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改革——以“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驱动 三结合 分式 课堂教学 改革 20 世纪 西方 文学 研究
第卷第期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年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作者简介:杨锐,女,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外国文学研究。“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改革 以“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为例杨锐 摘要:“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非限定性专业选修课,在大三年级开设。该课程采用“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模式,即遵循教育理念,实施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遵循管理理念,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过程管理和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学生展示与讨论、教师讲授与评价各约占一半,实施“对分课堂”,充分实现师生、生生对话,激发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关键词:理念;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循环;质量评价;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长期以来,“外国文学”系列课程之“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一直存在内容体量大、计划课时少的矛盾。相较于中国文学,学生对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较少,相关知识基础较差。同时,又由于其在艺术上的实验性、表现主题上的内倾性、文学理论上的多元性,绝大部分同学望而生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作品的理解还容易在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发生偏差。针对以上问题,任课教师遵循教育理念,利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理论,采用了“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三轮教学实践,收获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该项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构建新型高校课堂提供借鉴。一、课程教学面临的三大痛点(一)如何解决课程难度高、体量大与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之间的矛盾世纪西方文学难度较高,内容体量大,学生基础薄弱,畏难情绪大。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新鲜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强烈。此外,大三的学生有的已经开始备考研究生、教师资格证等,学习的意愿降低,学习精力被分散,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变差。如何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本课程学习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二)如何保障疫情常态化下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疫情的常态化对高校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课堂要实现线上线下的随时转换,甚至需要线上直播与线下课堂同时进行;要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参与率,保障线上线下课堂同质等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即时反馈和准确评价。但现实状况是,教师熟练使用教学平台的技术不足,线上教学资源不足,能与线下课堂相匹配的课堂互动环节设置不足。对课堂进行细微的全过程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其课程学习获得感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仍然欠缺。借助互联网,在课程资源、课堂形态、互动方式、激励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三)如何结合课程特性深入实施课程思政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多变,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纷至沓来,其思想内容和价值观方面不乏值得商榷之处。尤其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反传统、重多元、反杨锐“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改革 以“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为例岳金霞,吴琼 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思想教育研究,()赵雅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 应用文写作 课程为例教育与考试,()石琼,罗奋涛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北京印刷学院学报,()中心等,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课程讲授时,需引导学生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中国学习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坚守文化身份和主体意识,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这使该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增加了难度。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举措本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为:首先通过项目驱动,课前设置项目题目,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然后通过任务驱动,即教师通过细化课程任务,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对接、相关联,由项目组成员在课上展示研究成果,由师生就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依次完成各个课程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程教学实施整个过程中,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过程管理和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起“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对分式课堂教学模式,多维度、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无论项目还是任务,都遵循“成果导向”,基于学生理想的学习成果进行反向设计。(一)遵循理念,实施“双驱动”的对分课堂(的简称),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原则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双驱动”,即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都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也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成果展示和评价环节。在“世纪西方文学研究”课程教学中,项目驱动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几个较为宏观的科研项目,比如福克纳研究、贝克特研究、博尔赫斯研究等。任务驱动指的是在宏观的科研项目之下,划分出比较微观的研究任务,如为作者画像、某部代表作的主题研究或艺术特色研究、作者的思想意识研究等。项目驱动的目的是实现总体目标,任务驱动的目的是实现总体目标下的具体分支目标,是项目驱动的落实和检验。项目研究是在课前、课外进行,任务完成是在课内来实现。课外部分需教师跟踪指导,课内部分则由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双向评价、师生交流等要素组成,展示、补充、评价和交流交叉进行。对分课堂最早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年提出,主张“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该主张把讲授、内化吸收和交流讨论分布在课上和课后。在本课程教学中,对分仅指在课上教师的讲授、补充与学生的展示、交流等在时间上基本对分。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上,理念与“双驱动”的对分课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项目驱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项目为中心,以成果为驱动力,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小组成员要分别完成自己负责的分工内容,组员之间要互相补充完善,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展示。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和督促。课上教师对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激励性评价。课上的学生展示和教师引导、补充、纠正交叉进行,时间各占约,形成课堂对分。课后通过项目的复盘、作业的完成等,实现知识的夯实和课堂教与学的改进。在项目驱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授课、学生内化吸收、课堂讨论有机结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自行发现及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和成果展示不断改进;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项目会发生思想碰撞,团队协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易于形成;优秀的成果展示会赢得掌声和肯定,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任务驱动,递进式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觉学习和实践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叶科迪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文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拉扎克,桑德斯戴明管理日谈周静,董建宁,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李树欣“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项目研究目标,基于项目下的几个任务,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本课程在整个项目研究下,设置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对应课堂教学时相应章节的几个主要内容,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阶段性任务的难度不同。项目组成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进行组内合理的任务分配。如在“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这一项目下设五个分解任务,分别是:作者其人;作者创作概况;等待戈多 中的戈多寓意;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这五个任务是由单一的任务到综合的任务,由文献资料的初步搜集整理到对他人观点的综合归纳,再到个人观点的提出,难度系数呈现逐级递增的态势。由简至难,符合认识规律,也符合由低阶到高阶的课堂教学要求。项目组成员根据个人能力和特点选择任务,然后在项目的总体要求下完成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要为解决项目的终极问题而努力,同时还要配合其他同学使总体任务完成得一致、顺畅。学生主动学、教师巧妙引,通过课前对学习资源和项目开展成果的利用,在互动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逐步得到提高。“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项目组任务分解实施结构如图所示。图“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项目组任务分解实施结构图(二)遵循法则,实施“三结合”的教学全过程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由四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组成(、和),世纪年代初由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之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率先提出,后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修订完善,并推广运用到持续性改善产品质量全进程,故又称戴明环。循环中的、四个字母分别可以代表质量生产管理工作的四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事实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也是一个质量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同样包含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程序。课程管理经过这四个程序,通过“三结合”,实现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使之形成螺旋上升、循环不止的自我改进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该门课程既要宏观讲授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思潮,又要达成对各个文学阶段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单纯靠教师在有限课堂上的单向输出式讲授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借助互联网,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能够大大缓解教学课时有限与教学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拓宽课程广度和深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选用课堂派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派上引入其他院校的慕课资源,上传相关视频和杨锐“双驱动、三结合”的对分式课堂教学改革 以“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为例李惠杰,王洁高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过程化策略研究教育现代化,()刘静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国际税收”课程改革集美大学学报,()课件,方便学生学习、回看、复习等。上传部分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文献的文本或链接,通过平台学习进程的监控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原著,细读文本,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建设线上试题库,包括预习题、复习题、阶段测试题、互动答题等,作为每章节的配套资源。利用课堂派上的考勤、表现记录、成绩管理、学情分析等功能,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管理。教师根据平台数据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发现共性问题;学生实时查看各环节成绩,便于持续改进。期末论文要求学生上传至课堂派,教师设置复制比参数,自动排除雷同论文,提高查重效率。借助课堂派的私信、话题讨论模块,微信群、群、腾讯会议等多种网络交流渠道,实现师生、生生线上线下多维度、全方位互动,线上线下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本门课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课内只解决最核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外为课内服务。项目的前期研究都是在课外进行,课内只做成果展示,只按照任务依次开展评价和讨论。预习测试、复习测试、话题讨论均在课外进行。预习测试是督促学生进行相关的预习任务,测试的题目都是基础性的知识,目的是为课内任务的完成、讨论的参与做好准备;课内是在项目组成果汇报基础上的教师精讲和师生思想的碰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