:“福”文化的“传统性”与“文化性”内涵表征与中国式现代化学理纵观世界政治,只有中国共产党,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整体幸福作为执政最高追求,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回顾这个百年大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人民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政的“核心基因”,不仅蕴含着让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起来的内涵表征上,还饱含着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文化性”精神层面上强起来的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认知告诉我们,形成一个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理论观点的本溯源泉,在“上层建筑”中是寻找不到其答案的,而要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产力客观现实中去寻求。故“福”文化的学理探究的源溯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释放出的社会价值平衡与公平正义的精神耦合。1.“福”与“富”同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平衡据考证,对“福”的词义,古人释义多作“富”。汉人刘熙释名云:“福,富也。”,礼记郊特性云:“富也者,福也。”5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提到“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6,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大同世界”的美好期希冀。凝心聚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大愿景的同时也开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建设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定位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硬道理”是“关键的关键”,“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文明新风格与气派: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0.6%;城镇新增就业1 20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7%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家底”越来越坚实7。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搞“一平二均”的低端平均,而是要聚焦人民经济共同体的“蛋糕”做好焙香,通过“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分好,共商共建共享,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2.“福”与“祸”相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精神耦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莫长于无祸”,福与祸互为因果,相互可以因为“自禁、淫恶、狂妄、纵欲”而相互转化,光有物质的发展但精神世界空虚不是所谓的“福”,不是我们追寻的传承中国文化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更不是全盘西化的“数典忘祖”的现代化,强调要秉承中华文化基因,能够进一步地把中华传统文明、党和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精髓予以传承、发扬和光大。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人生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8。3.“福”以“绿”为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担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9中国古代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之构建中,“天人合一”的寄情所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轴共进”的和谐文明,走协调发展道路,将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高质量发展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保护为子孙、为未来去做的未雨绸缪之能事,是对中国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历史性庄严承诺。4.“福”与“褆”共义: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世界问题“以事致福”的社会学诠释与话语权提升“福”与“褆”同源同义,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中外褆福”“以褆元吉”;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放眼全球,中国用几十年重塑“愁云惨淡万里凝”的经济社会畸形结构,走完资本主义几百年“高歌猛进”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社会变革”的奇迹,这是绝无仅有的;过去十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西方七大工业先进国家贡献率总和10。中国现代化的砥砺前行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提供了新的选择,拓展了既想高质量发展又希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驳嗤与打破了西方声称所谓的“西方现代化即为现代化终结”的论调,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与生产力绝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独门绝技”的专利,每个国家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11。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饱含中国传统“以事致福,经世治平,美美与共”的传统哲学,世界各民族均拥有自己独特民族的“福”文化与诠释,创立具有中国风格与气派的社会文明新形态。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视阈下传统“福”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传承与精神创新人类现代化模式不可能定于一尊,亘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也不免西方资本主义所谓文明的“掩耳盗铃”之嫌。在“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势微与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的新形势下,在“未有之大变局”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研究遇到新机遇新问题,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传统“福”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传承与精神创新,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中中国传统“福”文化本质特点与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时代课题。1.对中国传统“福”文化蕴含两个“特质禀赋”的社会考察文化意识“主义”与文化存在“问题”的关系,是一个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21哲学研究长期以来困扰社会学研究者的两个“特质禀赋”。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两个“禀赋”,传统文化研究往往会陷入各种理论“自我矛盾之迷”和实践“理想现实之困”。在传统文化封闭系统内想方设法地考据与求证这只能是收效甚微,实质是“割断”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系统的生命联系,实质上抹杀了传统文化成长性与与时俱进。只有从传统文化的社会性切入耦合,才能有效地解读传统文化孤立性实效缺失的根源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对社会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学理阐释,对现实社会存在问题的“认知与共情”深度对焦聚能,有助于诠释传统文化“主观能动性”意识问题、精神生活问题折射所产生的社会光影。从理论阐释方面来研究,传统“福”文化特别需要插上哲学理论之翼,反可以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展翅翱翔,而不会沦为可观可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为其插上现实之翼,在社会文化观念不断发展进步“接地而行”只有将社会文化现象的言说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化学的“形而上”思考与社会学的“形而下”实践统一结合起来,才可以走出传统文化研究在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