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甘肃
渭源
马家窑
文化
遗存
调查研究
张君艳
当下考古学界对于马家窑文化渊源问题的探讨,大体上可分为“彩陶文化西来说”“中原仰韶文化西去说”和“土著说”三种观点。其中,“彩陶文化西来说”的代表人物是最早发现马家窑文化并将其定名为“甘肃仰韶文化”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以及前苏联考古学家瓦西里耶夫。从文化分布的角度来看,陇山两侧、渭河上游是马家窑文化的起源地;从学术史角度看,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是以“仰韶文化西来说”为背景的。1923 年,安特生为了验证“仰韶文化彩陶西来”的假说,在甘青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后来,安特生将包括临洮马家窑遗址在内的调查、发掘成果整理发表。从马家窑类型上来看,其以陇西至青海东北部的黄河流域为分布中心,东北至宁夏南部,西北至酒泉东南部,西南至青海同德宗日,南达白龙江上游甚至四川西北部,分为以下五个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掌坪和边家林等遗址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一、渭源马家窑分布挖掘概况(一)寺坪遗址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甘肃渭源马家窑文化遗存调查研究文/张君艳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文章参考近些年学术界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成果,结合渭源县马家窑文化的相关考古资料,对该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马家窑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方面,阐述渭源县马家窑文化的形成,以及同时期周边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概况。关键词:渭源县;马家窑;文化遗址图 1 水家窑遗址的蛙纹双耳彩陶罐、红陶带流盆1963 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坪遗址地表为黄土地与村落,南至后大路,北边是台地边沿,东至俊家沟,西至老沟,东西长 1000 米,南北宽500 米,遗址面积约 50 平方米,文化层厚 0.32 米,断面暴露灰层、灰坑。地表暴露有大量的泥质素面、绳纹、篮纹红陶片和彩陶片,并有石斧出土。东部俊家沟有冲沟,考古人员采集到马家窑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有彩陶双耳罐、钵、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遗址保存较好,对于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二)王家咀遗址王家咀遗址为甘肃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南至堡子元根,北至陇会公路,南北宽 500 米,东至王家咀村庄,西至鸦儿沟,东西长 800米,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地表为耕地。在靠近王家咀村庄的地梗断面暴露有多处灰层、灰坑,并发现多处齐家文化自灰居住面,且有二层叠压现象,自灰面厚0.30.4厘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文化层厚 0.30.7 米,断面暴露有灰坑及多处白灰居住面。此处采集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118图 2 四圈网格纹双耳彩陶罐图 3 马家窑文化弦纹彩陶瓶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四)上坪遗址上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等级为二等。其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西南 800 米,地处渭河南岸的一级台地上,地表为黄土耕地和村庄,地势平坦。南至后大路,北至台地边沿,东至老沟,西至李家庄社。东西长 950 米,南北宽 300 米,面积约 28.5 万平方米。北部台地边沿暴露文化层,距地表12.5 米,厚度约 0.30.5 米,内含草木灰及碎陶片。其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橙红陶和夹砂橙红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竖条纹、同心圆纹、弦纹等,可辨器型有彩陶罐(图2)、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可辨器型有高领罐、深腹罐、单耳罐。上坪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五)魁星阁东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位于清源镇,遗址北临渭河,南至梁家坪村。遗址所在的台地边沿地带,常被雨水冲刷,灰层暴露在外,厚度在 1 米左右。现因土地平整,遗址有四分之一面积遭到破坏。曾在台地北沿地带挖出过大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彩陶盆、盘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残片,也见有石斧、石刀,遗物甚是丰富。(六)小沟坪遗址小沟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锹甲铺村陈家磨社,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小沟坪遗址南为尹家庄二坪,北临陇会公路,南北长 250 米,东临大沟,西至小沟坪台地边沿,东西宽 750 米,面积约18.75 万平方米。遗址文物丰富,有石器和大量的彩陶片及夹砂红陶片,曾出土有马家窑文化弦纹彩陶瓶一个(图 3)。二、遗存早晚关系综上所述,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王家咀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水家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上坪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魁星阁东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在渭源寺坪遗址中,发现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共存,后者压在前者之上。又有两个齐家文化的灰坑,打破了仰韶文化的灰层堆积。在渭源县寺坪村发现仰韶文化早于齐家类型的泥质橙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黑彩竖条纹、带纹、同心圆纹、弧线纹等,可辨器型有彩陶盆、尖底瓶、钵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有鬲、大口单耳罐、单耳杯等。地表陶器残片丰富,主要有彩陶片(黑彩叶纹、弧线纹、网纹)、尖底瓶残片、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且有石斧出土,遗址保存较好,对于研究马家窑、齐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此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1993 年被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水家窑遗址水家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渭源县上湾镇水家窑村南 50 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水家窑遗址南至甘川公路,北至祁家立山根,南北长 500 米;东临祁家沟,西至水家窑村庄旁上山道路。东西宽400米,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在立崖及地绠断面发现多处文化层,距地表 1.52 米,厚 0.3 米,内含草木灰、兽骨及碎陶片,并有红烧土痕迹。地表多见泥质红陶片及彩陶片,其中半山类型彩陶片比较丰富。曾出土有四圆圈漩涡纹彩陶罐一个、泥质素面红陶罐一个、石斧及石刀等。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或黑、红彩的网格纹、锯齿纹、四大圆圈纹,可辨器型有双耳罐、盆、钵等;齐家文化夹砂和泥质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有鬲、豆、高领罐、单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半山类型的特征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红彩的网格纹、锯齿纹、四大圆圈纹,可辨器型有双耳罐、盆、钵等(图 1)。水家窑文化命名地,是黄河上游甘青地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2023 年 5 月 总第 164 期119文化的地层堆积关系,再一次说明齐家文化的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在寺坪遗址中也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压在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图 4)。四、自然环境对马家窑文化的重要性按照一般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生产力越低的历史时期,影响就相对越大。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之间也有巨大的关联。对此,有人曾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需要经历过的客观环境之一,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目前,马家窑遗址尚未做过孢粉分析,为此,我们只能从同一时期周边地区寻找气候变化的信息。马家窑先人生活的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在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适宜,远古先民在黄河边居住,因此出现了漩涡纹、水波纹和同心圆纹,造型流畅,美观大气,马家窑文化因此发展壮大,彩陶文化发达、生存环境优越,使其陶器纹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五、渭源县附近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者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渭源寺坪基本上仍是仰韶文化,但含有甘肃仰韶文化的混杂成分。渭源县沈家坪和魁星阁发现了两处遗址,与兰州雁儿湾遗址属于一个系统,为单纯的甘肃仰韶文化。渭河上游基本上是以仰韶文化为主体。在这些遗址中,一部分为单种的仰韶文化,如天水樊家城、甘谷渭图 4 上层齐家文化遗物水峪、武山雷家沟口下、陇西暖泉山等遗址。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和已公布的资料,可以看出甘青宁川区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布大致为:核心区域线以秦安县为起点,顺时针转圈,应为甘谷县武山县漳县岷县临潭县和政县临夏市积石山县民和县乐都区大通县红古区永登县靖远县海原县原州区静宁县秦安县。此圈内以兰州或者定西为中心点,放射性分布有榆中、皋兰、白银、会宁、永靖、东乡、广河、康乐、临洮、渭源、陇西、通渭等地域。核心线外有数段延伸线,甘肃境内有:1.清水县秦州区成县武都区文县迭部县;2.景泰县凉州区。六、结语渭源县境内的马家窑类型约有 200 多处,马家窑类型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渭源县南部临近渭河一带,这一区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由仰韶文化在甘青宁地区一支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后持续了 1000 多年,使马家窑文化得到发展,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也是我国彩陶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彩陶纹饰风格体现着此地区古老的文化风貌和较高的审美情趣,是我国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连接,也丰富了我国的史前文化内涵。本文旨在从遗址、器型、自然环境方面研究渭源县马家窑文化的形成过程,希望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渭源县的马家窑文化。参考文献:1 丁见祥.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J .古代文明(辑刊),2 0 1 0,8(0 0):3 6-8 7.2 段小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与属性 J .东方考古,2 0 1 2(0 0):1 5 8-1 6 6.3 郭德勇.甘肃渭河上游渭源、陇西、武山三县考古调查 J .考古,1 9 5 8(0 7):6-1 6.4 喇丽君.论自然环境对马家窑文化的重要性 J .文物鉴定与鉴赏,2 0 2 1(0 2):1 0 2-1 0 4.5 张多勇.论自然环境对马家窑文化的影响 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1,3 7(0 1):9 7-1 0 1.6 段宏,张克仁.浅议马家窑彩陶的几个问题 J .档案,2 0 2 0(0 5):4 5-4 8.作者简介:张君艳(1 9 9 7),女,汉族,甘肃定西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考古发现Oriental Collection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