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播学
视域
红色旅游
资源
策略
评析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价学取向的典籍英译批评研究”(项目编号:);河南省教育厅省级高教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一流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张志强(),男,河南辉县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勾亚蒙(),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传播学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策略评析张志强,勾亚蒙(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摘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评析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翻译,就是要在评价翻译策略的运用时,充分关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信道容量、信息冗余、噪音等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翻译传播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我国红色旅游资源“走出去”,更要让传播受众理解和接受。译者只有在传播学理论的观照下,才能灵活又科学地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助力于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国际推广和国际形象塑造。此外,建好红色旅游资源翻译语料库、受众反馈语料库和翻译传播研究智库,对部分传播内容的翻译进行规范和统一,也是提升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关键词 传播学;翻译传播;红色旅游;信道容量;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研究日显重要的今天,研究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红色旅游文化走出国门,有效带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国际形象,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拟以部分河南红色旅游资源翻译为例,从传播学视角评析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策略,并提出改进我国红色旅游对外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一、传播学与翻译传播学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被誉为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的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一书中,把传播过程归纳为五个要素的互动,这五个要素就是“”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它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拉斯韦尔之后,还有一些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也参与到了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最终使传播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翻译传播学孕育于 世纪 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其功能对等理论而著称,他是最早从信息学和传播学视角审视翻译的学者之一。奈达()视翻译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借用信息学、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描述翻译行为,将翻译过程描述为四个步骤:分析、转换、重组、检验,将翻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概括为:信源()、信息()、信宿()、信道()、噪音()、场景()、媒介()等,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所谓分析,是通过源语的表层结构获得其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转换是将源语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转换为目标语的蕴含与源语相同意义的深层结构;重组就是依据目标语规范将目标语的蕴含意义的深层结构组织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信息传播都会有传播负载()和“噪音”等问题,相比于物理噪音或更关键的心理噪音,如听众或读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他可能因为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不同或个人喜好的不同,对传播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敌对,这些都是译者应该考虑的因素。奈达对比了信息在源语文化中传播与在目标语中传播的异同,认为在信息量相同的情形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目标语中信道容量()要比源语的窄,“译文接收者的信息渠道容量通常小于原文接收者的渠道容量”(,:)。所以,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和目标语信息的发送者,翻译(编码,)时应该采用增补策略,“拉长”(,改变、增补、重复或累加)信息的表达形式,使译文的理解(解码,)难度和原文对于源语读者的理解难度相当,这样一来,译文的篇幅一般要长于原文。这些多出来的信息便是冗余(),适度的冗余对信息的充分传递是必要的,但冗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在“拉长”信息表达形式时,译者不能任意增加信息内容(谭载喜,)。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也强调翻译的传播性质,认为语际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只 是 涉 及 两 种 语 言 而 已(,:)。国内翻译传播学研究的先驱是吕俊教授。在其 翻译学 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 一文中,他首次提出了要开展翻译传播学研究,认为翻译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其本质就是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和交流活动。他为翻译的传播学研究勾勒出了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指出传播过程的七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传播的目的、传播在什么场合下进行、传播效果如何,构成了翻译过程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吕俊,)。廖七一()也从信息传播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翻译过程实际是信息交流过程,翻译的传输形式划分为两级:理解和生成目的语并传达给读者。而且,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信息容道、噪音和冗余以及传输负载等因素。谢柯、廖雪汝()从认识论角度论证了翻译传播学能否确立,分析了翻译传播学研究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尹飞舟、余承法()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应用,认为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知识系统。黄友义()在 及时的专著 新型的课程 评 翻译传播学十讲 一文中,对湖南师范大学把翻译与传播结合成一个专业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二、传播学理论观照下的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评析红色旅游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文本,它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所以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传输负载、信道容量、信息冗余和噪音等相关因素,要了解目标语读者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模式,选择适当的方式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避免产生负面含义和负面影响。对于一些富有中国政治语言特色的话语,可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改写等方式,对其深层政治含义加以适度阐释,以减缓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下面依据传播学理论,重点对红旗渠和焦裕禄事迹介绍的英文翻译试作评析。(一)渠名的翻译“红旗渠”原本叫作“引漳入林”工程,后来改称红旗渠,英译为“”。对于它的翻译,近年来译界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红”和英语国家文化中的“红”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人眼中,红色象征着节日、吉祥和成功。同时,红色还象征着革命,如“红旗”“红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红色经常使人联想起危险、第 期张志强,勾亚蒙:传播学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策略评析暴力、灾难、愤怒、欲望、死亡等。这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认知差异就属于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阻碍、减弱或减缓信息流通的因素统称为“噪音”。“噪音”是影响翻译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译文采用了直译,保留了“红旗”这一意象。可以说,这里的直译是可行的,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名词的一部分,其主要信息是“渠”,只要目标语读者能明白这是一条渠的名字就行了。此外,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外国读者已经了解到中国的“红”不同于英文“”。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译者不仅要对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所了解,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于那些代表中国社会和文化特色的话语的翻译。但是,如果译文的“噪音”大到了足以干扰正常沟通的地步,则必须设法消减它。(二)俗语的翻译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俗语就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语汇。俗语的翻译也要视可能的传播效果而定。如果直译形成的“信息容道”能被“信宿”(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那就要选择直译,因为它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形式,同时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但是,如果直译会形成“噪音”,那就当采用意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主要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删减。如:原文: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 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 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选自红旗渠风景区官网)译文:“”,原文中的“水贵如油”是国人形容水的珍贵时常用词语,译文中并未译出,而是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一并翻译成了“”。这样的译文是可取的,因为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石油”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难以得到的东西,直译为“”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困惑,需要加上较多的解释,而对于要增加多少“冗余”才是适度增补,传播主体并无十分把握,因此简短的意译就成了较好的选择。又如:原文:有了水,林州土地上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人从此吃上了大米饭,“糠菜半年粮”的时代成为了历史。(选自 走近人工天河红旗渠 英文翻译资料)译文:,“”这里的“糠菜半年粮”同样是一俗语,承载着林州人民在缺水、缺粮年代所遭受的苦难。但是,中文里简短的几个字,直译为英文不仅相当麻烦,而且还要对“糠菜”和整个俗语作许多文字解释,解释不好也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所以还是意译的传播效果较好。(三)神话传说的翻译文化差异是传播“噪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神话传说常常会造成目标语读者理解困难。如果这些神话传说不仅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原文中承载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语义信息,那么,依照传播学理论,译者就应该“拉长”译文的表达形式,适度增补背景知识信息,形成合适的信道容量。如:原文: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创业,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引水灌溉工程,而红旗渠就是其中的一个。(选自 走近人工天河红旗渠 英文翻译资料)译 文: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神话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都在宣扬中国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外国读者来说,这些神话故事则变成了一种信息超载。或直译或意译,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他们的解码能力。因此,译文采用了增译技巧,在直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句“”,起到了较好的补充说明作用。这样既方便读者理解译文,同时也对外传播了中华文化,让“盘古”“愚公”“精卫”这些带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走向了世界。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外国人是不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因此,最好在“”后边,加上时间信息 (四)成语“冗余”信息的翻译中文喜用成语,而相当一部分成语所表达的语义信息前后重复,形成了一种信息“冗余”,这在汉语里是必要的,但如果翻译为英语,则要考虑“冗余度”的问题,该省略的一定要省略,以便使译文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传播对象的阅读习惯。如:原文:焦裕禄同志夙兴夜寐、日夜在公,因为长期劳累过度,最终患了肝癌。(选自河南省人民政府 焦裕禄纪念园简介)译文:,四字格成语在中文中是极其常见的,也是极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里的“夙兴夜寐、日夜在公”都是在描写焦裕禄同志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辛劳为人民,在意义(信息)上含有一定的冗余成分。冗余成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要这种冗余是适度的,就可以帮助信息接受者获取应有的有效信息。但在语际交际中,如果把在一种语言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往往会变成信息过载。所以,语义重复部分就应该省略,以取得简洁明了的效果。本例中的译法,值得我们学习。再如:原文:纪念馆内陈列焦裕禄的新闻图片和照片 幅,遗物 件,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一生。馆内珍藏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宋任穷、刘华清、薄一波、李岚清、李铁映、温家宝、陈云、宋健等中央领导题词。(选自河南省人民政府 焦裕禄纪念园简介)译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典型的汉语重复式表达方式,其中含有必要的冗余成分。翻译时若将这一特征照搬到英语中,势必会使冗余信息过多,影响读者解码和实际传播效果。附带需要说明的是,该例中的众多中文名字,在汉语中皆为有用有效信息,但如果悉数全部译为英语,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读者来说,则只会徒增信息负载,所以,采用概略式翻译也是较好的方法。(五)针对中国读者信息的翻译我国的旅游文本中,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