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康德
美学
学科
意义
探讨
第卷第期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年月 作者简介:谭文旗,男,阿坝师范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审美文化。(四川汶川)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康德美学的学科意义探讨谭文旗 摘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是从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开始,但,是康德把美学学科真正地建立了起来。康德从先验的角度审视感性学,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从知情意三分的角度确立“情感”的独立性,为情感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据;对“美者”进行四方面的深入分析,把感性学转化为了审美学。只有认识到康德美学的学科意义,才能真正把握美学学科的内涵所在。关键词:康德美学;美学学科;学科意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学界一般认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鲍姆加登建立的感性学开始的。虽然在鲍姆加登建立感性学之前,英国的经验论审美观已经建立了以“趣味”为基本范畴的审美观念,意大利、法国等国学者在与“自由艺术”区分下建立了“美的艺术”观念,维科从“诗性智慧”角度提出了“新科学”,等等,但从学科角度来说,鲍姆加登在与代表理性的逻辑学相对立下建立的感性学更具有一种学科意义。虽然如此,鲍姆加登的“感性学”仅仅拉开了美学学科的序幕,美学学科在后来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才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现在已经具有多种学科内涵,如感性学、审美学、艺术哲学、情感学等。在美学学科发展中,康德美学对美学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不理解康德,就不可能理解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这即是说,我们只有对康德美学的学科意义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才能真正把握到美学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要义。一、康德对鲍姆加登感性学的超越康德哲学是一种先验论哲学。“先验”去除了“经验”的个别性、偶然性,代表一种普遍性、必然性。康德认为,鲍姆加登提出的“感性认识的科学”属于经验性的,不具有作为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于此,康德从“先验形式”方面对“感性学”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了不同于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先验论”感性学。康德通过其先验原则一方面批评鲍姆加登建立的感性学,另一方面以此建立起自己的美学观 纯粹鉴赏判断。康德的纯粹鉴赏判断论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审美学”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一)康德哲学的出发点 先验形式在康德的时代,对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存在相对立的两种观点,一是经验论 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洛克的白板说是其典型;二是唯理论 认为从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性来说,知识只能是先验的,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只有先验的才是必然存在的、绝对的。然而,我们知道,如果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必然性,因为对个别事物所进行的归纳总是有例外;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普遍的必然性是作为知识的特点,如果这样,那就一定会有一种先验的存在。康德把这两方面综合了起来:经验是知识产生的基础,但作为经验的主体却具有一种先验的“形式”;经验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以其先验形式对此经验进行加工;经验作为知识的内容,而主体的先验形式则作为知识的普遍形式。这样,人类的认知就是主体的先验形式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我们一般理解的认识论相比,康德的这种知识观改变了存在一种可谭文旗 康德美学的学科意义探讨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脱离人的所谓的客观真理观,一切认识都是在人类有色眼镜(先验形式)下呈现的世界;对于那种超出人类有色眼镜的物自体,康德认为是不可知的。康德以“先验形式”去揭示知识产生的这种做法被后继学者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这种做法表现出了不同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新的研究方法。康德的这种研究方法对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 感性的先验形式研究法。(二)对鲍姆加登建立的感性学及其理论来源的批评康德不太认可鲍姆加登建立的感性学,认为感觉经验的东西不具有“先验性”,也就是说鲍姆加登所提出的“感性认识的科学”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不能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效力的科学。面对鲍姆加登建立的“感性学”学科,康德因其不具有先验形式而提出批评:“惟有德国人如今在用感性论这个词来表示别人叫做鉴赏力批判的东西。在此,作为基础的是杰出的分析家鲍姆嘉登所持有的一种不适当的希望,即把对美的批判性判断置于理性原则之下,并把这种判断的规则提升为科学。然而,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上述规则或者标准就其来源而言仅仅是经验性的,因而绝不能充当我们的鉴赏判断必须遵循的先天规律;毋宁说,鉴赏判断构成了那些规则的正确性的真正试金石”。在康德看来,遵循着先天规律的鉴赏判断才是科学的,而不是在理性原则之下的鲍姆加登的感性论。鲍姆加登将美学看作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的观点,深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影响。但是,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为关于我们知识的本性和起源的全部研究指示了一个完全不合适的观点,因为它把感性与理智的区别仅仅看作逻辑的,而这种区别明显是先验的。”在康德看来,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区分不仅仅涉及前者是明确的认识而后者是明晰的认识,而是涉及感性的先验性与理性认识的先验性的不同。感性的先验性是首先的,因为,一方面,“一切思维,无论它是直截了当地(直接地),还是转弯抹角地(间接地),都必须最终与直观、从而在我们这里与感性发生关系,因为对象不能以别的方式被给予我们”;另一方面,“一旦我们去掉我们主观的性状,被表象的客体连同感性直观赋予它的那些属性就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也不可能被找到,因为正是这个主观的性状规定着客体作为显象的形式”。可以看出,感性认识(直观)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感性的先验形式,即主观的性状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前提,也是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在作为前两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桥梁的第三大批判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说:“如今,在我们的认识能力的秩序中、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是否也独自拥有先天的原则这就是目前的判断力批判所要讨论的。”康德由此在 判断力批判中专门探讨愉快与不快的先天原则,并以此来结束对人自身所具有的“先验形式”方面的批判性研究。判断力批判(年)第一部分内容是“审美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内容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一部第一章是“美的分析论”,提出了“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论断。从这些论题可以看出,康德最终认为作为审美的判断力是与知性力、理性力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康德看来,鲍姆加登提出的感性学应该是“先验形式”中的感性学。康德通过对“感性”进行的先验形式的分析,把鲍姆加登的感性学转变成了“审美”学。(三)感性学首先应是感性的先验形式之学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在论述一种“先验”知识,并认为感性中同样具有一种先验性,即感性的先验形式。感性所具有的这种先验形式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于此成为感性学学科建立的理据。康德在其 纯粹理性批判 中认为,必须以先天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判断力批判:原则的形式建立感性科学,从而与先验逻辑学科对应。“一门关于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我称为先验感性论。因此,必须有这样一门科学,它构成先验要素论的第一部分,与包含着纯思维的原则、被称为先验逻辑的学说相对照。”康德提出在感性中排除以概念而来的思维形式,以及以感觉而来的经验因素,以便呈现出感性的先天的纯粹形式。“在先验感性论中,我们首先提供给把知性在此凭借自己的概念所思维的一切都除去,来把感性孤立起来,以便仅仅留下经验性的直观。其次,我们将从经验性的直观中把属于感觉的一切都分离开来,以便只留下纯直观和现象的纯然形式,这是唯一能够提供先天感性的方法。”康德所获得的这种先验感性既不同于概念判断,也不同于经验判断,而是一种既具有感性特征,又具有先验的普遍性,这种形态就是后来的纯粹鉴赏判断。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里提出的对“美”的四种规定性可以说是感性认识的先验形式。这是一种超出日常感性体验的纯粹形式。在康德那里,纯粹的,也就是先验的;先验的才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由此建立起的学科才是科学的。一般来说,审美活动总是一种经验性的体验,而非先验的一种纯粹性感受。康德的意图并不在于论述审美活动就是作为先验的纯粹体验,而是说,只有揭示出审美活动所具有的那种先验性,才能获得学科建立的学理依据。二、确认“情感”作为美学学科的对象一般说来,传统的西方哲学重“理”而轻“情”,没有从本体论、生存论的哲学高度对“情感”进行认识,而是将之归结为一般性的心理学问题。康德在他的“先验形式”观下曾经也把作为感性的情感和意欲等排除在科学之外,但后来,康德从哲学层面最终确认“情感”具有独立性,论证了“情感”所具有的先验性、本体性,确立了从“情感”角度对美学进行研究的合法性,由此把内涵过于宽泛的“感性”概念转换为更具有学科意义的“情感”概念,为建立现代美学学科做好了理论准备。(一)论证“情感”的独立性康德首先确认了知、情、意的划分。“因为一切灵魂能力或者机能都可以被回溯到这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能力:认识能力、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然后,他从先验原则出发对“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作分析并认为,同认识能力、欲求能力一样,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也具有一种能力,这就是判断力。“现在,在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所包含的是愉快的情感,就像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所包含的是判断力一样。”这是康德第三批判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该批判由此成为论述美学的经典之作。康德对“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进行的这种先验分析,证明了情感与认知、意欲一样,具有一种独立性。康德最初不认为“情感”具有先验性。在纯粹理性批判 中,他认为:“因为一切实践的东西,就其包含着动机而言,都与情感相关,而情感属于经验性的知识来源。”这时,康德是把与意欲相关的道德、情感快乐都作为感性经验而不同于具有先验性的认知活动。“因此,虽然道德性的至上原理及其基本概念是先天知识,但他们却不属于先验哲学,因为在这里必须预设快乐和不快、欲望和偏好、任性等等都具有经验性起源的概念。”后来康德改变了看法,认为与意欲相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一种先验的理性判断,并且认为在知性判断与理性判断之间还存在一种与情感快乐与不快相关的鉴赏判断力。在康德的哲学体例中,“情感”与“认识”“意欲”并列而具有独立性,并运用于艺术领域。康德对“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进行先验分析,以此获得分辨事物美还是不美的原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联系。”康德在其 纯粹理性批判谭文旗 康德美学的学科意义探讨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卷:高建平“美学”的起源外国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晓旭从理论到实践 美学研究的当代使命晋阳学刊,()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祁志祥乐感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法,李宝静从关键词看西方美学主潮演进之四大阶段甘肃社会科学,()里认为,除了知性,没有别的能力能够提供先天的建构性认识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批判就仅仅关涉我们先天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因而仅仅讨论认识能力,而把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与欲求能力排除在外”。后来,康德开始思考“它是否会先天地把规则赋予作为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的中介环节的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情感”是否独自拥有先天原则?这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康德说“愉快情感也就是通过一个先天根据被规定的,而且这规定对每个人都有效”时,这就确立了“情感”具有的独立性。“情感”,作为美学学科的对象,在具有先天立法性的时候就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一般地,在真、善、美中,与“真”相连的是“知”,与“善”相连的是“意”,与“美”相连的是“情”。由“知”而获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真,并由此建立了逻辑学科;由“意”而获得主观世界的目的性 善,并由此建立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