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背景
主旋律
歌曲
融入
高校
音乐教育
实践
探索
邱晨
187大众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三全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和育人功能,较易实现与思政的互融互透,使得高等音乐类专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曾论述过音乐的教化作用:“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音乐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托丰富的经典音乐作品,以声乐表演、器乐表演、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理论大课堂与技能小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建设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用音乐激发听众的情感情绪,发挥音乐文化的沁润功能,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以乐“化”人、“乐”中育人的作用。音乐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不乏优秀的红色作品,这是独属于历史进程中的红色基因,如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本文是以主旋律歌曲为载体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推动“思政+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把主旋律歌曲音乐文化和思政课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时代育人需要,彰显艺术特色、拓展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新思路。一、与时同频:主旋律歌曲的内涵与特征(一)主旋律歌曲的概念溯源“主旋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广电部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主旋律”概念。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弘扬主旋律”的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歌曲主要是指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使表演者与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感化,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市场的需要,加之主旋律歌曲本身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与通俗性,便逐步进入了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领域,其传播力度进一步扩大。从音乐的形态来看,在任何时期的主旋律歌曲或明艳欢快、或气势恢宏,其旋律都具有较强可听性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歌词也便于传唱与传播。主旋律歌曲的受众不受年龄、民族所限制,是为有着共同文化记忆的我国大众人民而创作。歌曲充满了正能量,大多反映祖国的美好与人们生活的幸福。因此,“主旋律歌曲”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潮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歌曲1。主旋律歌曲课程思政背景下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邱 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专项教研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KCSZ07)研究成果;2021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Z140)阶段性成果;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价值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438)阶段性成果。摘要:主旋律歌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是属于中国人特殊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财富。文章首先以历时的角度,梳理了主旋律歌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发展,认为主旋律歌曲传播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源于其蕴含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然后以共时的角度探讨主旋律歌曲在高校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意义,探索将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研教演”三维一体的环式实践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主旋律歌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J60-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3-0187-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3.062文化教育188大众文艺既是一种优秀的音乐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资源。(二)主旋律歌曲的时代性特征一直以来,主旋律歌曲的传播就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中国音乐的近现代史来看,主旋律歌曲肇始于五四运动时期,成熟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在改革开放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新世纪后又融合了现代音乐风格形成了一批新音乐。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旋律歌曲的创作特点是以当时传唱度较广的民间小调或者由从苏联等外国歌调为基础,配上符合当下社会情景的歌词改编而来,如八一起义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还有一些主旋律歌曲是因时代所需,新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多采用的是西方的音乐调式创作而来,节奏上也多采用律动鲜明的进行曲风格,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七年里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与文化艺术尤为关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双百方针”等,倡导社会大力发展大众文艺,鼓励创作出可以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的歌曲,一批又一批的主旋律歌曲应运而生,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浏阳河歌唱祖国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始终“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2”为创作理念,主旋律歌曲的创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向,作品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视角,以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为情感主题,如我和我的祖国。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音乐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以深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为主题的主旋律歌曲,如在灿烂阳光下旗帜颂。二、党国情怀:主旋律歌曲在高校传承的意义(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主旋律歌曲的文化内核是其以音乐为载体,蕴含了伟大的、浓厚的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以长征组歌为例,从创作背景上看,长征组歌是根据长征组画中选取的十个场景为背景,这些故事与场景均为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重要战争,长征组歌就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创作的,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此外,这首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极具革命精神,四位作曲家在以往都是分节歌的创作方式上,突破传统采用“量身定做”的方式来创作每一首长征组诗,这一切仅耗时两个月。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彰显的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且忠诚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严守纪律、团结奋进的大局意识与高尚品德。长征组歌不仅生动地记录了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也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二)构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在文化同质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逐渐充实人们的生活,人们精神异化现象已经不可避免。一些西方通俗艺术不断涌现,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4。主旋律歌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属性,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国家的认同感。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例,这首最能代表中国人声音的文化资源一直担当着精神教育的引导着角色,引领人们从娱乐文化中去追求高层面的精神文化。无论是革命奋斗时代,还是当前的建设和平时代,义勇军进行曲的精神建构作用从未减弱。仅从音乐创作而言,学生可从音乐形态的角度感受歌曲铿锵节奏的进行曲风格。但从课程思政的审美与育人角度来说,学生还可以从歌曲中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以人民的独立和解放的决心与代价。当前,我国大学生正经历着部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主旋律歌曲作为中国传统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大学生自觉过滤与抵制外来不良思想文化,以积极乐观、敢于拼搏的精神应对社会中的不良干扰5。三、以乐化人: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本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是地方专业类院校本科音乐教育方向的学生,经过实践探索出将主旋律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研教演”三维一体的环式实践路径。(一)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当前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是在于专业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对音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此外,音乐类的课程思政目前还存在一些融合方式较为僵化、融合深度尚且不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有需要在课程思政项目开始前就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理论专业课教师与技能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只有充分地做好多主体之间的协调,才能确保音乐与思政双向的互融互通,教学改革才更有成效。因此,音乐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不仅只是理论研究,同样是实践探索。音乐类课程思政应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将主旋律歌曲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在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其中所强调的就是课程在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课堂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形式,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在将主旋律歌曲融入至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文化教育189大众文艺了三个主渠道:以发挥党建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引领价值,特别是具有思政教育专题的音乐主题党课,和音乐教学中的各类音乐理论大课以及专业技能小课,三类俱要与主旋律歌曲形成融入式、渗入式、嵌入式的效应,并达到上下联动的效果,把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有关的元素通过以水化盐的隐蔽性方式传递给学生。(二)研究作品内涵,择曲立意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主体是教师,音乐类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主旋律歌曲作为音乐类课程思政的载体,其优势在于题材丰富、结构精炼并寓意深刻。以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经笔者在对该歌曲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该歌曲曲调原型是流传于大别山地区的民间歌曲八段锦,再加以歌词进行改编。值得注意的是,该曲的歌词随着社会变革其内容也存在部分变迁,现流传较为普遍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创作的歌词与新中国成立后改编的两版歌词。此外,声乐演唱方法与表演方式也会因时而异,这都体现了经典的主旋律歌曲其本身就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再如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采用花鼓调的反对黄沙会,而反对黄沙会的曲调可再追溯至花鼓调王禅修仙,唱的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军事学校的王禅在云蒙山(抗战以前的沂蒙山)里收徒教学与传教兵法的故事。上述两则研究案例说明,主旋律歌曲往往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内涵和寓意:一是歌词中所蕴含的正向意识形态,即中国共产党每个不同时期的奋斗史与发展史,这是主旋律歌曲的显性特征。二是歌曲作为艺术形态,很多音乐作品的曲调可以追溯到中国优秀传统的民间音乐,这是主旋律歌曲作为特殊的隐性的文化特征,可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与研究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音乐的创作,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者皆为音乐类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需要自己深入的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基础,还需深挖每一首主旋律歌曲的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培养其思政教学融合的能力,并组织定时的培训与交流,加大教师学习意识,提升教学能力。(三)进行教学实践,以教促学将所学技能与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学以致用,教学才有意义。学生在学习阶段,主旋律歌曲通过不同路径融入各类音乐理论大课以及专业技能小课。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决定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直接的教学成效就是由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教学来检验和反馈教改成果。以本教师团队培养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课为例,将每一个自然教学班大约40名学生分五人为一组,约在八组左右,每组的成员可按专业方向或特长进行分工,大体分为文献整理研究、教学课例设计、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展示四个块面。通过以上实践发现,通过教师团队对学生小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针对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实践的准备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搜集资料与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