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山水画“破墨法”探析_杨舒雅.pdf
下载文档

ID:2578353

大小:1.7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宾虹 山水画 破墨法 探析 杨舒雅
一、黄宾虹师法古人山水相关概述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安徽歙县人。据资料记载,黄宾虹少年时期在绘画方面就显露出极强的天赋,他所临摹的古代山水画经常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他临摹的作品大多与原画是不相似的,他并不追求具有复制性的临摹。黄宾虹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学识,拜西溪汪宗沂为师后,在其影响下,弹琴、舞剑对黄宾虹来说样样精通。黄宾虹对于学画似乎有着无限的精力与兴趣,经常画到废寝忘食。黄宾虹在中年时期也离不开绘画,同时对画论还有所涉及,在当时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宾虹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并不仅仅是出于其天赋,更多的还是他的悟性与努力,他到晚年还坚持作画,92 岁高龄还能用手指画画,这一切充分体现出黄宾虹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坚持。也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其山水画创作达到高峰。黄宾虹将传统、自然、画理、笔墨、古人、自我都化在了自己熬熟的这锅粥内,香甜怡口,令人回味余甘。二、对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法的具体研究黄宾虹一生中在艺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其山水画风格在不同时期也在不断地进行突破。用“浑厚华滋”来形容黄宾虹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指的是其山水画在笔墨之间透露着郁勃苍茫、大气、浑然的风格。黄宾虹不仅在绘画上是一座里程碑,在理论研究上更是有很高的艺黄宾虹山水画“破墨法”探析文/杨舒雅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摘要:世人都说,黄宾虹的水墨画在时间和空间掌握的分寸上发挥到了极致。时间和空间的发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破墨法”,这一个“破”字,不仅仅代表着简单的字面意思,且意味深长、意境深远,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是变化丰富的。如今“破墨法”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那么,黄宾虹对于“破墨法”的掌控与理解又有着怎样的深度呢?文章针对黄宾虹山水画中对于“破墨法”的运用与理解进行简单探析,主要从黄宾虹一生所留下的山水画作品中探索其“五笔七墨”中的“破墨法”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其对于“破墨法”的使用,以及研究黄宾虹给后世学者带来的巨大影响。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破墨法术价值,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黄宾虹通过师古人、师造化以及对古典史论的研究,在中期提出“以书入画”,总结出绘画的“五笔七墨”法。黄宾虹深厚扎实的绘画根基,让他对金石学和书法的研究有着深刻的体会。(一)山水画中“五笔法”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笔法之要,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其一“平”,指用笔之平,首先便是执笔的平,要求悬腕,指与腕相平,腕与肘相平,肘与肩平齐,运用臂发力到指,运笔过程中气息保持均匀,运力均匀使指受力均匀,让线条力度保持均匀、平稳。但这里所说的“平”并不是呆板、生硬,而是宛如行云流水一般,有波又有折、变化多端。其二“圆”,更加体现“以书入画”,起笔用锋,收笔回转,达到圆劲的状态,黄宾虹用书法中的“折钗股”来形容“圆”。其三“留”,黄宾虹比喻作画过程中的用笔,就像破屋壁之间雨水的漏痕一样,他还主张要善于运用颤笔。其四“重”,代表一种力量感、一种气息,是金石笔法的一大特性。其在于画出的线条要能举重若轻,婀娜中方显刚劲、轻巧、灵动。最后一个笔法“变”,笔法之间都可以相互变通、相互运用,但最终都要回到“变”中来,若缺少它,就会使画面显得呆板、呆滞,甚至没有灵气。黄宾虹强调要在古法的基础上追求变化,不能局限于古法之中,但又能超出古法的高度、法度,此乃为“变”。而黄宾虹的画作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品书读画Oriental Collection2023 年 5 月 总第 164 期45也与其当时的心境、感受有关,并不能以他提出的这五种笔法局限性地进行评述。(二)山水画中“七墨法”“七墨”是指黄宾虹在用墨技法上的观点,包括“泼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当然还有“浓墨法”。有人认为“渍墨法”和“积墨法”称呼虽不同,但技法其实是相同的,但也有人认为完全不同。当然,黄宾虹在创作中,不仅仅只用其中一种墨法,每一种墨法都是相互贯通、相互交融的。对于不同的画面,想要达到的效果不同,采用的技法也不同。都说黄宾虹的画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韵相通。一幅画之所以会被认为具有灵活生动的境界,最终还是我们所说的墨法在起作用。其一,“泼墨法”。第一种是将墨直接泼洒到纸上,随后立即用笔在渗晕的过程中做出调整;另一种是直接用笔泼墨,这样有助于很好地进行把控。泼墨的技法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其二,“淡墨法”。在水和墨的比例中,“淡墨法”的墨的比例相对于水的比例较小,与浓墨形成对比。先在笔上蘸水之后再蘸少量墨,快速地在纸上运笔,这种图 1 黄宾虹溪桥烟霭图图 2 黄宾虹溪桥烟霭图局部 图 3 黄宾虹溪山亭子为湿淡;先蘸墨后蘸水的画法,一层一层叠加称为干淡。其三,“破墨法”。破掉原有的轮廓,把原本平面化的画破成有层次的画,有浓破淡和相反的淡破浓、水破墨和相反的墨破水、枯破润和相反的润破枯、墨破色和相反的色破墨。破法一般都在墨色未干时进行,这样才能衔接自然,并且留下笔痕,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痕迹。当底层为横笔时,则用直笔来破;相反,当底层为直笔时,则用横笔来破,或侧位破。具体来讲,浓淡互破是指在淡墨上破原有的浓墨、在浓墨上破原有的淡墨;水墨互破是指先画水,用墨来破水,先画墨在未干时再用水来破墨;枯润互破指在画干枯的地方施以润墨来破,在湿润将干的时侯用枯笔来破墨;墨破色是指在先画好的颜色上,用墨来破色,墨与色融合并渗晕。当然,墨的质量不同也会导致效果不同,具体还得根据需要来表现。其四,“积墨法”。同“破墨法”不同的是,“积墨法”需要待上一遍的墨色完全干透后再重复一层一层地积墨。黄宾虹的画并不是完全死板的积墨,每一次上墨、上色之前,都不能完全地把前一次的墨色盖住,而是运笔巧妙,做到有层次感和参差感。一般情况下,黄宾虹会采用宿墨、焦墨或浓墨进行层层叠加,普遍用于最后对画面进行调整时,能够使整幅画面看起来有神韵。其五,“渍墨法”。在画面之中点上一些带有一定厚度的宿墨渣滓,要注意不能把墨渣弄污,这样会使墨色显得更加清澈明亮。而这种特制的宿墨如果直接点在画上,由于松烟带水,宿墨会沉留在纸面上,水分越过宿墨渗出一圈,纸上便会出现“渍”的效果。其六,“焦墨法”。焦墨无外乎是指还没有完全干枯但保持浓稠状态的墨,分浓焦墨与淡焦墨,用笔时笔尖需保留极少水分,以达到一种焦墨中透润的效果。其七,“宿墨法”。指隔夜的墨,隔的时间越长,墨色越黑越亮。黄宾虹一般会用上好的墨来制作宿墨,“宿墨法”是他晚年时期最擅长使用的技法,一般在最后阶段用来画龙点睛,用含水量极少的笔蘸取上等宿墨,要求有扎实的水墨功底,才可以让宿墨黑中透亮,使整幅画作吸人眼球。三、对黄宾虹山水画中“破墨法”的研究黄宾虹的艺术成就是经过其一生的追寻和探索的,在笔者看来,他的作品可以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是黄宾虹的学习和临摹阶段,其绘画风格在我们看来具有一种清新俊朗之感,他在这一时期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中期阶段,大量写生,看尽祖国的大好河山,将大自然的千沟万壑与自己的内在融合进作品里,逐步走向晚期浑厚华滋的风格。但黄宾虹对于“破墨法”的使用,则在其晚期作品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溪桥烟霭图(图 1)是黄宾虹晚年画作中给人品书读画Oriental Collection46 3 黄宾虹.黄宾虹自述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6:0 4 9.4 冉隆福.试析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思想 J .美术教育研究,2 0 1 9(2 2):2 3-2 5.5 汤静.水墨氤氲黄宾虹创作中水和墨的运用对我创作之影响 D .南京艺术学院,2 0 1 9.6 白瑞慧.黄宾虹山水画笔墨“内美”探微 J .艺海,2 0 1 9(0 7):7 5-7 6.7 李明.“道咸画学中兴”说之“笔墨”原意考 J .美术研究,2 0 1 2(0 3):2 2-2 9.8 张坚.“黄宾虹研究专栏”按语 J .新美术,2 0 1 9,4 0(0 5):5.作者简介:杨舒雅(1 9 9 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国画)。图 4 黄宾虹宋风山水印象较深的作品,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其局部图(图 2)可以看到,黄宾虹是以“破墨法”为主来表现效果的,明显运用了色与墨互破、浓墨与淡墨互破、水墨互破这三种技法。黄宾虹在浓墨的基础上,用淡墨来破原有的浓墨,掌控得恰到好处,浓墨与淡墨很自然地融合渗透在一起。作品的中间部分以墨为底,用淡赭石色来破墨,色和墨没有明显界限;水与墨互破,使整幅画面呈现出烟雾缭绕的湿润美感,很难看出到底是水破墨还是墨破水,所以在创作之中还需要根据想要达成的效果来进行判断,以实现适当的效果。溪山亭子(图 3)也运用了“破墨法”,枯润互破尤为明显,可以看出黄宾虹以润为底,在底层润墨将干未干的时候用渴笔来破墨,也就是水分较少的笔来突出山石。渴笔一般不好把控,需要很强的笔墨功底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用渴笔来泼墨也最能体现黄宾虹对笔墨驾驭的极强能力。黄宾虹在溪山亭子中,枯笔很好地与底层墨融合在一起,并没有打破远处朦胧的效果。黄宾虹在作品中枯润互破的同时也结合了墨与色互破,使画面不失一种野逸清净之趣。古木山林沉浸在烟雾缭绕的山谷之中,宋风山水(图 4)在技法上采用了以“破墨法”兼点带染,色墨互破给整幅画增添新的生机。远处山石看似乱实则不乱,用笔墨横竖互破,给人以墨色层次丰厚的印象,线条也表现得遒劲有力。此作在章法上也恰当地体现出了虚实、疏密与繁简的统一关系。四、黄宾虹运用“破墨法”的内美与外美在笔者看来,黄宾虹看重的是美术作品的美,其分为内美和外美,要求达到外美包含着内美的关系,而外美还应该服从内美中的一些表现。他所说的内美指的是作品所要给观众表达的内在的精神,称为虚处的美;外美则是代表笔、墨加之构图之中所展现出来很具体的形式美。在他看来,精神上的表现更难。但在黄宾虹的一些语录中,笔者发现其内美和外美还有多层意思。五、研究黄宾虹山水画中“破墨法”对后世的影响都说“墨因破而生韵”,其原因主要是强调笔墨由于破墨生出气韵之感。黄宾虹对于破墨这一笔法非常重视,因此他把“破墨法”加入到“七法”之中。潘天寿强调,在画面完全干之后再重复用墨来覆盖部分区域,称为积;在画面还湿润的时候反复用墨来画,称为破。近代以来,“破墨法”已被画者普遍运用。林散之晚年因为草书被人们所熟知,被称为“当代草圣”,但其山水画师从黄宾虹。其青年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树石功夫,也采集了前人一些关于山水画的论述,编撰山水类编,对于山水画他有着极大的兴趣。师从黄宾虹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无论是黄宾虹本人还是他的画作,对林散之影响都是极大的,特别是在笔墨的高度上影响最深,在其山水画中深深地留下了黄宾虹的印记,也有着屋漏痕式的金石影响。当然,林散之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师者,更多继承了黄宾虹的笔墨精神。他的一些作品中对“破墨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虽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实不在其草书之下。师从黄宾虹的画家还有李可染、邵洛羊、黄达聪等。参考文献:1 梅墨生.大家不世出:黄宾虹论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 0 1 2:0 0 4.2 梅墨生.大家不世出:黄宾虹论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 0 1 2:0 0 5.品书读画Oriental Collection2023 年 5 月 总第 164 期4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