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
社会
中产
阶层
竞争
偏好
传递
问题
初探
基于
教育
视角
122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23)02012206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基于教育视角 张格2【摘 要】作为长久以来便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竞争偏好与竞争心理之于个体乃至是社会均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国内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视角,通过对部分异质性较强的子代个体进行深度访谈,围绕新中产和老中产阶层子代内部的群体性特征和差异,分析影响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代际传递的形成原因,同时提出关于新老中产阶层的子代们竞争偏好引导的相关建议。【关键词】竞争偏好 中产阶层 家庭教育 竞争心理 一、国内外竞争心理理论沿革与问题的提出竞争心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切的研究议题。一般说来,竞争心理学说是围绕竞争目标性和排他性所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等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针对其型构阶段的归因分析,抑或是基于既有心理模型的阐释及对后果性图式的推演,围绕着竞争心理,学界在与其相关的诸多领域中均投注了相当程度的努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一)西方竞争心理理论与国内本土化尝试在西方学界,Sampson 在早期关于竞争心理的结构性研究中提出,个体的竞争态度由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整体的个人主义组成。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将很可能引发行为主体对他人的强烈敌视,相较之下,整体个人主义则通常并不排斥互惠导向的合作关系。沿着这一思维进路,Ryckman 等人又提出了“过度竞争性态度量表”和“个人发展竞争态度量表”以实现具体研究中的操作化落地,并将竞争偏好区分为了恶性的过度竞争与良性的个人发展竞争两个相互独立的类型3。李林等学者对以 Sampson 为代表的西方学术成果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认为过度竞争性态度和良性竞争态度这一被西方学界所普遍认可的二分模型之于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跨文化适用性,但文化水平、职业惯习和性别差异等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4。岑延远、1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十一届“京师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2张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2020 级在校生。3可见于 Richard M.Ryckman et al.Construction of a Hypercompetitive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0,55(3-4):635 页.以及 Ryckman R M et al.Values of hypercompetitiv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individu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7,69(2):274 页.4李林、陈国鹏、王卫: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竞争性,心理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21 页。张 格: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232023年第 2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22期刘奕偲根据本土场域做了更进一步的补充,形成了包括良性竞争态度、过度竞争态度、竞争行为与动机和竞争情感四部分的中国人竞争心理量表5。由于竞争议题之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领域的工作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而关于竞争心理所可能导致的后续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放任它肆意异化,强竞争偏好的负面影响如攻击倾向,或者强化自我符号化的恶性循环6等,会带进整个社会系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二)国内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与问题的提出围绕着竞争偏好和竞争心理这一议题,国内外学界已然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且搭建起了良好的理论模型。然而,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社会学方面的既有文献大都采取了发放问卷和量化研究的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制阐释力上的缺失;相对而言,有关竞争偏好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动因议题虽然更受心理学的青睐,但其研究进路却总是充斥着强烈的精神分析色彩,使得它们又难以兼顾到个体的生活经历等社会因素。就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来看,对样本社会背景的类别化工作往往十分宏观,特别是在社会阶层的划分中尤为如此,但是缺少围绕某一个特定阶层群体的细致关照。再者,着眼于单一阶层而言,中产阶层内部也演进出了繁复的分化样态。从经济体制的视角,李路路提出了“内源型中产阶层”和“外生型中产阶层”的区分方式7;张宛丽等借鉴了米尔斯的既有成果,对中国情境下的“新中产阶层”和“老中产阶层”进行了描述8。但无论在哪一种视角下,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均使得他们在阶层意识、社会态度、社会参与以及都市运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9。鉴于此,本文将聚焦国内中产阶层这一体量较为庞杂、内部分化较为显著的群体之上,通过对其部分异质性较强的子代个体进行深度访谈,考察该群体内部的时序性差异,即新中产和老中产之间的裂隙,将是否及以何种途径实现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的代际传递。而就本文中“中产阶层”的界定问题,一般来讲,中产阶层是社会中对社会资源拥有中等水平支配能力的阶层,可以从职业、收入、教育、社会活动参与度、消费能力等指标进行总体考量。根据上述中产阶层的考量标准,本文把世代以来均为中产阶层的群体称为老中产阶层,把仅从父代开始的中产阶层群体称为新中产阶层,力图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新老中产阶层子代竞争偏好在阶层内部代际传递问题进行考察。二、老中产阶层子代们的温和竞争态势(一)对先赋性要素的显著偏好为研究主题及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开始之初,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300 余份)和开展了深度访谈(50 余人),便于归纳梳理,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个别深度访谈附于文中。首先关注来自老中产阶层家庭的子代们。通过引导受访者们去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这一普遍经验上较为“努力”的阶段并加以评价,笔者希望以此来考察他们之于后天获致性要素的主观态度,即对奋斗收益的有限性认可。以下面这段访谈内容为例:“你要说你不学,那肯定成绩差,可你就算努力学了,也不一定能考得过前面那几位。咱们都不用说数学,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时候人家王利(化名,受访者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拿文言文写了一篇议论文出来,让老师足足夸了一周多。所以说啊,这很多事感觉就是得认命,把自己整得苦哈哈的,何必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语文老师说我作文有灵气,确实让我得意了好一阵。再有就是我小时候我妈不是给我放英文磁带吗,所以5 岑延远、刘奕偲:中国人竞争心理结构的探索性研究,肇庆学院学报2018 年第 6 期,第 73 页。6 董磊明、李柯涵、李欣灿:高校学生会干部身份符号的自我塑造,中国青年研究2018 年第 11 期,第 99 页。7李路路、李升:“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层的类型化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6 期,第 22 页。8张宛丽、李炜、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江苏社会科学2004 年第 6 期,第 104 页;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第 89 页。9朱斌: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研究,社会学评论2017 年第 1 期,第 12 页。124我英文发音也还凑合,靠这个还当了三年英语课代表。”(访谈记录 3,2022.11.9)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受访者虽然不完全否定“奋斗”的作用,但仍认为“前几名”的角色是注定属于“王利”那种聪明人的,因为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天赋所带来的差距。相互呼应地,在谈及自身的优势条件时,受访者提到了自己写作上的“灵气”和流畅地道的英文口语,前者再次指向了天赋的重要性,后者则更多地受惠于其前期的家庭教育,它们都可以被归类于先赋性要素的范畴之中。于是,“先天条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这一信念导致了老中产阶层的孩子们对后天的“努力”与“奋斗”往往嗤之以鼻,仅把它当做某种效果鸡肋、聊胜于无的保底手段。当然,出于从众心理,这些受访者在高中情境下同样会付出一定的勤勉:“虽然我家里不怎么管,但看人家都在做题,你也不好意思玩吧。”老中产子弟在为人处世中的保守思维使得他们倾向于“随大流”。而客观地讲,哪怕自身没有意识到抑或不愿承认,他们在环境裹挟下所完成的这些“勤勉”行径,却常常会取得不错的收益和成效。事实上,26 位受访者的高中成绩都相当不错,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与不低于平均水平的后天“奋斗”相结合,加之轻松的家庭氛围,以及中产背景在物质资源方面带给他们的松弛感,老中产阶层的子代们或许缺乏力争绝对上游的内在动因,但满可以在社会的中上游站稳脚跟。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老中产阶层有着一种极强的“自我持久倾向”10,并将一些负面隐患深埋入该群体宏观层面上的继替效率之中。也就是说,稳定、优渥的生活现状会再度反哺和强化“小富即安”“知足常乐”式的保守心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从根源上对中产阶层原有的冒险精神和竞争取向予以抑制。(二)在社交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访谈所展示出的另一个普遍现象在于,当面对比自己“更成功”的个体时,老中产阶层的子代持有的通常都是认可、仰慕一类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评价“王利”时,受访者讲到:“人家那是真厉害,你都不知道他那个文章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对于那些较为普通的个体,乃至是身边的失败案例时,他们的评价总是十分委婉,且会主动地转移话头。进一步地,笔者考察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经历,发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相当不错的人缘和关系网络,对于社交活动与团队协作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主观意愿。作为在现实维度上的可视化映射,温和的竞争取向为老中产子弟们的人际交往营造了充足的空间,26 位受访者均表示自己在班委选举和学生社团等活动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其中一人更是从小学的“三道杠”开始,直到大学辩论队队长。在谈及社交相关话题时,他们往往都兴致高昂,并表现出对个人声望的极度偏好:“你可以说我学习不好,说我长得丑,但我真的很希望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三)对可视化成就的淡然态度与此同时,围绕行为动机所展开的访谈内容也在彼此间呈有高度的统合性。26 位受访者中的五人都倾向于将“全面发展”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还或多或少地在言语上表达了对可视化成就的淡然态度;另外一位受访者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他讲到:“我当然希望赚大钱,或者当个大官什么的,但这些都需要搏一搏。就算我想,而且我和那些(社会资本不如我的)人比我肯定更有可能成功,但首先要保证的是我不能过得比我爸妈差。”与上文就“勤勉”的分析异曲同工地,老中产子弟间所弥散着的某种惰性气体,似乎正在消磨他们的竞争偏好。为了掩饰和压制对世俗成就的渴望,他们开始把“品性”等抽象概念推到前台。而就算那些尚还保有一定野心的个体,也常常会在权衡过后选择较为保守的目标。换言之,尽管老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可一旦失去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勇气,他们实现阶层跃迁的可能性只会随着代际的推移而渐次落入谷底。10该概念最初被特纳用来阐释权力中心的固化现象,笔者在此谨借用其抽象层面上的意涵。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宏观动力学:探求人类组织的理论,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8 页。张 格:当代社会中产阶层竞争偏好代际传递问题初探1252023年第 2 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22期三、竞争导向的英才之路:新中产阶层的子代们(一)对竞争性的积极认同不同于“偏安”的老中产子弟们,新中产阶层的子代有着一些全然相反的景象。当笔者同样以高中阶段做情境切入时,类属于这一部分的 25 位受访者并不认为高中生活是“特别辛苦”的,或至少没有体验到老中产阶层孩子们口中的那种“落差感”和“冲击感”,因为他们在更早的年龄段便已经领教过了类似的学习模式:“我其实觉得(高中生活)还好吧,至少没人管。而且那些作息什么的,其实我们初中小学也差不多吧,也就个别知识点可能确实难点,总体没觉得很辛苦什么的。再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学生努力学习还是天经地义的吧,更何况这是为了自己奔个好前途。”(访谈记录 8,2022.11.13)事实上,这些受访者们的父母普遍从小学阶段开始对他们实施的高强度教育投入,使得他们很早就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