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度
中国
工业
遗产
研究
学术报告
第 24 卷 第 1 期2023 年 1 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24 No 1Jan.2023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韩 晗 孙崇辕摘 要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呈现“稳中有进”总态势,学界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导向,形成了基础性研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等三大主要研究板块。在基础性研究中,集中于理论研究、遗产本体研究与价值认定研究三个范畴;在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中,集中于工业遗产旅游、多元主体参与、文化适地性解读及绿色生态与可持续转型四个方面;而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则着力于遗产再利用路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微更新改造以及“城市双修”下的整体性更新等四个部分。关键词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城市更新;双碳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01(2023)01-0074-13收稿日期 2022-12-15DOI 10 19669/j issn 1009-5101 2023 01 009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韩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工业遗产研究;孙崇辕,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业遗产研究。(武汉 430070)引引 言言2022 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类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现代化很大程度上由工业化所体现,工业化是人类走向城市化、市民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构建,当然也无法逾越工业化这一核心特征。工业化是一个绵延数百年的概念,早期工业化的遗存已然成为遍布各地的工业遗产,中国工业遗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物证。当前,我国正逐步走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海时代,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事关未来国家发展大局。纵观 2022 年全年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状况,足以发现,这一年是我国工业遗产工作备受社会重视的一年,政产学民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密集发声,呼吁加强对工业遗产研究的关注与实践应用。从政策上看,2022 年的中国工业遗产实践与研究都与 2021 年所密集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关系密切。举例而言,2021 年 4 月,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提出“在老城区推动老旧厂区等 三区一村 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有条件的可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探索老旧厂区和大型老旧街区改造”1。同年 5 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国资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 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明确提出要把工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并推动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2同年 6月至次年1 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与 “十四五”文化47和旅游发展规划 分别就工业遗产的遗产形式与旅游资源属性进行确认。3上述文件政策均反映了:作为承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相关政策及规划呈现出了比以往更加鲜明的政策导向,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全领域顶层规划,更具有高屋建瓴的决策意义。其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等政策集中反映出了先前就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绿色发展、节能改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高质量”发展要求。而 2022 年 7 月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的颁布则意味着我国工业遗产管理正式迈向综合化、体系化、统筹化的成熟阶段,官方首次全面构建起针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及保护与再利用路径,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史上的里程碑文献。学界普遍认为,2002 年李蕾蕾发表的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一文是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之滥觞,迄 2022 年为止已逾二十载。二十年间,我国学界经由西风东渐到自构体系的学术历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单篇中文论文超过 4000 篇,著述也超过百部。但从总体格局上看,我国工业遗产理论并非是西方工业遗产理论全盘吸收的结果,而是结合中国特色,有着走向城市发展学研究的大趋势。5作为后发工业国家,我国工业生产与现代城市发展并驾齐驱,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与西方工业考古学为源的历史研究有着本质、彻底的区别,而是在研究上更为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转型、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从专著出版来看,在 2022 年度有多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相关重要著述问世,展现出该研究领域多样视角、多方共建与多元参与的局面,如下仅举两例:一是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丛书,该丛书选取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继续推进编录,意味着学界编织起我国工业遗产的学术地图及数据库,学术基底正不断夯实巩固;二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主编出版的 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该书为我国电力工业遗产认定开辟全新阵地,使得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所囊括的行业门类更为科学完备。上述两书为 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著述,一者为学者所撰,另一者为企业所编,但却各具特色,彰显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学界与业界共同参与的格局。此外,社会舆论对于工业遗产及其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多方媒体加大力度跟进报道宣传,客观上提高了我国工业遗产的曝光度。据统计,以“工业遗产”为标题的国内报纸发稿 242 篇,当中既包括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工业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青年报 等中央级报刊,同时也包括 安徽日报 新华日报 等地方媒体,从格局上逐渐形成了全社会积极主动关注工业遗产命运、关心工业遗产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基于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回顾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相关中文学术成果(对于国内学者在海外发表的相关成果暂不列入在内),并对该年度中国工业遗产学界着重关注的问题进行比较探讨,以期明晰当前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得失,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实证建议。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的格局划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工业遗产基础性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及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一一、工工业业遗遗产产基基础础性性研研究究2022 年,国内学界在理论研究、遗产本体研究及价值认定研究等基础性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述,综合地呈现出了一方面推进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一方面重视基础研究的学术特征,彰显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进理论创新、以建57韩 晗等 2022 年度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学术报告构中国工业遗产研究话语体系为目标的学术追求。虽为年度成果,但为今后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一)理论研究因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并不属于工业遗产考古学,而是与城市发展学紧密相关,因此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区域规划等相关政策被认为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上位规划,对工业遗产研究的理论走向、学术偏好及研究热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22 年前后,中央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对国内工业遗产实践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系列重大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得到有效推动,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地方条例与奖励办法。鉴于此,相关研究成果着重对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以及工业遗产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部分学者以共轭理论6、双碳视野7、绿色共生理念8等理论视角,将工业遗产保护置于城市更新语境下进行分析,是对存量发展状态下的城市建设机制的进阶探索。9同时,从文化自信视阈10、文化经济学11、文化景观12、文化资本13等视角出发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国内工业遗产理论结合政策语境与时俱进的同时,其体系仍存在“先天不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2022 年,部分学者回溯“工业考古”之学术滥觞,对工业遗产的中国化解读进行了再研判、再思考。有学者认为,过去国内学界对于“工业考古”案例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相对薄弱,近年来才逐渐展开研究工作,诸如刘伯英团队、徐苏斌团队与方一兵团队的相关考察研究,虽未提及“工业考古”概念,却从不同程度采用了“工业考古”方法。14除了工业遗产研究内容的“借古鉴今”,更有学者对“工业遗产”概念本身的辨析问题进行了批判分析,从概念史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之“产业遗产”译法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适配度,为从理论根本上重新思索中国工业遗产话语体系构建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路径提供了理性声音。15上述相关研究在进一步揭示出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的同时,将“工业考古”相关理论予以了在地化应用,使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话语体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建构与完善。(二)遗产本体研究2022 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最主体部分仍是对铁路、建筑、桥梁等工业遗产本体进行研究。例如,由刘伯英等主编的 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 致力于对我国优秀工业遗产案例进行推广普及,以实际范例传递工业文明并打造现代文化标识。因此,针对工业遗产本体的基础性研究是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一个传统,目至当下,包含如下几个范畴:其一,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路等线性遗产或遗产廊道相关研究成果自 2015 年后数量稳健上升,这一研究主题在2022 年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互为相似概念的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隶属工业遗产的广义外延板块,也恰好分别对应着工业遗产的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属性16。其二,工艺流程17、数据记录、企业档案18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新的关注,对工业遗产精神内涵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体现了学界对工业遗产的理解逐渐趋于完整。其三,矿业废弃地依67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如郭浩、马源工业遗产廊道模式下的江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以广州珠江为例(工业建筑2022 年第 5 期第915 页),秦洛峰、陈煜琛京杭大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滨水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分析(建筑与文化2022 第 2 期第 228229页),李美烨、莫畏遗产廊道视角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 以吉林段为例(工业设计2022 第 3 期第 134136 页)。如汪秋菊、王玥、马钰莹、张波废弃矿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煤田地质与勘探2022 第 4 期第 18 页),胡安曼努埃尔卡诺桑奇斯,王冬冬矿业废弃地景观、文化与遗产价值(风景园林2022 第4 期第6776 页),范晓君工业遗产国家矿山公园的美学体验与地方情感共创 嘉阳国家矿山公园的案例(矿业研究与开发2022 第 8 期第 195200 页)。旧是工业遗产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文献数量在各种工业遗产类型中独占鳌头。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自 2019 年始出版的论文集 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将“工矿遗产”单列专题进行论文汇编,足见文献产出之丰富。其四,工业遗产的文物研究已成传统,学界更以时不我待之精神跟进诸如“2022 北京冬奥首钢改造”19等社会热点展开研究,而且还对电子工业20等新兴产业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探讨,体现了学界与时俱进的文化遗产观。其五,是对三线建设等红色工业遗产的持续关注、理论创新与案例深耕。(三)价值认定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及价值体系构建,是工业遗产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目前虽然众声喧哗,但仍有研究共识。总的来说,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纳入到文化遗产的认定、研究、管理体系当中。21如许凡等就在 黄石矿冶工业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利用研究 一书中,基于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体系框架,以整体观视角探索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实践。22由此可见,2022 年度的国内学界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继续深耕与拓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工业遗产学界立足宏观层面,结合时代背景或借助某一方法,理论探讨工业遗产多维价值。刘伯英等回溯 1949 年以来工业化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