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宕渠故城:古之賨国都.pdf
下载文档

ID:2579697

大小:2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故城 国都
9宕渠故城:古之国都 刘渠賨城,即故宕渠县城,今谓之城坝遗址,坐落在川东渠江上游左岸,地处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天府村和东安镇燕岩村一带,占地约 560 余万平方米。賨城约兴于春秋战国之际,盛于秦汉,衰于两晋,东晋末毁废,历经约 900 年盛衰跌宕的漫长岁月。賨城是历史文献有确切记载又得到考古证实的古城遗址。东晋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宕渠县,郡治。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北宋太平寰宇记卷 138 渠州:“古賨国,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南宋舆地纪胜卷 162 风俗形胜:“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潾山重叠,邻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2014 年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城坝遗址进行连续系统性的考古工作,出土文物与古籍相互印证,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一、历史悠久的“宕渠”巴蜀自古为蛮夷之区。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属有濮、賨、苴、奴、共、獽、夷、蜑之蛮。”常璩的表述是战国时期的巴国属民有上述 8 族。从地理上说,大巴山南坡渠江流域则是古賨人的世居之地。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就是说川东地域上主要有巴人、賨人两大族群,并绵延分布着百濮等族人。扬雄为西汉蜀郡人,当时人记当时事,可靠性很高。所谓“賨”,是国家赋役制度的产物。说文:王象之舆地纪胜(刘渠/供图)“賨,南蛮赋也。”晋书载记:“巴人呼赋为賨”,遂有“賨钱”“賨布”之称,秦人将称赋为賨的巴夷叫做“賨人”,为专称,以区分廪君蛮。周慎王五年(前 316),秦国司马错、张仪率军伐蜀,兼并了巴蜀。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置巴郡,“仪城江州”。宕渠县与巴郡同置,治于賨城。华阳国志巴志所谓“宕渠盖为故賨国”是说,宕渠县与故賨国一脉相承。又说“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2002 年,湘西里耶秦简发现有“宕渠道”的政务记录,表明秦帝国时期,宕渠或因蛮夷聚居区,曾“以道统之”。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制“县有蛮夷曰道”。华阳国志巴志总叙:“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指出,秦并巴蜀后,考知有成都、阆中、江州、宕渠等 25 县。这个说法又反映秦末汉初“宕渠”封面故事FENGMIAN GUSHI封面故事FENGMIAN GUSHI复以县称之。“宕渠”不仅是一个古地名,也是一个文化范畴。笔者从地名的文化记忆属性着手,据说文“宕渠”二字分别含有居处之义,进而考察渠江流域先民族群源流,以为是先民的居式“宕渠居式”,即以溶岩洞穴和傍水结庐而居的居处样式,与先民采集、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宕渠”用作县名,则是当时人们对于先民时代的追思和怀念。汉书地理志记载,宕渠为巴郡 11 县之一。西汉宕渠县包括今达州市、巴中市全域及重庆市城口县,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邻水县,南充市蓬安县、营山县等,其辖区基本包括整个渠江流域。宕渠县地域广大,面积 4 万平方千米左右,约占巴郡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后汉书郡国志载巴郡 14 城,实为巴郡所属 14 个县级政区的治城。东汉永元年间,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通川区),分宕渠之北置汉昌县(治今巴中市巴州区)。宕渠县属地仍有今渠县、大竹、邻水、广安区、蓬安和营山等地。东汉兴平元年(194),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东汉建安六年(201),鱼复令蹇允争巴名,遂改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原巴郡为巴西郡,故有“巴西宕渠”之称谓。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取汉中,张鲁出降。张鲁在汉中盘踞近 30 年,政教合一,“以鬼道教百姓”,宕渠賨人多往信奉,賨人族酋大多也与张鲁交好。原巴东太守朴胡、巴西太守杜濩皆賨人渠帅,带领一批人北投曹魏。本来三巴头领已经离蜀,魏将张郃也许是想到宕渠再调一批骁勇善战的賨人去充军,自领 3 万人,并以老杜为向导和帮衬,进军宕渠“蒙头、荡石”,被蜀将张飞围在几个山头上,“相拒五十余日”。宕渠一战,良将遭遇虎将,最终张郃大败,仅十余骑走间道逃回南郑。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鉴于宕渠为拒曹要地,乃升宕渠为郡,辖故宕渠县全域,又专设“宕渠侯国”,署賨人族酋杜濩为“賨邑侯”,特颁发“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一方。这说明世居宕渠的巴夷已普遍接受賨人名号。西晋末,賨人后裔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政权。大成国分置 6 州,其中梁州辖 8 郡。李雄当皇帝后,将故乡“龙兴之地”宕渠县复升宕渠郡,属梁州,领地同前。338 年,李寿改国号为汉。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成汉亡。东晋时战乱不休,政区混乱。宕渠郡仍置,领属同前。太平寰宇记渠州:“东晋末,(宕渠)地为蛮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废。”时间约在 420 年前后。渠县文峰山(万燕明/摄)1011二、賨城的兴起守君卫民为城邑兴起的最初动因。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城外谓之郭。”中华古城是四周围以墙垛、扼守交通要冲而具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释名释州国释都:“国城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左传云:“邑曰筑,都曰城。”段渝四川简史:“巴的城垣具有明显的政治军事性质,尤其具有军事重镇的特征。”賨城究竟肇兴于何时?相关文献不详。杜佑通典:“梁州在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说得很笼统,国与人概念混淆,是无法界定的粗略表述。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对賨城的兴起作了一个判断,认为“在宕渠建县之前就形成了”。目前,城坝考古文化土层的年代划分,从器物形制上判断,所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秦汉时期达到鼎盛。但是,城池的兴起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宕渠先民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相关,受周边蛮邦互动形势所迫,故有“守君卫民”的客观需要。在汉水流域,公元前 611 年秦巴楚三分庸国。庸人以善筑城驰名,而庸国方城坚不可守,何况賨人无坚可守?在峡江地带,廪君蛮日渐强大,战国初宗姬巴国又西进川东巴地与之融合,战事不息、五易其都,生存环境使得賨人筑城建都,是“一刻都耽误不得”的大事。由此可见,賨城约兴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左右形成是大致成立的。三、宕渠城的历史地位宕渠故城历为賨人首府,是渠江流域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一)军事地位逸周书王会:周成王七年(前 1036),洛都建成,诸侯聚会。“巴人以比翼鸟,蜀人以文翰(献)”,诸侯国或蛮夷邦国方有资格参与“王会”,说明渠江流域已形成邦国(只不过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形态)。从历史记载上看,賨城是四川盆地蜀、賨和巴三国唯一稳定发展的都城。賨城所在的城坝,为两级台地。一级台地约3 平方千米,形如半岛凸挺渠江,扼勒水路交通干线,舟楫航泊赖以操纵。东二级台地,为礼义山、大小斌山、达岭、燕岩自北向南连成一气,成为天然防线,进有所阻、退则登高,凭险可恃,易守难攻。城坝的地理形势,上溯巴、州二河可进抵米仓山、大巴山而临观秦楚;假以舟楫顺江而下,三五日即可达于合、渝,饮马大江。賨城位置优越,是川东北的战略要地和津关锁钥。古城对于渠江流域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二)经济地位渠江流域自古适宜农耕。早在战国之际就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的富饶地带。经济作物盛产麻、桑、漆、蜜、蔬果、药材和竹木,其中苎麻是骨干品种。农产品加工业兴盛,“賨布”具备一定规模;“清酒”驰名中原,酿酒工艺独步一时,源远流长。建县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秦国耕作技艺的传入,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农业得到快速 城坝遗址出土的战 国 虎 钮 錞 于(陈卫东/摄)封面故事FENGMIAN GUSHI12 城坝遗址(蓬州闲士/摄)城坝遗址(陈卫东/摄)发展,促进了商业化手工业的长足发展,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兴起,市场急剧形成和扩大,賨城作为完全意义的城市初具规模。史载,东汉永平年间,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第五伦,署宕渠县令四年而迁益州牧。可知,宕渠县为汉代“上县”之一。手工业作坊颇具规模。宕渠陶器制作历史悠久,轮制和着色技术在建县后已经掌握,出土的秦汉陶器不乏精品,其中为我国首次发现的汉代上釉砖一块,是中国制陶工艺的首创。窑窖遗址分布在城坝的各个角落,汉砖遗存之巨,表明其生产规模十分浩大。左思“外负铜梁于宕渠”的描写,说明华蓥山脉早有铜矿开掘。大量青铜器皆由本土生产。宣汉罗家坝和渠县城坝出土的精美青铜器,表明賨城与中原相继进入青铜时代。秦皇统一后,六国工商豪富和工匠迁入巴蜀。北方冶炼技术的传入,使宕渠县冶炼业快速发展。东汉时,宕渠已设有铁官。石雕及金属铸镂工艺有了广泛应用。竹木编制和漆器加工也相继发展,并作为商品向外输出。城坝附近农民数次拾得战国齐燕刀币和韩赵魏布币,表明賨城通过秦国而与中原各国已有一定的贸易往来。賨城已为川东北新兴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是盆地东部对外贸易的基地之一。从战国中晚期到东汉中期,賨城经历了 400余年的繁荣。东汉朝廷的过度征敛,地方官吏、豪门势力的层层盘剥,迫使賨人反抗并频频发生武装斗争,从而经济破败、各业萧条。汉末和东晋末期遭遇两次大的社会动荡,渠江流域土著人流徙,渐成荒芜之地,城邑也随之颓败成墟。賨城作为手工业、商业中心和盆地东部外贸基地,大约有 600 年。(三)政治地位“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賨国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是个传言,也应该是个代指。賨人是否发展到王国,当然有待考证。从渠江流域巴人族群的文明程度判断,从其社会结构及军事、经济、文化的总和而言,在“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的政治环境下,我们不能排除宕渠先民族群因应形势,必须树立王权方能有效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聚合族人,保全生存发展成果。宕渠县建立后,变“賨国”为秦国的一个政区,“賨国都”成为宕渠县治,仍是賨民族群的首府。在秦并四川盆地时,賨国或为大势所趋,与秦国在军事上妥协,因而没有战事的记载,这意味着賨国为秦国的统一进程作出了贡献。秦昭襄王时,賨民族人出兵平定了虎巴贵族的武装叛乱,为巩固秦国地方政权和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了功业。秦夷“刻石盟约”是发生在宕渠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成为秦国羁縻制度在巴蜀实施的先导,由此确立賨人“民族自治”的政治局面,为渠江流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很封面故事FENGMIAN GUSHI好的政治基础。賨城仍然是渠江流域宗法统治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东汉以来,各地民族矛盾频发。“州郡常率以征伐”,賨人曾数次出征各地。东汉中期开始,賨人社会的组织结构遭到破坏,其政治地位急剧下降。賨人从地域分割到宗族分解,民族自治由此解体;賨城作为一般的郡县治所,城市的政治地位实质上走向了衰落。渠江流域的治乱与賨城中心地位存在与否、与民族自治与否有很大关系。东汉晚期,賨人不断出征,又因不堪压迫而多次起义。至东汉建安中期,賨人社会分崩离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賨城的区域中心地位和繁荣景象再也不复存在。成汉李寿乱后,黔中僚人大举入蜀,四境不宁,周边山地祸患尤烈。宕渠为僚所据,郡县荒不成治。賨城为宕渠县治地 830 余年,其间,划小县境又置郡管理原范围约 300 余年。(四)文化地位渠江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宕渠文化的摇篮。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族群迁徙于此生息、繁衍,从“宕渠”居式到定居生活,开始了巴人的上古史。随着物质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古典文明成果,系统地构成古代文化范畴,在四川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化构成内容主要有:“巴”系列地名、物产名;族人身躯高大,性情敦厚质朴,天性劲勇;服饰左衽、弜头、跣足,擅长射猎,善酿尚饮;敬祖尚祀,俗喜鬼巫;族人性格“质直好义”、勇锐喜舞。传说参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有将、蜀有相”,是两汉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賨人“世挺名将”,庞雄、冯绲、马忠、王平等威名远播,臧哀伯、元贺、冯焕、李温等均为国家重臣,“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宕渠賨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对于维护賨人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这一民族文化随着賨人族群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他们在历史上的消逝而衰微。秦并巴蜀后,民族文化融入了中原文化,使宕渠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賨城不仅是宕渠文化精要之所在,也是賨人的文化活动中心。“賨国都”的传闻历久不衰。左思在蜀都赋激情洋溢地写道:“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