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十年
国内
新唐风
建筑
研究
述评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5-0037-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3.5.0110引言“新唐风”一词是1992年吴良镛院士为张锦秋先生 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 一书作序时所提出。西安地区“新唐风”建筑创作早在1978年建造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时就已正式开启,随后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1,因此有必要对近四十年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包括“新唐风”建筑在内的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和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参考。1研究成果检索与梳理利用中国知网,对近四十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与“新唐风”建筑相关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搜集和整理。截止2020年12月,共检索出学术论文83篇。由图1可知,1980-1994 年均发文量为 1 篇,2001-2015年呈逐步上升趋势,2014年发文量最高,共9篇,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2020年仅1篇。图1“新唐风”建筑研究成果年度发表趋势图学界对“新唐风”建筑创作及相关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研究方向多元、研究成果在具体方向分布失衡等突出特点。结合文献,将“新唐风”建筑研究成果大致分为六个方向,具体见表1。2研究内容和基本视角2.1 建筑创作中的“和谐理念”研究“和谐理念”是“新唐风”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石。结合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等“新唐风”建筑创造,张锦秋2-3阐述了“和谐建筑”理念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现实指导意义。针对早期“新唐风”建筑创作都位于历史保护地段的实践,张锦秋先生又进一步特别提出“在历史保护地段内的建筑创作设计应作为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应该与整个环境和谐共生。”由此开始,与“和谐建筑”创作理念相关的研究日趋增多。其中王盼4从张锦秋先生的建筑作品及创作手法入手,探讨了“和谐建筑”理念的时代价值及对“新唐风”建筑风格的影响。王雅迪5从选址背景、空间布局、建筑元素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和谐建筑”创作理念及传承创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张锦秋等6更进一步提出追求传统建筑“和谐理念”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传统造型规律与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设计思想。2.2 建筑创作方法研究对“新唐风”建筑创作方法的探讨,张锦秋先生具有开创之功。结合“新唐风”建筑创作和设计实践,她相继在 建筑学报 古建园林技术 等学术刊物发表了系列论文予以解读和说明。为学界更深入地总结和提炼“新唐风”建筑创作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于杨7从建筑的功能、结构、形制、材料和色彩等入手对特定历史环境保护地段的建筑进行评述,归纳和整理了“新唐风”建筑创作的具体手法。曾湉8结合“新唐风”建筑作品,重点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地段中传承创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创作方法,即传统建筑符号的拼贴、变异和抽象。此外,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 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9-10丛书以及 建筑院士访谈录张锦秋11等著作也对“新唐风”建筑创作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解读。2.3 建筑风格演变及地域性发展研究岳红记等12梳理了不同背景下“新唐风”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新唐风”建筑发展的核心。王军等13从城市环境的生态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技术、材料和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所体现的现代建筑思想和城市文化内涵。常春东14通过“新近四十年国内“新唐风”建筑研究述评郭思雨,韦宝畏(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摘要:“新唐风”建筑是西安地域现代建筑创作历程中不可忽视的建筑和文化现象。文章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新唐风”建筑创作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梳理,发现其存在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研究方法手段比较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从学科、方法、认知和发展四个层面就推进“新唐风”建筑研究进一步发展提出具体设想,以期为西安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新唐风”;建筑创作;张锦秋;现代地域建筑;述评作者简介:郭思雨(1995-),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就读于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专业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建筑创作中的“和谐理念”建筑创作方法建筑风格演变及地域性发展建筑综合评价园林景观设计其它发文量822149159所占百分比10.3928.5718.1811.6919.4811.69表1代表性成果的领域划分及分布统计表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37安徽建筑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比较,挖掘其现代性特征。刘颖15通过对“新唐风”建筑现象学中符号性与象征性内涵意义与文化意识的分析,指出建筑的功能作用不仅是满足相应建筑类型在功能空间上的需求,也是建筑符号与人的互动关系的体现。2.4 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张国昕16在分析大唐芙蓉园大气、壮丽、质朴、赋文特征的基础上,从坚持“四大理念”,协调“九大关系”,整合“四条途径”阐述了对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的启示。杨晓利17从地域性角度出发,探索了有西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韩璐18以大唐芙蓉园为对象,总结提出应融合不同风格元素,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再进行学习和借鉴、设计和创作。金晓敏19以唐文化展示为视角,系统总结了西安唐风园林对唐文化传承保护和展示的有效方法。注重古为今用,用现代技术为唐代文化服务。2.5 建筑综合评价研究许洁20从不同人群使用视角出发对“新唐风”建筑进行评价,从为城市形象添彩,保护了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品位等方面发掘其对城市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王晓博21在分析西安当代建筑创作中运用大屋顶形式的建筑的基础上,总结其创作手法、特征和产生原因。同时从建筑史观、建构逻辑和遗产保护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现代意义。王培杰22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方案、初建成时的初始状态、使用过程中的扩建、当前状态以及日后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评价。这些成果都对“新唐风”建筑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3现状评述与展望近四十年“新唐风”建筑创作及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战略的不断推进,开展“新唐风”建筑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但就目前“新唐风”建筑研究的现状而言,虽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诸如研究视野相对狭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建筑学科层面,在前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进行“新唐风”建筑使用后评价和建筑空间氛围营造,尤其是对外空间环境营造的研究。对“新唐风”建筑进行系统地使用后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唐风”建筑设计理论体系,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行为需求和心理感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层面,目前学界对“新唐风”建筑的研究基本局限于广义建筑学的范畴,很少有其他学科的深度介入,导致研究视角始终比较单一。因此后续对“新唐风”建筑的研究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厘清地域历史和建筑文化渊源,进一步推动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创新,使“新唐风”建筑的创作和设计实践能更好地承载地域历史文化信息,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建筑“形”与“质”的高度统一,促使其真正实现“从传统走向未来”的目标,推动地域现代建筑创作不断向前发展。认识层面,学界对“新唐风”建筑存在认知误区,即将“新唐风”建筑等同于张锦秋先生创作设计的建筑。因此,从“新唐风”建筑传承和发展的现实考虑,需要将“新唐风”建筑纳入西安地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和研究实践共同的目标追求范畴,推动西安地区的建筑创作不断发展,更好地传承悠久厚重的汉唐文化。发展层面,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趋势的加强,在建筑创作中,需进一步挖掘“唐风”特色与内涵,促使其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共筑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与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在今后西安地区现代建筑创作中应遵循“和而不同”“唱和相应”的建筑创作理念,“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注重建筑的基本功能、形势特点(自然属性)、社会的时代性、经济、文化等多元信息(社会属性),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更好地应对环境、气候和能源问题,很好地满足“双碳”目标对建筑设计的新要求。参考文献1别雨璇,陈欣仪.传统的未来:中国当代地域性建筑案例思考J.城市建筑,2016(21):2.2郑昕昱.西安博物馆建筑空间原型与设计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3魏嘉.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张锦秋大师访谈录J.建筑创作,2001(03):44-46.4王盼.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理论与作品之解读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5王雅迪.论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以张锦秋作品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9.6张锦秋,高朝君.西安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7(09):28-33.7于杨.张锦秋“新唐风”建筑作品创作方法研究:基于古都西安特定历史地段保护和特定文化要求的建筑创作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8曾湉.西安“新唐风”建筑创作评析:基于历史地段文化要求的创作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9张锦秋.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0张锦秋.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本社编.建筑院士访谈录:张锦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岳红记,王子豪.“新唐风”建筑的现状特征和传承发展J.城市建筑,2019年(33):89-90.13王军,常春东.“成于中者形于外”:解读陕西历史博物馆现代性的四个范畴J.建筑与文化,2015(10):56-61.14常春东.西安“新唐风”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时代特征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15刘颖.西安“新唐风”建筑的符号性与象征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16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及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理念研究:以大唐芙蓉园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7杨晓利.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18韩璐.观大唐芙蓉园浅谈中日园林文化J.山西建筑,2010(24):359-360+372.19金晓敏.西安唐风园林设计手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20许洁.西安“新唐风”建筑评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21王晓博.西安当代建筑创作中大屋顶形式的表达与评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22王培杰.陕西历史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使用与演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