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用课堂观察%2C反思教学行为——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2579545

大小:1.0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利用 课堂 观察 反思 教学 行为 三角形 内角 定理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行为*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为例江卫三(合肥市第五十中学西校教育集团 安徽合肥 2 3 0 0 0 0)摘要:传统的线下教学评价可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评课进行,评课者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但说法一般较为笼统、委婉,针对性不强。当前教师听评课中“课堂观察”模式的效用最高。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研究对象,利用课堂观察的六大维度对课堂进行评价,形成观察报告,教师通过查看报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学。关键词:课堂观察 六大维度 听评课 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很多,听评课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听评课是应付差事的。传统听课中听课老师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随后的评课通常碍于同事间的面子讲好话、空话,再象征性地提几点建议。由于准备不充分、观察不细致,评课的针对性不强,层次性不高。一、解决问题的设想有学者指出:在教师听评课中当属“课堂观察”模式的效用最高。“课堂观察”是教学改进的起点,通过有意识地进行课堂观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策略的调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合肥市胡志杰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以打造“热度课堂”为出发点,设计了课堂观察“六大维度”量化表。二、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案例(一)研究内容本次观察研究的对象为工作室成员江卫三老师执教的八年级公开课“4.2 命题与证明(4)”。(二)课前研讨1.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选择了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几何画板软件等辅助教学。整节课设计为三大环节、八个步骤。环节1:旧知回顾。环节2:实验探究、找出路径、问题解决、新知应用、拓展提升。环节3:回顾反思、布置作业。旧知回顾:平角度数和平行线性质、文字题证明一般步骤等知识点的回顾,从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体验。通过希沃白板的板中画功能及时记录学生测量的结果,当测量存在误差时,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把不同位置的角拼成一个平角,用投影展示学生拼图的过程,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找出路径:不通过折叠和拼图,如何把不同位置的角“拼”在一起?作平行线。利用希沃白板的遮屏功能进行演示,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解决:学生演示,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等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知应用:通过变化C度数,一题多变,一图多变,得到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推论。201*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大数据视阈下初中数学教师听课评课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为AH 2 0 2 0 0 8 8。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行为 拓展提升:1.把平行线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结合起来,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推论3)做好铺垫。2.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辅助线作法,为后面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做准备。回顾反思:在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升。作业布置: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巩固授课内容,让课堂教学在课后作业中得到延伸。2.确定观察点根据课前研讨,大家确定了“六大维度”中的三个维度作为本节课的课堂观察角度,分三个小组进行观察。第一组观察“备课的精准度”,组长查矫健。具体观察点分工:查矫健负责观察点1学情;张化负责观察点2教材和3教法;章扣玲负责观察点4学法和5教学设计。第二组观察“课堂的调控度”,组长薛咏。具体观察点分工:薛咏负责观察点1时间和2提问;黄迅负责观察点3评价;樊玲玲负责观察点4启发和5板书。第三组观察“学生的活动度”,组长和凌。具体观察点分工:和凌负责观察第1组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参与情况;洪伟负责观察第2组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参与情况;葛海燕负责观察第3组和第4组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参与情况;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化表、摄像机一台。(三)实施观察观察者按照预定的分工进入课堂进行记录,观课后举行课后总结会议,将各自观察结果交由组长汇总,最终形成相应维度的观课结论。1.“备课的精准度”观察数据(见表1)表1 “备课的精准度”观察数据表具体角度详细记录分 值得 分有本课时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有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1分1分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精准有学情分析1分1分对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分析精准有1分1分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学生互帮互助环节3分2分教学重点把握准确准确2分1分难点突破切实有效有效2分1分对本课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提炼数形结合2分1分教学设计中充分分析了本课时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框架有小学的旧知回顾和后续证明的步骤分析2分2分教学设计无知识性错误无2分2分教学环节完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教学环节完备4分4分教学设计中所提问题有思维含量有往年安徽中考题4分4分教学设计能体现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兼顾习题难易适中、选取合适4分4分板书设计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且美观没有3分0分教学设计对本课时有可能产生的生成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有预设4分4分合计(分值)3 5分2 8分3012 0 2 3年5月下 第1 5期(总第1 5 1期)查矫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知识应用能力,对本课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提炼;教学设计中分析了本课时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的框架。章扣玲:教学设计中应有板书设计,小学课本上已有三角形内角和实验探究活动经验,无须重复操作实验活动。简单复习提问后,可直接引出数学思考:“这个猜想结果一定正确吗?”“此时我们需要做什么?”“如何证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层层递进引导补充完善。2.“课堂的调控度”观察数据(见表2)表2 “课堂的调控度”观察数据表具体角度详细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 值得 分教师讲解题目数量典型例题1题,练习5题4分4分探究过程能体现出启发性(3处)若不移动A、B,该如何处理?是否有其他证明方法?如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4分4分学生的课堂生成(2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 8 0;求四边形内角和可转化为求三角形内角和4分4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有效2分 比较有效1分 无效0分2分2分学生错误教师是否及时纠正及时2分 比较及时1分 不及时0分2分2分教学语言精练,无口头禅语言经常重复1处;口头禅1处4分0分时间分配合理,无前松后紧新课导入用时3分;新知学习用时3 1分;学生练习用时9分;课后小结用时2分4分2分是否有学生总结反思环节通过折成一个平角就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4分4分板书是否体现课堂脉络充分体现2分 一般1分 较差0分2分0分合计(分值)3 0分2 2分 薛咏:江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很强,整节课节奏流畅,非常顺利,总体达到预想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展示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一环节,体现出学生较强的能力;教师及时总结,及时阐明了学生的想法和数学思想。教师从课程开始对旧知回顾到新知学习到练习再到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全都按照教师的想法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体现了执教者良好的把控能力。黄迅:导入用时较多,对于小学就学习过并熟知的量、折、剪、拼的方法,大量时间花在这里,虽然可以提升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很高,但也恰恰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活动没有和后面的证明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活动对证明有什么启示没有体现。虽然对于证明过程学生展示得很充分,但是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没有体现出来。3.“学生的活动度”观察数据(见表3)具体角度详细记录分 值得 分学习的状态(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很好4分 一般1 3分4分4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刻3分 一般1 2分 3分2分401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行为 续表具体角度详细记录分 值得 分学生间的合作次数不移动角如何达到目标?是否有其他的证明方法4分4分学生的有效提问次数0次3分0分学生课堂反思是否及时及时3分 比较及时2分 不及时1分3分3分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次数7次4分4分学生的齐答次数9次3分3分学生回答的正确率1 5/1 6 4分4分学生之间的交流多次3分 很少2分 没有0分3分3分学生动手操作次数量一量,折一折;剪拼,书写证明方法;做练习熟练2分,不熟练1分4分4分合计(分值)3 5分3 1分 洪伟:学生主动举手回答7次,齐答9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9 3.7 5%;学生动手操作5次;学生之间交流多次。和凌:有个疑问就是本节课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想到那样去证明?学生的多种证明方法如何统一?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课堂没有得到升华。学生没有有效提问,整节课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下去的。(四)教后反思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如下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渗透了转化等思想方法,体现新课改理念。问题、例题的难度由易到难,直接体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而后过渡到拓展提升,有一定的梯度性,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空间,体现了因材施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课堂调控度看,有动手操作、课堂讨论、当堂练习等多种形式,教学进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题推动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从实验中寻求证明途径定理的证明定理的应用,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本节课运用了“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使各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思路、想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同时课堂应有适当的板书。从学生活动度看,本节课对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课堂提问主要对象集中在学优生和中等生,特别是在回答“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作辅助线”“理由是什么”等较难的题目时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在学生的活动度上笔者应该更加地“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反馈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解决四边形内角和问题出现了问题,我应该在如何添加辅助线的思路分析上再详细地讲解一遍。从观察报告看,课堂上大多数问题是我提出的,“学生活动度”并不高。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时间间隔来说,最少5秒,最多7秒,反应较慢的学生可能还没有怎么想就被反应较快的学生抢先回答了,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讲解难度较大的题目前应增加等候时间。参考文献:1 胡志杰,程海兰,裴文翠.让数学有热度J.安徽教育科研2 0 1 8(6):2 1 2 2.2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3.责任编辑:黄大灿5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