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花鼓灯传承窘境与突围路径探析.pdf
下载文档

ID:2579877

大小:1.2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徽 花鼓 传承 窘境 突围 路径 探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Vol.22 No.1Mar.2023收稿日期:20221011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 冯派 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SK2021A0906)作者简介:柴蓉(198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舞蹈学、艺术教育。安徽花鼓灯传承窘境与突围路径探析柴蓉1,钱宁2(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安徽合肥230011;2.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安徽合肥230011)摘要:安徽花鼓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发展着的活态文化,花鼓灯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专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发展经费不足、观众群体整体萎缩等。种种因素导致花鼓灯逐渐边缘化,需要对其传承路径重新进行探讨和阐述。本文提出“专业化”“广场化”并重,推动花鼓灯艺术高质量发展;发展非遗经济,激活花鼓灯发展内生动力;发挥传承人作用,打造花鼓灯原生态艺术文化品牌等一些新的保护和传承建议,以期促进花鼓灯艺术的优质传承,也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安徽花鼓灯;传承窘境;突围路径中图分类号:J72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36(2023)01005906Abstract: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i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s a developing living culture,the art of flower drum lantern has encountered new problems in the rapidly changing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such as uneven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funds,and overall shrinking audience groups.Various factors have led to the gradual marginalization of the flowerdrum lantern,which requires a new explor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its inheritance path.This paper proposes toencourag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lower drum lantern artists,develop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nomy,activ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flower drum lamp development,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inheritors and create a brand of ecological art and culture of Huayuan andother new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uggestions,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inheritance of FlowerDrum Lantern art.I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Anhui Flower Drum Lamp;inheritance dilemma;breakout path安徽花鼓灯艺术是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和吸收民族歌舞百家之长基础上形成的集歌、舞、乐、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早在2006年,安徽省蚌埠市、颍上县、凤台县的花鼓灯第22卷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就被作为传统舞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突出的地方文化历史价值。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境遇出现困局。笔者在整理、分析、研究花鼓灯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调研安徽省多地花鼓灯发展状况,走访花鼓灯生态村,对话花鼓灯老艺人,向当地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已有传承方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以及目前花鼓灯传承面临的新问题。综合调研内容,本文通过梳理花鼓灯艺术发展困境,尝试对其传承路径重新进行探讨阐述,以期完善花鼓灯的传承方式、提升艺术品质,促进原生态花鼓灯艺术与时代共生共融,在特色化、多元化发展道路上显示出持续的生命力和创造性。1 花鼓灯艺术概述和研究概况根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载:“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1。”我国花鼓灯艺术最初流行于淮河流域及周边的城镇,尤其是在安徽地区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并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又叫安徽花鼓灯艺术。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特点,是一种发展着的活态文化。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者陆续关注着花鼓灯的发展和保护,从艺术学、文化学、遗产学等多方面发掘整理历史资料,辨析花鼓灯流派特征,并提出了一些花鼓灯发展的可行举措。顾群、马振铨的专著 花鼓灯 从花鼓灯的演出形式、音乐、舞蹈、场次多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是建国后较早系统研究花鼓灯的文献著作。安徽省文化局花鼓灯研究班编写的 花鼓灯安徽民间舞蹈 除概述花鼓灯外,还收集了花鼓灯灯歌和锣鼓曲等音乐资料,较详尽地介绍了花鼓灯舞蹈动作的做法并编有动作组合,是较早集花鼓灯艺术理论和舞蹈实践为一体的文献资料。谢克林专著中国花鼓灯艺术 从史论和艺术论角度,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新的研究,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中探讨了花鼓灯歌舞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生存环境、社会生活和集体性格。潘丽在博士论文 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 中对花鼓灯的内涵、农耕文化进行深度解读,认为农村花鼓灯有再繁荣的可能性,但是要贯彻源头性、原生性、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保护传承人,使花鼓灯的城市走向与农村的源头性保护形成互动。李春荣编辑的 中国花鼓灯 一书中则辑录了大量花鼓灯灯歌歌词和剧本以及百余位花鼓灯艺人的传记简介等,是今天研究花鼓灯的详实参考资料。前人的研究调查一方面保存了大量宝贵的花鼓灯研究资料,记录着花鼓灯近些年的传承、变化和发展,对花鼓灯保护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者也表露出对花鼓灯传承的隐忧。研究者们大多着重从花鼓灯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政策和资金扶持、商业化运作以及完善花鼓灯生态环境等角度来探讨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2 花鼓灯艺术的发展窘境花鼓灯是淮河儿女喜闻乐见的歌舞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基因,已成为汉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传承发展价值。花鼓灯艺术近些年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展演,也陆续夺得了多项荣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花鼓灯艺术在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利好政策的支持协助下,本该欣欣向荣,一路发展壮大,但是现实中的花鼓灯艺术却在复杂的发展境遇中遇到了瓶颈。2.1 人才储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以支撑该文化艺术的正常延续。目前花鼓灯艺术人才储备总量不足。以蚌埠市为例,笔者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入选国家级、省市级的花鼓灯非遗传承人并不多。有些市级传承人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花鼓灯,例如有的老师擅长花鼓灯舞蹈,有的老师擅长演奏伴奏锣鼓灯长鼓,有的老师则擅长敲击大锣等。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传承人的培60养和认定,持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并及时增补符合条件且有专业能力的传承人。另一方面表演艺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仍然是当前花鼓灯艺术传承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个体和灯班传承、基地传承、艺术院校传承是花鼓灯传承的主要方式。个体中的非遗传承人和灯班子仍然是非常重要传承渠道。此前这两者的传承主要建立在各个家族之间的血缘、社缘、地缘乃至宗亲系统基础之上,传承面窄,培养人才数量少,培养方式基本依循老一辈艺人的传授套路,缺少专业交流,培养质量多取决于被培养人是否勤奋有悟性,学者陈琳琳指出这是一种“比较随兴、开放的师徒关系”2。而且这种传承方式下培养的人才缺少政府机构权威认定和政策支持,导致不少学花鼓灯的人无法全身心跟随老师学习。例如冯派传承人娄楼老师的弟子、陈派传承人邓红老师的弟子等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舞蹈教师或演员,由于身处异地且忙于工作,导致不能长期跟随老师学习,传承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安徽省许多高校都有开设花鼓灯舞蹈课程,但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舞蹈轻理论的现象。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多局限于花鼓灯舞蹈动作的单一训练、教学组合,内容不够多元化。如多数民间舞课老师只重视舞蹈技能的教授,忽略了关于花鼓灯起源、发展、动作名称及锣鼓节奏的教学讲解,即使教舞蹈动作也不会去介绍动作的名称,如簸箕步为何叫簸箕步?风摆柳的步伐是如何得名的?它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教师不讲,学生也不清楚,只知道跟着模仿动作,导致实践与理论知识脱节,造成培养学生不精不专、艺术视野窄化、理论高度不够。2.2 发展经费不足,演出市场乱象丛生花鼓灯多年来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性质的经济扶持来维系传承,这种补贴只能维持现有活动的开展,金额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花鼓灯艺术本身缺乏内生动力和增值创收项目,直接导致了普通的花鼓灯艺人没有稳定且丰富的经济收入。笔者调研蚌埠市冯嘴村发现,不少冯氏家族的花鼓灯艺人如今一部分在村里务农,一部分在外打工,只有村里或者市里举行相关活动时才会临时聚在一起表演。这批家族传承的表演艺人平时缺少充分的基本功练习和专业指导,表演基本停留于模仿,也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思考钻研花鼓灯的创新与出路。一些花鼓灯表演艺术团频繁奔波于商业演出,看似在弘扬花鼓灯传统文化,实则已形成了商演套路,为了盈利压缩演出成本,用电子音乐取代锣鼓班子;为了博取流量,在花鼓灯舞蹈基础上杂糅很多现代舞蹈动作和杂耍表演,降低了花鼓灯表演技艺的水准,致使花鼓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被极大削弱。不少专业素养不足的个人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收徒教艺,在自媒体中打着花鼓灯的名头胡乱添加各种元素,美其名曰“创新”,实则让花鼓灯原生态传承危机重重。2.3 展演渠道单一,观众群体整体萎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省的花鼓灯以其热情奔放的舞姿、高昂激越的配乐和生动多变的表演内容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盛况。但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外部表演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各种网络新媒体深入千家万户,丰富着人们的文艺娱乐活动,花鼓灯的文化根基遭到了破坏3。一方面,“智能+”技术加速了各领域的变革,花鼓灯艺术在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前,其展演渠道较为滞后,大多还是线下演出,演出形式多局限于广场演出,在文娱市场错失了很多宣传展示的机会。人们日常消遣娱乐的内容多了,渠道多了,选择也多了,加之年轻群体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传统花鼓灯的魅力相对就削弱了。另一方面,花鼓灯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其舞蹈语言取材于劳动生活,是对劳动场景的艺术再创造。如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扩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与花鼓灯接触的频率锐减。虽然花鼓灯艺术正在向城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