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破锋八刀
历史文化
记忆
研究
韩璐
1 4武术研究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7 期“破锋八刀”的历史文化记忆研究韩 璐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摘 要:文章以“破锋八刀”的文化记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以“破锋八刀”基本性质特点为根基,剖析“破锋八刀”创编的合理性,独特的历史溯源与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破锋八刀”技术,使其更具有武术攻防的功能;“破锋八刀”承载一定的文化记忆,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主要通过隐喻得以传承,反映出抗战“大刀”的象征符号:弘扬其红色革命精神、尚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红色精神文化,促进红色武术的发展。关键词:抗战大刀;破锋八刀;红色武术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7001404作者简介:韩璐(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武术所凸显的格杀功能在民族抗战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冷兵器“刀”为例,在抗战期间谱写了众多中国军事传奇。冯玉祥的西北军“大刀队”在喜峰口战役中一战成名,其中所使用的大刀术之一“破锋八刀”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探寻的历史价值1,正是这具有代表性的胜利战役,振奋了军民精神,坚定了抗战信念,激起了抗战胜利之愿。“大刀精神”也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标志被后世所发扬。为了更好的深挖“大刀精神”对于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破锋八刀”为切入点,通过走访各地抗战纪念馆探析“破锋八刀”的演变、实用性、象征性等,探析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价值和补充红色武术理论具有的历史价值。1 抗战大刀的基本形制特征说文 曰:“刀者,兵之一也”。从物质层面上看,刀的本质属于“器”的一种,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国考古人员出土了原始时期的多种形态的石刀、骨刀。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争需要,武术刀以青铜制造为主;西汉初期“环首刀”作为军队主要武器应运而生,这也是汉代骑兵的利器2;唐代后武术刀呈现兴盛时期,如仪刀、障刀、横刀、陌刀等;宋代后武术刀的种类繁多,主要有掉刀、屈刀、偃月刀、手刀等,此时刀成为宋元时期民间武术活动的常见兵器;明清时期刀的种类依然繁多,主要有双手长刀、太极刀、少林刀等,从何端柱所著的单刀谱可以看出,在此时期刀逐渐成为了一种锻炼方式,脱离了战争需要。经过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刀的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图 1 博物馆收藏的抗战“大刀”结构决定功能。抗日战争时期,大刀的工艺制作以及形态的调整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据史料记载,抗战的大刀一般重约 2kg,刀身约长 60cm,刀柄约长20cm,刀身约宽 10cm,刀身上有长短两道血槽,刀头有尖,刀背和刀尖之间有一圆孔,用来系刀穗,刀后备有圆环,用来系缠布和擦刀的手巾3。例如,来自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军民使用抗战杀敌的大刀(见图 1)。从形制特点上看,抗战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代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体;从使DOI:10.13293/ki.wskx.0101511 5用技巧来看,抗战大刀多数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刀身较为宽,刀头前锋后方。所以,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4从大刀重量来看,明代双手长刀重约 1475g,腰刀重约960g,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约1850g,虽然常说“快马轻刀”,但骑兵用刀时可以借助马奔跑的冲力进攻敌人,因此马刀偏重却不会影响其本身具有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二十九军战士手持 2kg 重的大刀操练“破锋八刀”,每招每式干净利落,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会过分消耗战士们的体力。5抗战中所使用的大刀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设计融合了汉代环首刀、宋代手刀以及明代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形制特点和技杀技巧(见表 1),其目标就是针对敌人刺刀,贴身短兵相接,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全立足于实战,实用系数高,充分体现中华武术的技击性。表 1 传统刀与抗战“大刀”的区别区别传统刀抗战“大刀”形制特点汉代环首刀纤长挺直,单面开刃,厚脊6宋代手刀刀身短阔,背后薄刃;四瓣刀镡;刀柄短粗,尾端有耳7明代双手长刀身长条形,刀背凸出呈圆形,有血槽手长刀8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综合刀身较为宽,刀头前锋后方,刀身上有长短两道血槽,刀头有尖,刀背和刀尖之间有一圆孔使用技巧大多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双手持握的长刀法大刀重量1475g-1850g2000g2 “破锋八刀”的历史演变及实用价值21“破锋八刀”诞生的环境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然而中国军队所使用的大刀和大刀术却打破了这个“决定性”因素,在抗日战争中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军队选择大刀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经历军阀混战的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国家装备无法保障齐全;其次,中国军事工业基础薄弱,没有生产精良武器的技术和充足的原材料,兵工厂不能满足抗战期间军民所需的武器装备9;最后,冯玉祥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军队的必修术课,吸引了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武术家加入部队,参与军队的“大刀”战术训练10。因此,“大刀”和“大刀术”成为了中国军民武器标配,是抗日战争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张之江在国术与国难中提出“大刀诚国术一部分,若全部国术,普及国术,普及全民,效果又当如何?同志们,同胞们,奋起奋起,顾全民众,皆国术化,积极练习自卫奋斗,打倒帝国主义,以博最后之胜利。”11为了能更好地对抗日军的刺刀,集武术大家智慧为一体创编了新型的刀术“破锋八刀”,成为当时战场上最有利近身作战的搏斗方法之一,其主要创编者是著名的武术家马凤图先生,马先生自幼习武,针对步枪刺刀的刺杀特点,为当时的西北军创编了一套符合自身优势的“破锋八刀”。“破锋”是指破除刺刀的锋利性,“八刀”是指有八套刀法组成的演练技击形式,其特点是大劈大砍,迅猛彪悍,能有效遏制敌人刺刀的优势。“破锋八刀”在这特殊的时段被创造、创新,并体现了极大的技击价值与意义,是红色文化的符号象征。22 “破锋八刀”的创编与推广上世纪 20 年代,马凤图与多名武术家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将早期部队军训教材的劈刀十二法简练为“破锋八刀”的八式刀法,简便易学,使得短时间内习练能够克敌制胜。同时,马凤图与马英图根据西北军的战术风格和敌人战术特点编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两本教材,在进行近距离对战杀敌的战场中增强了杀敌实战技术,显现出了中国军人的士气。“破锋八刀”的刀柄比一般的刀柄较长,能双手握刀,是非常典型的双手刀法,马凤图集武术大家之创作,融会贯通了古典刀法的精华技法。如程宗猷单刀法选、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洁精练,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队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并且丰富了武术理论12。战后马凤图定居兰州,“破锋八刀”在兰州被完整保留并流传至今。23 “破锋八刀”技术特点“破锋八刀”的刀法符合近距离杀敌的科学路线,刀法简单、实用,主要采用伦、劈、砍的基本功练习。因抗战“大刀”重 2kg 左右,若对抗中直接砍击对方,存在速度慢、易躲闪且杀伤力不大等问题。因此,在出刀时就不能走直线,而是让刀走弧线更容易制胜。习练过程中以身体为支撑点,刀尖为最远端快速旋转,而后再借旋转积极发力,通过步伐移动攻击对方,所以攻击路线只有在水平或斜线时才能在身体不散的前提下利用旋转进行循环连续进攻,优势在于力大势猛,其步法主要是以坳步为主。为更好地操练“破锋八刀”,武术家们将其所使用的刀法编成歌诀称为“破锋刀歌”,其歌诀和刀法被四处传播到中国军队中,成为了当时对抗敌人的主要手段之一。破锋刀歌诀共八刀四招,一刀一句,整套动作在操练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法特点、操练口诀是“破锋八刀”形成系统化的指向标: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13“破锋八刀”的八字歌诀,每一式都体现着杀敌的决心及在艰苦环境中对胜利的信仰和力量。在当时武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要面对武器精良的敌人,每一位红军战士不断地加强习练“破锋八刀”,就这样铸就了一批优秀的“大刀战士”。操练口诀在一次次训练中被使用,此歌诀也为训练赋予了精神作用,从而使得训练招式逐步形成系统化。“破锋八刀”主要1 6进攻八个部位:面部、脖颈、后脑、手腕、肩关节、腹部、裆部及膝关节。正是这种神勇又具有实战功能的“破锋八刀”,成就了威名远扬的中国军队和激荡人心的民族战歌大刀进行曲。在建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中,勇敢的中国人民奋力抵抗入侵者,凭借一腔热血在面对敌人先进武器面前也毫不畏惧。大刀留下的威慑力是激起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入侵的符号象征,“破锋八刀”则是面对侵略实行反抗的重要技能。24“破锋八刀”的实用价值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晏阳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油画突显了“大刀”曾经的辉煌,战士们凭借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挥舞着锋利的刀刃令敌人闻风丧胆,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体现出“大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与敌人的先进武器对抗而胜利的象征符号。抗战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刀法,如“六合刀”、“无极刀”、“斩马刀”、“抗日大刀法”等,但是在战场上最为简洁和实用的刀法之一还是“破锋八刀”。在 1933 年 3 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 5000 余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战早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这次战役也取得重大的影响。首先,提高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发扬了中国的尚武精神;其次,冷兵器大刀也成为军民抗战的武器装备的重要补充;最后,有效打击了日军的气势,振奋民心。14同时,关于抗击外来入侵者军民使用“大刀”抗日的事迹还有很多,例如“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出现的一支背着“大刀”和长枪的部队15,他们卓越的武艺,猛烈的进攻令日本侵略者不寒而栗;1937 年的“七七事变”中军长宋哲元带领二十九军以大刀为武器奋勇迎战;1938年 3 月 27 日,日军攻破台儿庄东北角,黄樵松师长的二十七师 l58 团 7 连官兵组成敢死队,利用“大刀”誓死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到底,将日军赶出了台儿庄,奠定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基础;共产党引领部队在游击战中常常使用大刀、红缨枪这些冷兵器等。可见,大刀已经成为军队武器的必要补充,无论是大刀还是“破锋八刀”都承载了无数爱国志士、军人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国安民的向往,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斗志。3 抗战大刀的历史象征符号在 1931-1945 年的十四年“抗战”中,大刀已经成为了民族抗战的象征,从物质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彰显了我国军民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31 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的符号红色革命精神是经过长期的革命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功能。抗战大刀成为了红色革命精神的载体,例如,山西作为敌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因当时抗战条件艰辛,抗日武器简陋,所以抗战常用大刀作为备用器械,经过革命的洗礼孕育出了红色革命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抗战期间流传至今的红色革命精神值得我们铭记。第一,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在民族危亡之际,各大武术家不分党派,共同研究敌人武器的弱点,将中华武术技击、格杀特点用于战斗中。第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一直坚持在前线抗战杀敌。涌现出了诸多革命烈士和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甘愿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16。第三,万众一心,敢于胜利。革命是残忍的,没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的中国军民连成一条心,为抗战胜利英勇斗争,为争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披荆斩棘。第四,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了革命,为了民族,战士手拿大刀与敌人对抗,身上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为红色事业无私奉献。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时代红色革命精神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已经深入中华人民的血脉,是鼓舞中华儿女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32 象征着尚武精神的符号“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