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韩诗外传
外传
说理
方式
思想
年 月第 卷 第 期 韩诗外传的说理方式与思想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者简介:樊东()男安徽长丰人讲师博士 :.樊 东(淮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摘 要:早期文献引述诗书辅助说理的现象很多但是像韩诗外传这样近乎每章都借助引诗来说理的却比较罕见韩诗外传中的故事短章和说理短章取材自早期文献韩婴在组织这些材料时又加上诗句使得它和原素材中的主题不同实际上是借助旧材料阐发自己的新思想 而韩诗外传中的思想内容包含了礼与德行、节士、君道、臣道、子道、治道、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等这也反映了西汉初期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主流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状况关键词:韩诗外传说理引诗思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诗经)(尚书)(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所涉及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书中所阐发的思想既表现出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继承也体现出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创新还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早期儒学思想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 本文拟对此加以分析探讨 韩诗外传的说理方式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在著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通过两种方式即徐复观所说的: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论语老子的系统 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赋予概念性的说明 这是最常见的诸子百家所用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 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表达出来通过古人的言行作为自己思想得以成立的根据 这是诸子百家用作表达的另一种特殊方式在古书中这两种表达方式所反映的具体章节形式即是故事短章和说理短章 通览韩诗外传全书其表达思想的载体也就是这两种类型的章节或引诗或兼引其他经典或引古代的一些格言谚语应该说这是先秦两汉古书的共同体裁特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韩诗外传与其他古书在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又具有差异性即主要通过引诗句来点明章节主旨 其实“引诗证理”这种思想表达方式在左传“君子曰”中就已经产生了到战国诸子那里也很普遍尤其是儒家诸子著述则更为常见 对于这种由来已久的表达方式徐复观认为韩诗外传“史与诗互相证成的特殊形式亦由荀子发展而来”徐复观是因为拘泥于韩诗外传与荀子的“特殊关系”而有此说法实际上“史与诗的结合”以及“引诗证理”在上述古书中只是偶尔为之并非像韩诗外传这样几乎每章皆以诗句点明主旨 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古书来看已经亡佚的暂且不论仅以传世的来说除了列女传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部具备如此体例的古书所谓“史与诗的互证”和“引诗证理”大多是那些文章的主题和诗句大义(或者诸多义项中的某一义项)相合或相近这样才能达到“互证”可以说在韩诗外传中大多数章节是具备这种特征的故事短章和说理短章中的道理原本说得也很详细了而通过结尾的引诗增强其说服力但是韩诗外传中有的章节主题(除引诗以外的文字主题)明明是和其他互见文献中对应的章节主题是一致的但是加了诗句主题就转移了往往是结尾的诗句体现出这一章节的真正主旨所在例如卷八“梁山崩”章:梁山崩晋君召大夫伯宗 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 辇者曰:“君趋道岂不远矣不如捷而行”伯宗喜问其居 曰:“绛人也”伯宗曰:“子亦有闻乎?”曰:“梁山崩壅河顾三日不流是以召子”伯宗曰:“如之何?”曰:“天有山天崩之 天有河天壅之 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 曰:“君其率群臣素服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伯宗问其姓名弗告 伯宗到君问伯宗以其言对 于是君素服率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 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辇者诈以自知 孔子闻之曰:“伯宗其无后攘人之善”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一则故事又见于鲁成公五年谷梁传与国语晋语五只是结尾没有引诗而已 这一章是讲述晋君面对灾异而不知所措故而请大夫伯宗问故而伯宗途遇辇者是辇者告知其破除灾异之法伯宗见晋君时直接将辇者之语禀告晋君但却不言是辇者所言 于是孔子批评伯宗这种行为是“攘人之善”谷梁传与晋语中记载此故事的主题仅止于此而韩诗外传此章结尾则多出了两次引诗 因此韩诗外传此章的主旨是讲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君要谨慎对待天命而不能违背天命而不像谷梁传和国语中的主旨仅仅在于孔子“攘人之善”的批评上又例如韩诗外传卷四“有大忠者”章: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 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 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 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 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 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 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 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 诗曰:“匪其止恭惟王之卭”此章与荀子臣道内容相似: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 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韩诗外传与荀子在前面的内容中都讲述了“大忠”“次忠”“下忠”“国贼”的特征并举出了具体对应的人物:周公、管仲、伍子胥、曹触龙 在荀子中分别阐述了上述四种人臣之后并未作出总结而到了韩诗外传中则以“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句来作结 当然韩诗外传即便是加上了这句总结的话也并未比荀子有什么变化真正的差异还在于结尾处的引诗 引诗见小雅巧言郑笺:“邛病也 小人好为谄佞既不共其职事又为王作病”这句诗讲述的小人应该和文中的“国贼”对应因此整章最后的落脚点是在批评小人(或国贼)的行为并不是像荀子那样毫无重点地分别论述四种人臣的特征 韩诗外传说理中的这些特征也同时表现出其材料来源自早期文献但却并不是原原本本地保持不变这说明了韩婴还是进行了加工和改造 后樊东 韩诗外传的说理方式与思想文还会进一步论及韩诗外传对早期文献的加工改造问题因此韩诗外传中这种特殊的说理方式正是借助于诗来表达的故事短章结合诗句所表达出的新主题已经不同于原故事短章中固有之主题显然这不是简单的“互证”简单“互证”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一层罢了而上面的这个例子是因为有了引诗而出现了新的思想主旨 尽管在韩诗外传中这样的章节并不是最多的(最多的还是“互证”形式的内容)但是它足以提醒我们但凡研究韩诗外传的思想务必结合诗句一起解读切不可脱离诗 韩诗外传的基本内容梳理韩诗外传 的内容发现在这三百余章里所涉及的内容从修身到治国等一系列儒家所经常关注的话题 首先关于礼的问题韩诗外传中涉及礼的内容基本都和荀子有互见关系例如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 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 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 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 容貌态度进退趍步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 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全文的主题以及结尾处引诗都是在说礼这样的章节还有数章且结尾都是引诗中此句或者引“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句但是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章节的内容都是非常强调礼的作用和重要性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都离不开礼尤其是结尾引诗将是否践行礼和生死存亡联系起来起到了明显的强化作用 在荀子中这一章所引的诗句是“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显得语气平和而韩诗外传的引诗使得主题更加强化这在其他处引同样诗句的章节中也是如此 在韩诗外传中涉及到礼、礼与修身、礼与治国关系的章节达到了 余章是韩诗外传关注较多的话题其次关于节士问题在韩诗外传中涉及这方面的章节更多 且涉及节士的种类不同有怀才不遇的有誓死保守名节的有恪守原则的有隐居不仕的等 例如卷一: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不辞也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故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 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这一章与后面的“原宪居鲁”章以及“传曰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等章都集中引诗这一句且多与说苑立节有互见 对“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的气节加以赞扬宁可杀生也不能失去名节可谓誓死捍卫名节 此外还有卷一: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 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 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 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 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 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 君子闻之曰:“廉矣 如仁与智则吾未之见 也”诗 曰:“天 实 为 之 谓 之 何哉!”这也是涉及节士问题且都引诗“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句这又是一组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节士遭遇的一种怜悯 这一组涉及节士的内容都互见于新序节士篇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节士也同样与新序节士互见例如卷二: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直 王使为理 于是道有杀人者石奢追之则其父也 还返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以父成政非孝也 不行君法非忠也 驰罪废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斧锧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然 不私其父非孝也 不行君法非忠也 以死罪生不廉也 君欲赦之上之惠也 臣不能失法下之义也”遂不去鈇锧刎颈而死乎廷 君子闻之曰:“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谓也 这是推崇士的恪守原则、对宁死也不能丧失原则的行为的一种赞扬这样的章节也不是孤立出现的也有数章且结尾引诗相同 对于那些宁可隐居而不愿出仕的人韩诗外传卷二:楚狂接舆躬耕以食 其妻之市未返 楚王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使使者赍金百镒造门曰:“大王使臣奉金百镒愿请先生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 使者遂不得辞而去 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轶何其深也?”接舆曰:“今者王使使者赍金百镒欲使我治河南”其妻曰:“岂许之乎?”曰:“未也”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 从之是遗义也 不如去之”乃夫负釜甑妻戴紝器变易姓字莫知其所之 论语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接舆之妻是也 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适彼乐土爰得我所”这一章以及后面的三章中分别提到“伊尹去夏入殷”“田饶去鲁适燕”“介子推去晋入山”等内容都是涉及贤士隐居不愿出仕的故事且结尾引诗亦相同节士问题以及节士的行为在韩诗外传中有 章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章节或前后相连或分别被放置于不同的卷中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主题一致结尾引诗相同且基本与说苑立节新序节士等篇有互见关系因此关于节士的问题不仅是韩诗外传集中关注的问题也是战国秦汉间儒家学者集中关注的问题否则这些故事短章不会那么集中地出现第三治国之道韩诗外传中涉及治国之道的内容非常庞杂有涉及礼与治国关系的例如卷四:君人者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 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解 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 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慢 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 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惧而自竦 此道也徧立则乱具立则治 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礼 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动无不当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 其于事也经而不失 其于人宽裕寡怨而弗阿 其于仪也修饰而不危 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 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不与争能而致用其功 其于天地万物也不说其所以然而谨裁其盛 其待上也忠顺而不解 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 其于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其于乡曲也容而不乱 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 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 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 夫是之谓先王审之礼也 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也 曰: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 诗曰:“礼义卒度笑语卒获”在韩诗外传中结尾凡是引诗“礼义卒度笑语卒获”句的章节其主题都是探讨礼乐与治国关系这是儒家关于治国的核心理念 这些以及相似的章节中频繁提出了对“不教而诛”这种执法理念的反对主张礼乐治国而对法家的一些极端做法是反对的 此外还有的章节似乎吸收了道家关于治国的一些理念例如卷四:传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 周公酒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