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背景
中国武术
核心
价值
时代
使命
连亚菲
6 2武术研究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7 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与时代使命连亚菲 于 海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课程思政”为背景论述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及时代使命。研究认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应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顺应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势、契合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思政教育与中国武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回归和彰显,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开发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教化价值、尚武精神和健康智慧,为打造“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提供强力引擎。关键词:课程思政 武术 核心价值 时代使命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7006206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20210045。作者简介:1 连亚菲(200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2 于海(196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承载着中国文化,彰显着中国精神,蕴含着中国智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精神支柱。梁启超先生也说:“尚武为吾族最初之天性,立国之根本。”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中国武术理应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然而,纵观当今武术发展之现状,其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曾经赖以安身立命、强国强种的中国武术,为何陷入如此尴尬的生存窘境,究竟是武术自身功能的退化,还是国人对武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武术理论研究存在着许多困惑,究其原因多为对武术本质的认识不清1。李印东认为,武术功能在不同时期随社会的需要而彰显或隐匿2。杨建营也说,中国武术要对接“国之大事”,从国家主体需要的角度寻求武术的发展出路3。对武术核心价值定位的准确与否,是决定中国武术发展高度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内容与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进阶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整体课程进度上要保持内在的同步与关联4。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理应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的再次飞跃。本研究以“课程思政”为背景,重新梳理并解读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时代内涵,旨在推动中国武术价值的本位回归,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提供价值导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航助力。1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11 中国武术是彰显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和历史积淀,形成了和平、包容、仁爱、拼搏、尚武的中华文明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体现为儒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尚和、守雌、贵柔,佛家的普度众生等,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和谐”造就了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5。中庸 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入世进取的儒家主张通过“和”来寻求“道”,进而实现“和合共生”的社会大同。天论亦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也认为,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才能实现万物“和谐共生”。道德经亦云:“和其光,同其尘。”无为不争的道家也主张“和光同尘”。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而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身体实践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育人DOI:10.13293/ki.wskx.0101306 3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不可分割6。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人为本八个方面7。“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武术课程思政形成的理论之源,在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也形成了“自强不息但强而不霸”“提倡尚武但不用武”“尚和崇德”思想。孙禄堂认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玄妙也”8。老子也认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道德经),“不武”“不怒”之“和”才是武者修为的最高境界。“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正如王岗所言,武术追求技击,本质与结果并不在于技击,实际上中国武术的技击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虚空9。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尚和”观念就深入人心,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武术中表现为一种尚礼崇德的“武”之精神,彰显“武以德立”“以武彰德”“点到为止”的侠义精神和武者修为。中国武术的技击弱化理念与中华民族的“尚和”思想不谋而合,“尚武”而不“尚战”的武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刘祖辉所言,在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历代先人寄予厚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往往成为某种民族精神的载体10。在构建人类文明社会、倡导“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要体现中华民族“尚和向善”的人文精神。12 中国武术是体现中华民族“教化价值”的必然选择如今,统将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不可否认,技击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教化才是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王岗认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和人生境界的提升11。武术不追求“技击”,追求人心对武术意境的理解,其教化理念才是技击背后真义的思想之光12。练武是为了“打”,但“打”最终是为了“不打”,“打”到“不打”是武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习武之人修炼武德的内省过程,传统武术的这一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内蕴在现代武术教育之中13。在武术修炼过程中,领悟做人的意义,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评判自己的行为,创造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习武者的“武化人生”,即用武术修炼创造人生14。武化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武术的习练,形成见义勇为的勇气和胆识,这恰恰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15。学校武术培养人的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武术是通过身心教化实现修身成人的载体和途径,同时,修身成人也是思政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单纯追求武术技击之“打”不仅不利于个人品德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而容易滋生社会的暴戾之气,违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以武化人的身心教化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回归教化之本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武术技击弱化绝非技击消失,而是在社会需求变化影响下,由唯技击论式的单向度追求,朝兼顾技击、健身、养生、审美、修性等功能彰显的多向度转变16。“尚武崇德”的中国武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载体,武术教育本身有“武德”文化传承性,因此“课程思政”协同武术育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17。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对习练者实施“育人”的教育功能,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武术教育理念相契合,学校武术教育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的作用18。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历史重任,具备对习练者身心塑造、素养提升和品德养成的教化价值,内化并彰显为中国武术的武德精神。武术本身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中国武术独一无二的教化价值比技击功能更具有时代价值。尤其在提倡“大思政”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应契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凸显武术隐含的教化价值。13 中国武术是实现中华民族“技进乎道”的必由之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因为形而上之“道”视之不见、触之不得,需要借助于形而下之“艺”才能彰显,因此,游于“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道”。中国武术的进阶之路为:首先实现武以归仁的以武育人目标;其次完成以武彰德的“立德树人”任务;最终实现“技近乎道”的终极旨归。作为“道”的衍生物,中国武术一直受到“道”的规范和影响。王岗认为,中国武术是一路向善,一路扬善的,在向善的价值引导下追求的是自由人格的理想,我们应该使武术在当代社会成为一个道德教化,使人向善的修为方式19。武术中这种德化与向善的修为方式与“课程思政”理念相契合。中国武术只有“一路向善”才能实现“技近乎道”的终极旨归。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术,更是道。“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寻道的过程需要教师指引,习近平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20。中国武术独特的“身教”手段是实现“传道”的载体,“技近乎道”的培育过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殊途同归,求道的过程就是思政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中国武技在东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熏陶下,退却了原始武技的“搏斗”本元之后、在回避了“决斗”功能之后、在淡化了“技击”色调之后,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21。乔凤杰认为,武术训练的终极目标乃是使潜在于自身的道得以彰显22。我们仿佛可以6 4说“仁”是灵魂,“武”是躯壳,“仁”是目的,“武”则是达成“仁”的手段,武术人在日常生活中发明“仁”、践行“仁”,又将其融入生命之德性的伦理之中23。千百年来,在“道”的浸润和引领下,中国武术的技术内容、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等都呈现出浓厚的重道、求道、悟道的思维倾向,武以载道、以道贯之、由技入道也成为历代武术技艺、技法及“谈兵论剑”者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24。张再林也认为,在身体哲学视域下,中华武术已不再停留为徒以身手见长的“末技”,而是以一种“即身而道在”的方式,完全与大哉至矣的中华之道天衣无缝地合二为一25。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终极旨归是与“道”为一,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武术的表现形式与终极目标重新调整,“道”与“理”的养成才是武术发展的正义之光,中国武术是实现中华民族“技进乎道”的必由之路。14 中国武术是实现社会“和谐共生”的时代潮流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当今社会,“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全球共赢的统一指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定地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这对中国和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指出,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国际交流中跨越语言障碍,达到人们身体与身体,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接触26。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鼓励挑战人体极限、注重身心的激烈对抗、追求速度与激情的西方体育思想显然有悖于和谐共生的时代精神。道德经有云:“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蕴含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体育精神则恰恰相反,与唯我独尊以耗散为主、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竞技体育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中国体育思想则以蓄养为主,主张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万物和谐。中国传统武术,反对以暴制暴,主张善气迎人、以和为贵、以德服人。拳谚云:“德者,武之大也。”要求“未曾习拳先习德”,武以德立、武以观德。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从“侠以武犯禁”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凸显中国“武”之精神的尚和思想,使中国武术发展对接“国之大事”,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2021 年 7 月 20 日,奥林匹克精神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基础上,新增了“更团结”一词,充分说明世界体育思潮也在朝着更和谐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先天具备“和谐共生”基因的中国武术理应顺应历史潮流,在“更团结”的精神指引下,引领世界体育精神沿着“和谐大道”奋勇前行,并进一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以德治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以德和众的国际交往原则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应该摆脱以往囿于格斗技击的思想桎梏和精神束缚,站在时代高度,深化中国武术的德育功能,用中国武术思想维护和谐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