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心意拳
视觉
阐述
传统武术
康复
保健
机理
杨纯生
3 4武术研究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7 期从心意拳视觉阐述传统武术的康复保健机理杨纯生1 王开伟2 周亚飞21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新乡医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摘 要: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是我国优秀的拳种,近年来对其研究多着眼于传承、历史,而对其健身机理的研究相对少。文章从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角度对心意拳的“六艺”进行阐述,以探讨其在武医融合的模式下对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对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的实际意义。关键词:健康中国 武医融合 心意拳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7003404基金项目:(1)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编号:LHGJ20190499;(2)医养结合视域下新乡市智慧养老路径研究,编号:2020-24。作者简介:1 杨纯生(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传播较为广泛的拳种之一,它朴实无华、内外兼修,除固有的自卫防身效用外,其健身作用也较为突出。近年来,着眼于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较多,而从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等方面对健身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1,2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体医融合已成为关注热点,武医结合是体医融合的一种独特模式,利于提升文化自信,3因此探索心意拳在康复保健中的机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理论运动发育。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具备行走等基本的运动能力。而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新生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需要至少 12-16 个月方能完成,有的功能,如步行,甚至到7 岁才接近成人的状态。新生儿的运动发育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二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是对其形象的归纳。据研究,人类的运动发育有以下规律4:(1)人类的运动发育是有序的抵抗重力,将身体直立,并形成移动、够取等功能性动作的过程。这个适应重力的过程按照从头至尾的顺序:出生后两个月月左右抗重力抬头,之后依次抬胸廓、腰腹部;等到爬行时(约 7 月)颈部、胸部及骨盆在基本一线的状态的和地面水平;而到跪行、站立及行走时头颈、胸廓、腰腹和地面基本垂直。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伸展的肌肉及相关组织要逐渐适应伸展,如,背部竖脊肌、臀大肌、颈部伸肌以及其筋膜等。(2)从出生 3 周开始,膈肌由单一的呼吸肌功能逐渐承担呼吸、姿势控制双重体能任务,此后一生中呼吸和运动能力提升均紧密联系。(3)躯干控制是四肢分化运动的前提。新生儿必须在学会将头颈、胸廓、腰腹部控制好才能行走和奔跑以及上肢够取和抓握。姿势控制。姿势控制是机体在运动前、运动中或受到意外干扰时,利用恰当的平衡调节以维持定向、稳定身体的能力。姿势控制有四个重要成分5:(1)核心控制是姿势控制的基础,所谓“核心”就是指横膈膜以下、盆底肌以上的腹部区域(也称“核心区”),核心控制主要是指执行功能性动作时腹部深层肌肉(以膈肌、盆底肌、腹横肌、多裂肌为主,也称“内核心”肌群)预先并伴随动作完成的动态的、适时调整的协同收缩,并在协同收缩中形成腹内压。比如,右手打“直拳”:在前额叶动作意图形成后、右手动作出现前,内核心肌群预先性收缩并一直持续到右手“直拳”结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具备收缩力是动态的、变化的以及形成腹内压的特点。此外,这些深层肌肉虽短小,但本体感受器非常丰富,能及时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其位置让中枢神经系统精确调整。(2)抗重力伸展是姿势控制的前提保障。即在功能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腰腹部、胸廓及肩胛等具备在抵抗重力的情况下伸展的能力。如前所述,抗重力伸展能力是运动发育成熟的必备条件。在传统武术运动中会以低架子、高架子及各种各样动作来演示,但在任何情况下均是抵抗重力的同时保持伸展,否则就连维持运动的姿势都不可能。(3)根据功能活动的需要动态调整相应部位、关节之间的空间位置和角度,并能保持重力线在支撑面的范围中(这也称姿势稳DOI:10.13293/ki.wskx.0101473 5定及定向能力)。如,打右直拳:如果目标在一臂距离内,无需右侧胸廓相对腰腹部前移就可以;如果目标超过一臂距离,则需要右侧胸廓前移;如果目标超过一臂距离很多,则在右侧胸廓左旋转前移的同时还需要腰腹部前移,甚至髋关节及膝关节前移,距离过远则需要向前移动足。在移动中重力线均在两足的支撑面范围内移动。(4)运动控制是四肢动作的保障。肩胛骨与胸廓之间、髋关节与骨盆之间的动态稳定称为“运动控制”,是高效提高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的“基石”。当然,运动发育的过程也伴随着姿势控制能力的逐渐成熟,二者之间不可分割。良好是姿势控制既是高效运动的前提、避免运动损伤的基础也是运动健身及康复的重要因素。比如,核心控制差则容易因骨盆倾斜造成腰痛,对腰部常规的处理(理疗、药物等)只能暂时控制症状,但通过改善核心控制能力则能有效预防再次复发。2 心意拳与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相关性心意拳讲究“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重视躯干部位的能力提升,符合运动发育及姿势控制理论要求,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后康复有很强的应用及推广价值。21 虎抱头“虎抱头”是对头颈部的要求,心意拳理论认为“树根在下,人根在上”,对头颈部非常重视,除了有利于提升格斗效率也有利于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6下颌前伸和圆肩驼背常见,使用手机、低头看书、斜躺沙发上看电视等都造成下颌前伸和圆肩驼背,颈部伸肌长时间收缩以抵抗下颌前伸、头部前移所致的力学异常,逐渐出现颈后部肌肉紧张、头晕、视力模糊、头痛、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甚至平衡能力下降、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虎抱头”要求习练者竖项、含颌、藏喉、轻咬磨牙、舌抵上腭。竖项、含颌使颈部处于抗重力伸展的力线状态,不仅使颈椎小关节、椎间盘的受力正常,也能维持颈后部伸肌处于合理张力状态。此外,头部是前庭系统、小脑、大脑等重要的司控平衡及感觉运动等中枢所在,尤其是位于内耳的前庭系统与平衡功能紧密相关,头颈部保持正确资态是身体其他部位保持良好对位、对线的“参照标”,是前庭系统高效工作的基础。心意拳“虎抱头”不仅能避免头颈歪斜导致脊柱侧弯、高低肩等一系列“代偿”现象,也能使肌肉骨骼疼痛、活动受限等不良情况得以缓解。竖项、含颌联合轻咬磨牙还有利于上颈部(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稳定,这个区域由于旋转幅度大(颈部旋转 70%发生在上颈段)且有重要血管、神经通过,特别容易出现失稳而导致眩晕、头痛等严重的不良症状。此外,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牙为骨之梢”“肾主骨”,通过轻咬磨牙可以强肾壮骨;同时,咬磨牙非常有利于唾液腺分泌唾液,现代医学证实,唾液中 90%是水,另外还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等,能够改善消化功能。当然“舌抵上腭”也利于唾液腺分泌而助消化。22 龙身“龙身”是心意拳对身法的要求,也就是以躯干为重点的要求,包括头颈、胸廓、腰腹部、脊柱等,广义上甚至包含在躯干调控下下肢的运动。头颈部与前述“虎抱头”关联。胸廓由肋骨、胸椎、胸骨联合组成,除了有保护心肺等脏器功能外,胸廓也具有一定的开合幅度,以满足肺部呼吸的需求。目前,胸廓僵硬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除了老人因退行性病变或慢阻肺等疾病所致以外,在不需要长途步行、徒手负重等对肺活量要求低的生活状态情况下,肺部的扩张度、胸廓的灵活性及肺功能均下降。因人体区域之间相互影响,胸廓僵硬会出现下列情况:(1)颈椎、腰椎因代偿胸廓而过度运动从而导致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2)胸廓僵硬致使肺活量差,从而运动耐力、运动强度差,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自理;(3)肩胛骨因胸廓僵硬而动态稳定性及运动范围下降,从而影响上肢运动,甚至肩痛;(4)体态异常从而影响外观,甚至产生自卑和社交障碍。此外,腰腹部核心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7肥胖、缺乏锻炼、疲劳及焦虑抑郁等导致核心力量差在人群中比例也比较高,由此产生的脊柱抗重力伸展能力差、骨盆倾斜、外周关节力学异常等会出现腰痛、颈部疼痛、膝关节障碍等各种各样的疾患。从躯干来说,脊柱为身体运动的中轴,具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全身运动协调控制等功能。有效的脊柱功能需要以下条件:(1)有效的“核心控制”;(2)盆底肌联合臀肌、髋内收肌等动态稳定脊柱下端骶尾骨,这样人体才能在直立状态下为脊柱抗重力伸展提供基础保障;(3)每节段之间的稳定需要多裂肌等深层肌肉维持,这样所有椎骨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立柱顶千斤”的效果。现代医学把因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导致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功能障碍称为“脊柱相关疾病”,目前已经发现有上百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失衡有关,这些疾病涉及到人体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系统。心意拳拳谱提出“龙有拧侧、伸腾之功”,体现了其对身法的基本要求。从锻炼的角度来看,“龙身”尤其强度胸廓的灵活与开合能力、腰腹部核心控制、脊柱抗重力伸展及控制运动等生理功能,也是前面所阐述的新生儿四肢在分化运动出现之前优先发育的躯干部位,是进行姿势控制的区域。心意拳对“胸廓”锻炼十分重视,为改善胸廓灵活性,心意拳锻炼中非常重视肋骨的开合和折叠,拳式架构中双手上下、前后、对角线相向运动及手足相合相触的锻炼的要求均强化了胸廓的运动。此外,在易筋易骨为重点的“五禽戏”等功法练习中也能很好地刺激胸廓,这部分练习非常适合因胸廓僵硬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心意拳谱开篇即有“静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养就丹田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予人”,可见对“丹田”的重视程度,心意拳对“丹田”要求不是一个腧穴而是膈肌以下、盆底肌之上的区域,这和现代医学“核心区”一致。心意拳拳式训练中通过调整脊柱等部位后形成腹部压缩旋转和鼓荡等状态来强3 6化丹田这个“核心区”功能。此外,正如运动发育中所说“成人膈肌承担呼吸和姿势控制双重功能”,也通过在特定姿势下保持正确呼吸达到核心锻炼(也称“丹田功”)。因内核心四块肌肉在腹部上下、前后围成“球状”,在有效促进其协同收缩的状态下,腹部会有“充气球”的感觉,当然,核心控制能力提升,脊柱有效功能所需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心意拳对脊柱的基本要求是:自然挺拔和节节贯穿。练拳时要求头领、含颌、竖项、拔背、松腰、坐胯等来使脊柱达到“张拉整体”结构,此时,脊柱就处在抗重力伸展最佳状态。此外,心意拳重视“撮谷道”,通过空胸、落腹、坐胯等来协助“撮谷道”,拳经亦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撮”为“收拢、聚拢”之意,通过“撮谷道”使肛周盆底肌功能增强,既强化了核心区控制,也有利于稳定骶尾骨,为脊柱挺拔竖直提供下端的稳定力。脊柱保持在良好状态下有利于保持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也就达到了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可见心意拳对预防脊柱相关疾病有积极意义。23 熊膀“熊膀”是心意拳对肩胛带区的要求。根据运动控制原理,肩胛骨和胸廓之间形成的“肩胛胸壁关节”对上肢功能运动的意义重大,如果肩胛胸壁关节不稳定,上肢发力因缺乏近端的稳定性支持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低下,甚至导致肩袖肌过度负荷而损伤。临床把肩胛骨下角、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离开胸壁称“翼状肩胛”,8这是肩胛稳定下降的典型表现,当然也有非负重下肩胛骨位置正常而负重下(如,俯卧支撑下)肩胛骨下角、内侧缘离开胸壁称为功能性肩胛失稳。只要肩胛失稳必然导致耸肩,肩上部肌肉(如,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等)过度收缩,这也增加了颈椎及肩关节损伤、疼痛及活动受限的概率。心意拳对“肩”的要求很高,心意拳象形取意,取熊的膀臂状态来要求习练者可谓立意深远。这里不独指“肩关节(盂肱关节)”,而是指整个肩胛帯区,含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胸廓关节甚至包括下颈椎、上胸椎及胸廓等部位,通俗称“肩膀”,这和康复医学中对广义“肩关节”的定义相同。现代解剖证实,9熊的膀背能力有其独特优势,从王富金等对黑熊的解剖可知“黑熊的肩带肌很发达,与猫、狗比较在结构和起止点上有所不同,熊的斜方肌、胸肌、背阔肌、下锯肌、菱形肌等要比猫和狗的发达,尤其是背阔肌起于整个腰背筋膜,而且肌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