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pdf
下载文档

ID:2579339

大小:1.36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价值 意蕴 现实 困境 实践 路径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孙可欣(),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欧健(),男,河南固始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孙可欣,欧健(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优秀内核的继承与创新,是绘就人民美好生活蓝图的关键图景,也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精神生活取向和途径的智慧之策。新时代孕育新征程、新征程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不断调整矛盾解决的方向路径,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出科学回答。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年 月 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首次强调了要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是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方法论原则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生动体现。一、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研究“精神共富”问题时应全面立体探析这一全新命题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深入理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价值向度,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发展、理论传承、幸福生活三个维度的重要意蕴。(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 是 社 会 主 义,精 神 贫 乏 也 不 是 社 会 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离不开系统全面、平衡协调的发展观念。学者亨廷顿曾指出:“当人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当他们开始认为只能够理解并按自己的意志控制自然和社会之时,现代性才开始。现代化首先在于坚信人有能力通过理性行为去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因此,精神上的自觉主动不仅是物质文明扩张升级的产物,也能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和谐的价值遵循和昂扬的行动意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质与量相统一的中国特色,是物质的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二元统一的现代化,以人民的多层次需要、全方位成长、多领域进步作为立足点和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原则立场的真切诠释。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毛泽东就把现代科学文化这样的精神建设追求列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有针对性地论述了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 条 件,我 们 的 革 命 和 建 设 都 不 可 能 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当下,习近平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加充分表征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独特的分量、价值和地位。(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优秀内核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具体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马克思论述了人的精神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人是有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人,人类独有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截然不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价值尺度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构建人独特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同时,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适应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以政治、法律、艺术、宗教、文学等形式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够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社会,在那里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精神生活上的全部丰富性得以实现,人们可以进行普遍的精神分享和精神创造,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潜能和特质都能充分发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内蕴着对精神生活富裕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礼记礼运 描绘了一幅“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图景,映射出那时的人们对安居乐业、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和精神富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中华文化也历来重视以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使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提升个人的思想修为和精神境界。老子在其著述中多次论及圣人的精神与行为表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也身存,”()阐明圣人之所以能够被众人推崇并得以生存,正是由于其低调不争抢的性格和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的精神品质,“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则描述了圣人坚守作为天下楷模应遵循的大道,不自我彰显和自我炫耀,因此才能够以聪慧质朴之心将自我的成就保持长久。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念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精华中关于精神生活论述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不断汲取来自这两者的丰富养分以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底气、文化底蕴、价值熏陶和思想沉淀。(三)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根本福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一是要求系统认识人民群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产第 期孙可欣,欧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生而尚未被满足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求正确全面把握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精神生活品质实质性提升两个层面的内容,“绝对不能用物质生活的富裕去掩盖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精神生活的贫困”。()习近平曾指出:“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同时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飞越式突破和进步,致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和细化。只有从质量上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品质,从数量上丰富高质量的社会文化精神资源供应,从分配上推进全体人民精神资源财富的共创共享,才能更加深刻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通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提升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力、认同力与追求力,”()以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现况的真切体察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使命绘就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广阔图景。二、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质的跃升。同时,一些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新的现象和问题也显现出来。(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阻滞唯物史观认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精神生活的层次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先进的、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迈上一个新台阶。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持续存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年数据显示:我国还有 个省级行政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不到 万元,东中西部人均年收入差距较为突出。同时,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精神文化享受方面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约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的 倍,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农村居民为 ,城镇人均消费粮食数量为 千克,农村为 千克。由此可见,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阅读、观看文化艺术表演等精神生活的消费支出。区域间精神文化支出和活动的人均折合数量也差距显著,根据数据和计算,年上海人均享有的教育经费数目约是河南的 倍,宁夏人均享有的艺术表演的数量约为浙江的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阻滞了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又会阻碍民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因为“在劳动中,个人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会 表 现 出 来,因 而 所 得 的 报 酬 也 各 不 相同。”()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解决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既要促进先富带后富,也要努力改善落后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带动不发达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升级,避免精神生活富裕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二)精神生活需求不足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约一般而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高低与物质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但有时也会呈现出物质生活水平跃升,精神生活层次依旧维持在较低水平的现象。当下,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赌博、打牌、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等风气和陋习仍旧盛行,人们长期受不良精神风气污染会逐渐丧失对优质文化产品的审美力和感受力,同时失去对急剧变化、快速进步的现代社会的同步学习力、分析力、领悟力和追随能力,也将最终丧失其在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发展能力。部分地区人们所谓的精神需求不足,并非真正的精神生活富足的体现,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贫困和精神发展受阻状态的表征,是掉进三俗之风、黄赌毒、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陷阱的端倪与征兆。这是我们研究当代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民精神生活时应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和问题。(三)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响习近平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在人们受教育层次的提升,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加深,行业和专业分工的细化,社会群体和思潮的多样化、人们兴趣爱好的多元化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种类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特征,而现有的文化产品供给与人们更加丰富和深刻的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缺口。第一,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问题。部分文化产业受资本逻辑的影响,表现为以价值增值为生产产品最重要标准,以收获的流量和销售量为至高指标,趋之若鹜地生产出满足部分群体低级趣味的媚俗文化产品。第二,文化产品与人们精神需求未能准确对接问题。根据数据统计,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 年增长 ,两年平均增长 ,其中内容创作生产 亿元;创意设计服务 亿元 ,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我国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不一致依然存在,不同群体和地区的人民对文化产品多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三、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切中肯綮地回应人民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强烈、真切、细腻、多样的诉求,应从价值引领、文化供应、管理保障、法制建设、舆论宣传、实践养成等方面深入突破,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实现人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