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校社协同共育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578808

大小:985.39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家校社 协同 共育下 青少年心理 健康 教育 研究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传授心理知识、体验心理过程与训练心理行为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应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建心理教育体系,为青少年创建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培养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一、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不适应、矛盾、冲突和障碍,可能会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有六大类。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第一,自我认知问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常常出现各种矛盾以及与现实的错位。当这些矛盾和错位难以消解时,就出现了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过度敏感、低自尊、过分自尊等。这些问题可能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时缺乏勇气和自信心,影响其积极性和表现,导致学生容易被他人影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自我意识的确立和个性的发展。第二,学业压力问题。青少年往往背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在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下,青少年常常体验到干扰了正常生活的压力和焦虑。他们可能会感到过度紧张、害怕失败,出现厌学、学习疲劳、考试焦虑、记忆和认知混乱、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甚至演变为逃学、旷课、休学,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第三,情绪管理问题。青少年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缺乏理性表达等行为特征。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焦虑感、挫折感和逆反心理,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质量。第四,意志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缺乏自律性和责任感,普遍出现了行为失衡的情况,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意志力不足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意志异常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意志缺乏、意志薄弱、意志矛盾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做事容易拖延、逃避和缺乏自控力等问题。第五,人际关系问题。社交恐惧、孤独、羞怯、嫉妒、猜疑等是青少年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学生难以适应社交环境,缺乏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在人际关系中遭受欺凌、排斥,成为引发其他心理问题甚至社会问题的导火索。收稿日期:2023-5-12作者简介:周燕玉,女,湖北嘉鱼人,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吴紫琪,女,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覃楚贵,男,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田肯,男,研究方向为初中数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周燕玉1吴紫琪2覃楚贵3田肯4(1.嘉鱼县南嘉中学,湖北 嘉鱼 437200;2.湖北省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3、4.赤壁市实验中学,湖北 赤壁 437300)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文章分析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家校社协同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策略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052(2023)13-0072-037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第六,性别意识问题。青少年性别意识的表现通常包括对异性的吸引、渴求和好奇,以及对于异性幻想和梦境等。当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意识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和适当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厌恶、烦躁、恐惧、内心不安和自责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原因纷繁复杂,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身意识淡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缺乏自我认知,对自我评价往往依靠于他人;并容易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如:适应能力差、做事冲动等。二是家庭期待强化。家长们往往把青少年的期望放得太高,期待孩子做“人尖子”,只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测试成绩正常波动也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给孩子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忽略了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紧张及焦虑状态的危害。三是学校教育弱化。许多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弱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室的重要性被忽视,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心理困惑。四是社会风气败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负面的社会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某些不良的风气让他们陷入混乱的境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影响,甚至转化到错误的方向。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当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医学化倾向。部分学校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他们把它当作一种医学上的指导,但这种做法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第二,学科化倾向。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过度突出概念、理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则是以勾勾画画、死记硬背为主。第三,片面化倾向。教学过多关注心理测试和量表,并以测试分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提高。第四,德育化倾向。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培养之间的界限尚未明确,存在着许多模糊性。认为开展德育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学习。第五,经验化倾向。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滥用个人经验来取代科学方法,导致伪科学的泛滥。根据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不仅会阻碍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还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优化各自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力,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抓共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即“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教育策略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搭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教育框架学校在“家校社协同共育”心理教育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重点突出三个方面。1.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一是改善教育设施。组建心理咨询服务专家团队,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面向师生开展咨询服务和心理疏导。二是创新教学课程。学校建立“三全育人”理念,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宣传栏、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戏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心理水平。三是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日常沟通途径,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等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2.健全家校合作机制。一是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让家长及时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落实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制度,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二是共享信息机制。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现“一生一档一策”,并建立家长与学校信息共享机制。3.加强校社协同联动。一方面,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如:建立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科技馆)校合作基地等。另一方面,主动同社会有关单位联系沟通。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如开展研学、志愿服务等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邀请行业优秀代表、道德楷模等定期走进校园,提升社校合作实效。(二)引入家庭教育重要资源,强化“家校社协同共育”教育效果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家校社协同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家长在学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要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7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2023年 7月第 13期(总第 811期)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化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一方面,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为子女准备一个专属地带,并坚持“不轻易干扰”原则,为亲子相处创造充分放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运用正确的调节方式。家长为孩子做出正确示范,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2.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主动参与家长委员会有关工作,配合学校依法依规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孩子尝试开展一些自我管理实践活动,如劳动管理、金钱管理、情绪管理等,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清醒的认知,掌控并化解焦虑情绪,同时能让家长和老师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3.家社教育共融。一方面,父母合理引导他们去认识世界,获得成就感,找到价值。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增强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讨论社会新闻、时事热点等,通过家长引导,形成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家长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子女年龄情况,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子女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活动,比如让他们去做兼职、卖菜、打工、做志愿者等,在这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善意,也可能有挫败感,提前感受社会,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三)挖掘社会教育独特功能,拓展“家校社协同共育”教育范围社会教育是一种以社会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政府、共同团体或私人组织,来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1.发挥社会教育独特功能。社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还可以拓展教育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一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政策上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用的文件和政策,组织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编写规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制定专业的课程标准。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营造科学教育理念。在社会层面,普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科学教育理念。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消除“不上名校就要坠入社会底层”的恐慌,改变消极、内卷的社会心态。2.社会教育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一是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婚姻登记机构、收养登记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各类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积极作用。二是协调社会与青少年的关系。邀请心理专家参与家长课堂、社区培训,让孩子接受全面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三是提供免费心理服务。挖掘社会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方面,针对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应开设社区论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展示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如心理义诊、心理健康讲座、科普沙龙、团体辅导等,为青少年答疑解惑。3.社会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发挥社会统筹的功能,大力协助学校教育。一方面,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国家公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另一方面,共建心理教育平台。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合作,建立点对点的教育平台,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四、结语综上所述,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合作机制,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动,优化青少年生活和发展环境,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轻松地度过心理敏感期,从而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准,实现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高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研究 D.中国医科大学,2021.2 柳小红.“三位一体”模式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J.新课程导学,2022,05(中):32-34.3 马文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