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四重维度.pdf
下载文档

ID:2579220

大小:1.22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坚持 人民 中心 发展 教育 维度
第 36 卷 第 2 期Vol.36-No.2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2023 年 4 月Apr.20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四重维度冉津宇1,何东2(1.西南大学,重庆400715;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73009)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它的生成和提出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历史渊源、价值指向和现实基础,即发端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传承于中国教育始终秉持的人民立场,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归宿,立足于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实践延续和创新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办教育优良品质的坚守和创新运用;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向标;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理论回应。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理论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3)02-0114-08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1这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深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精髓要义及其生成和发展逻辑,弄清楚该观点“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从理论溯源、历史沿革、价值指向、现实需要四个维度透析该理论生成和提出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目标归旨。一、理论维度: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孕育成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实践延续和创新传承。(一)秉承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人民立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历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196马克思的群众史观,科学地回答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秉持人民立场探寻全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道路,他们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无产阶级的收稿日期:2022-08-10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 2020 年德育研究会课题研究成果(DY202008)。作者简介:冉津宇(1996),男,重庆酉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何东(1994),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114百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教育中,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将彻底消灭教育的阶级性,确立起教育的人民性立场,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主题。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或两者的分离和对立,而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两者协调发展,即“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434。但是,由于旧式分工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使人的发展表现为片面性和畸形性。马克思认为,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是消灭这种片面性,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557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全面的教育,所谓全面的教育,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马克思指出:“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5218毛泽东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668由此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容,而且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将二者的结合既看作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又看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方针中关于人的培养目标的提法经历了“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今天的“德智体美劳”这一演变过程。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指出: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从“三育”到“五育”的转变,体现了党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更高追求。将“劳育”明确纳入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中,是对马克思提出的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人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理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人民立场。立场决定方向、决定出发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人民立场,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干人民所盼,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7189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观和人民立场凝练地表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务实的实干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新时代教育的人民性和人民情怀,回答了我国教育事业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和贯彻落实,又是新时代党在教育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民立场的理论创造和时代表达。(二)坚持经济基础决定教育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社会的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具有阶级性。他们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849这段经典论述还阐明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性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决定着资产阶级的教育是把绝大多数人训练成机器在资本驱使下,人民是生产的工具,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资本主义社会开展115冉津宇,何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四重维度“全民教育”是以为资产阶级谋利益为目的,极具虚伪性和阶级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教育不再是奴役和教化人民的工具,将彻底摆脱阶级性和虚伪性,回归人民,作为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教育的人民性。国家性质、经济关系以及社会形态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一是教育的内容不同。“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851,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在文化上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教育内容,生成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二是受教育的主体不同。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性质、人民群众的地位决定了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人人都享有教育机会。三是教育的目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完全把教育当作剥削和奴役人民的工具,他们发展教育就是为了教化人民,维护阶级统治和为统治阶级谋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寻求人解放途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教育任务是“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9106二、历史维度:与党的历史教育观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目标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虽然成型于新时代,但其思想本身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教育发展史,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办教育根本准则的遵循和创新诠释,与党的历史教育观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目标一致。(一)坚持为工农民众办教育坚持教育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我党教育观鲜明的理论特质。俄国十月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国内开启了为工农办教育的先河。从中共一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为工农办教育的理念展开,围绕这一办学理念提出了创办“劳工补习学校”以“唤醒劳工觉悟”;不论男子和女子“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等教育策略。1013最终凝练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11083,高瞻远瞩地确立了教育的人民性,以及中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工农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以及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和理想信念,在工农民众中积极开设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夜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女子大学”,开展群众性的识字运动等教育活动,这是对坚持为工农办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和具体落实。在中国教育的探索萌芽期,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贯彻落实的教学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关于人民受教育权和普及教育的基本观点,深刻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办教育的宗旨。(二)坚持办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人民群众,普及教育;必须116百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为人民服务,保障全民受教育的权利。据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教育为工农大众开门”的教育方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强调:“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215-16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以确立,开启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出于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毛泽东明确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226综上,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虽经历了曲折,但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的生成和贯彻落实,在全国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三)教育要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心全意发展生产力是这一时期重要课题。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和国家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体现了浓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邓小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作出的。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强烈反对“先发展经济,再发展教育”的观点,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4120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许,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呼吁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党和国家强调促进教育发展,提升办学质量。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4275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党和国家在 1986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观既是回应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立足于人民立场,为人民办教育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四)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