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
徐中玉
教授
文艺
变化
杨穗
37大众文艺徐中玉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杰出教育家,学者。徐中玉教授生于1915年,逝于2019年,在文坛是当之无愧的长寿学者。他出生于五四前夕,自小便受到五四精神感染,在他传奇的人生中,在他的文学和学术作品中,都传承着五四精神1。徐中玉的读书生涯、学术起点、学术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时代的激流中,文学家们无论是作品还是观点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徐中玉先生先后经历过抗战、内战、文革、新世纪几个新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他的文艺观也在这几个时期中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认为文学始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可脱离现实成为无稽之谈2。徐教授的文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现当代文学与文论、民族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在徐教授近九十年的写作和七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他所提出的文艺理论在文艺界和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此文探讨的是徐教授的文艺观变化,其实也就是他在文艺理论研究时的一些主张的变化。一、1949年以前:文学要为抗战服务徐中玉教授出生于江苏江阴,又在无锡读高中。在他年幼求学的这段时光里,爱国运动被深深烙印在徐教授的心中。从对每年5月举行的纪念五四反帝反卖国贼运动的游行到以文学为武器支援请愿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学生。徐中玉教授已经开始将他的文学与爱国、抗战联系在一起,为他之后展现的文学要为爱国、抗战服务的文艺观奠定了基础1。1934年,徐中玉教授考入山东大学,但此时时局动荡,他先后在四川大学、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完成学业。在这期间,徐中玉教授用文学作者的身份,以抗战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内容积极宣传抗战,引导大众积极抗战3。大学毕业后,徐中玉教授考入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进行古代论文研究。在研究所研究期间,徐中玉教授结合自己过去所发表作品,对抗战时期文学作品进行思考,于1941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抗战中的文学,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文艺理论主张1。在抗战中的文学中,徐中玉教授结合文学作品对抗战时期文学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反思。在这本书中,他将抗战文学界定为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他认为抗战为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伟大题材,在这个题材中,文学家们围绕抗战这个核心主题,从促进大众提高抗战情绪、激发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使用丰富的文学表现的方式和方法、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与帮助等浅析徐中玉教授的文艺观变化*杨 穗(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西青区 300380)摘要:徐中玉教授经历过抗战、内战、文革、新世纪几个重要时期,在每段时期中,徐教授都对文学、文学教育、学术研究等提出过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形成了徐教授在不同时期的文艺观。一般来说,徐教授的文艺观的体现与转变集中在抗战期间、“文革”前、新世纪这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主要的文艺观归纳起来分别是文学要为抗战服务、倡导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兼收并蓄古今文论,强调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文章通过对徐教授所发表著作、学界对徐教授生平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徐教授不同时期文艺观的生成、体现与转变的脉络,以期给文学、文学教育、学术研究带来更多的思考。关键词:徐中玉;文艺观;抗战文学;文学教育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3-0037-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3.013*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课题,课题(项目)名称为社交媒体中女性化妆态度表达与内心力量变化研究,编号:2022KYCX095Y。文艺评论38大众文艺方面进行文学创作,更表示文学家是要更好地发展文学、服务抗战,将抗战作为当时中国文学家的一个必须精神品质,契合了徐中玉教授研究的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理念“文须有益于天下”。同时在书中第一次明确了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抗战第一,胜利第一”的根本目标4。而这种文学应当为国为抗战服务的理念同样也反映在了他出版的第二本论著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中。在这本书中,徐中玉教授以“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为主旨,结合当时抗战救国的实际情况,强调此时的文学作品与学术研究应该从抗战建国的角度出发,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5。在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成为一种能够连接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相当多的文人投身于民族文学的建构之中.1941年起,徐中玉教授在国立中山大学开设“民族文学”课,并先后发表了十余篇对民族文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在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一书中,徐中玉教授也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学的期望,希望对于民族文学的研究着重于解决“中国民族当前各种现实问题”而不要飘飘然脱离实际去谈文学作品,切中当时学术界关于民族文学研究的基础薄弱且走向空虚的问题4。在为学生讲授“民族文学”期间,徐中玉教授发表了数篇关于民族文学是什么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他集结成民族文学论文初集出版。在这本书中,徐中玉教授将认为民族文学就是抗战文学,就是抗战时那些表达民族的、爱国观念的文学,但是民族文学要比抗战文学更贴切,也更具有基础理论意义4。在这一时期,徐中玉教授综合了过去他对抗战文学的研究和对民族文学的看法,认同当前以民族文学替代抗战文学的提法,并且提倡它是为了应对民族当前面临的危机,实现抗战建国的理想。徐中玉教授的民族文学理论是以爱国主义基础,同时又具备与他传承的五四精神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民主主义、启蒙主义等新的素质。在徐中玉教授的影响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文学就是一种非理性、偏执的文学作品等偏见45。综合而言,在建国以前,徐中玉教授的文艺理论主张即文艺观总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将文学和学术研究的作用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认为他们的用处是用来解决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走向空虚泛泛而谈。这种对于文学和学术研究的看法到今天仍然适用,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二、1949-1957:倡导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徐中玉教授在新政府对上海旧大学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并协助,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此后几十年,徐教授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华东师范大学、为文学界、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徐中玉教授的忧患意识和对五四精神的追求还在,对民主的期待还在。此时的徐教授在依然不懈地研究古代文论研究的同时,开始研究鲁迅,研究他的文学和主张。随着徐中玉教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的文艺观也开始向倡导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转变6。在1949-1957年间,徐中玉教授先后出版6部专著,其中以对鲁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如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1954),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1957)等。在1956年10月21日上海作家协会的专题报告中,徐中玉教授以“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为题,对鲁迅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报告时,徐教授借由对鲁迅主张的介绍与肯定,提出学术研究需要独立思考的研究方法。即研究者要对一切还未能做出确切证明的事物抱着存疑态度,不迷信、不盲从,对已经有所怀疑的事物进行仔细地求证7。总而言之,徐中玉教授的研究已经从抗战文学中的激进氛围中逐渐走向平和,但是仍然带有很强的批判色彩。他对鲁迅进行研究,从中引出研究者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主张。他对具有批判意味的苏俄文论及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进行研究,从他们的观点中其他出“语言”“语文”的概念,并借由他们的案例和观点,对文艺教学进行研究,探讨语文学习的问题8。1957年后,徐中玉教授远离了教学岗位。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利用空隙时间,精读了七百多种书,同时积累了以万为单位的读书摘记卡片,对古代文论、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等的思考更加深入。多年积累为徐中玉教授迎来再一次学术巅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1978年以后:兼收并蓄古今文论,强调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经过20年的积累,徐中玉教授拥有非常坚实的古代文论研究基础,为之后他对中国古代文论和文艺理论专业的重建和发展工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刚开始恢复工作的那十年,徐中玉教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大学语文研究会三个全国性学会的成立并担任重要职务,创办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的机关刊物和文艺理论研究作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机关刊物1。在这十年以及之后的工作中,徐中玉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文艺主张:第一,徐中玉教授认为要注意现代意识和文化传统并不是对立的,完全否定过去的文化传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这个主张之下,徐中玉教授十分重视对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其所揭示的创作方法作全面深入地总结和阐发,也经常借用古人的观点来批判或反思现代意识。也是在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说过程中,徐中玉教授继承和发展了其中“文须有益于天下”的观点,认为文艺需要发挥其促进国家、民族、社会进步这方面的作用9。第二,徐中玉教授主张兼收并蓄,他认为应该把文论研究和哲学、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联系起来,不要将视野局限在一个领域,要吸收不同文化思潮、流派观文艺评论39大众文艺点中比较合理的观点或者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在徐中玉教授提出跨学科研究观点后的数年,在现在跨学科研究已经是许多学者都比较认同的公式并且在一些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0。第三,徐中玉教授强调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他认为文学家们应该拥有主宰自己文学作品或学术作品的自由,不希望一些带有“左”的思想的人对文艺创作进行干涉,如果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政治民主,那么就有更多的希望实现艺术民主,也就能让学者们和文学家们实现文学自由和学术自由11。第四,徐中玉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在研究方法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能脱离现实,走向空虚,在文学作品或者学术研究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此后又强调文学创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9。其实1989年,徐中玉教授就已经退休了,但是在他重新恢复工作的那十年和退休以后的时间,徐中玉先生都一直在学术研究和文艺教学中奉献。在这个时期中,徐中玉教授推动三个全国性一级学会成立,出版了多种大学语文教材和多个古代文论的研究成果专著,同时一直在教书育人,为文艺界、为国家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12。这个时期的徐中玉教授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他的文艺主张更加拥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视野也更加开阔,在我国学者中较早地提出要用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不要回避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做学术一定要脚踏实地,这些主张也奠定了当今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教育思想的基础。结语纵观徐中玉教授的近九十年来的文学生涯和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他的文艺主张总是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战乱中读书学习做研究的徐教授主张抗战文学即文学要与抗战相联系,认为抗战既提供给了文学家题材又让他们得以扩大文学表现的视野和领域,尤其是激发爱国观念的形成,而爱国观念几乎贯穿了徐教授的全部文学和学术生涯,也使得他的文艺主张始终有文学要为国家做贡献的这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徐教授将精力放在了研究鲁迅和文学教育上,这时期他也从鲁迅身上从过去自己的经验中主张文学家们研究者们要独立思考,要有质疑精神,而这一认识在近年来的许多的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中也常常体现,并被大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所认同。文革前后最艰难的那20年,徐教授在扫地除草之余,精读七百多中枢,积下数万张卡片,约计手写远超一千万字,为后来徐教授再攀学术高峰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徐教授的文艺主张并不在于他发表了什么文章,或是写了什么著作,在于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这种态度或精神就是永不放弃,始终坚持13。1978年复职后,徐中玉教授的文艺主张相较从前体现出他更为豁达的人生心态。徐教授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在某个领域,应该贯通古今中外文论,将现代意识与古代文学学说结合,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地方相融合,将文学与哲学、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相联系。同时,他还主张学术应该自由,不应该被干预,实现更好的政治民主有利于实现艺术民主,并强调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4。在徐教授的文学生涯和学术生涯中,他坚守着自己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都不是靠一次性地在某篇文章或者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