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微思政
建设
问题
及其
优化
路径
探讨
高校“微思政”建设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探讨金晶(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教育主体地位平等、教育内容精炼、教育形式多样、话语体系丰富等特点。高校的“微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微思政”教育理念、加强“微思政”平台建设、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健全有关管理机制。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微思政”;教育内容;管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3)03-0094-06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其中也包括出现了“微思政”这种教育模式。“微思政”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占比,强化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引导力。通过开展“微思政”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得到了一定提升。进一步强化“微思政”教育理念、优化“微思政”教育模式、健全“微思政”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微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微思政”的“微”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微信、微博”,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或载体;二是指“微细、微小”,这是“微思政”与课堂思政在内容与规模上的区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思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适应微时代发展要求,基于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载体,以生活化的话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人生态度、道德品行、情感心理等进行影响的思政教育模式1。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微思政”有以下特点。第一,双向平等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总是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内容也比较广泛,而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 2023收稿日期:2023-02-22基金项目:2022年度扬州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网信专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 微思政 教育研究”(扬社联 2023 2号)。作者简介:金晶(198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94教育工作者却不一定了解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受这种信息差的影响,教育主客体地位趋于平等。大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实时分享学习内容和观点,其学习主体性日益凸显。第二,微言大义的教育内容。“微思政”是基于新形势下教育模式的适应性转变,其短小精悍的内容是对宏大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一种“微”呈现2。“微思政”多于“微”处着手,对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分解细化,形成若干篇幅短小、主题鲜明、表达精炼的“微思政”内容,且常常联系实际生活来阐述深刻道理,往往都是微言大义。第三,多样具象的教育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谈心谈话、专题讲座、读书沙龙等形式进行。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的出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微思政”的教育形式既有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又有数字化表达的生动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微思政”形式也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更为具象。第四,丰富生动的话语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话语的生成、传播日趋大众化,话语体系更为丰富。在“微思政”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主题的点赞、评论、转发或者私信方式主动展开学习交流,师生进行交流的场域不再受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话语传播者,也会因此影响和教育其他人。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注入更多新的元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阐发也会更为深刻。二、高校“微思政”现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 2022年 8月 31日发布的 第 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2029岁、3039岁、40 49 岁网民占比分别为 17.2%、20.3%和 19.1%,高于其他年龄群体。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愈加丰富。截至 2022年 6月,全国在线教育用户已增长至 3.7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 9.95 亿,占网民整体的 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9.62 亿,占网民整体的 9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处于占比高位群体,是在线教育用户的主体力量。短视频是“微思政”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正逐步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一)高校“微思政”建设成效1.“微思政”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微思政”在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应对网络舆情、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微思政”教育理念正逐步形成并受到重视。根据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90%以上的人愿意抽时间主动学习网络教育技术或接受相关培训;82%以上的思政课教师愿意依托网络平台或媒介开展线上教学,75%以上的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编写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教学课件;70%以上的辅导员愿意接受学生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媒体的邀请,与之交流互动,并在课余时间回复学生留言,为他们释疑解惑。我们对大学生群体的“微思政”参与度也进行了调查。在新冠疫情影响的最近三年中,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学的适应度已大大提高。在 1 221名调查对象中,有 78%的学生表示,学校通过各类“微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愿意接受思政课老师个人社交媒体的邀请并与其交流互动的学生占72%,愿意让思政课老师关注自己微博、微信动态的学生占 60%。愿意接受辅导员个人社交媒体的邀请并与其交流互动的学生占 69%,愿意让辅导员关注自己微博、微信动态的学生占 61%,愿意在线上与辅导员交流的学生占 68%。已经关注本校官微或公众号的学生占 88%,表示认可学校官微或公 95众号发送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的学生占 9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现在“微思政”还没有在学校进行全方位推进,但教育人员和学生对此都已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认可度。2.“微思政”效果逐步显现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接受度较高,他们在中学时代就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各种学习 App 进行学习。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互联网是当今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据调查,高校“微思政”内容包含党政信息、时政热点、人文历史、人生哲理等,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一些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 App、爱课程、中国大学网络慕课、学习强国和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能够接受并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其中,对学校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思政教育内容表示认可的学生占 80%(其中表示非常认可的占44%),认为这类思政平台推送的信息会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学生占71%。3.“微思政”网络话语权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互联网时代,网络话语多元,舆论观点多样,对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高校“微思政”教育工作的逐步展开,教育工作者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逐渐将各种新媒介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其网络话语权也在随之提升。据调查,有超过 60%的大学生除了在学习软件和平台上与老师交流过,还有通过个人社交媒体与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进行互动交流的经历,并且愿意向老师开放自己的朋友圈和个人动态。(二)高校“微思政”面临的问题1.平台支撑的问题在“微思政”推进过程中平台建设是重点。目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慕课、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部分高校建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思政课慕课学习平台等。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微思政”教育平台的整体效果还不够明显。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内部的分工是明确的,主要为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两部分。而“微思政”不仅涉及教学和学生管理,还涉及党建、团建以及网络技术支持等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因此工作难度更大。加之“微思政”平台建设目前尚未形成相应标准,大部分高校在推进“微思政”平台建设工作时缺乏经验,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这也是导致“微思政”平台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从平台内容来看,高校“微思政”平台的内容多为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通知信息的转发、校园动态新闻、时事资讯等,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关联,但“微思政”教育的功能并未能够完全发挥。部分高校的“微思政”平台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微视频,但内容上难以做到结合本校或学生实际,原创性和教育深度不够。如笔者所在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2022 年 4 月至 9 月期间有 115 条推文,内容涉及疫情防控、校园动态公告、招生就业、校园安全、创文明城、省运会志愿服务等。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只有 20条,包括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抗疫思政、党史思政 3个部分。从推文量上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占比不高。从推送内容的来源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创性较低,80%以上是转载自其他媒体或公众号。从平台载体来看,“微思政”主要是依托现有的各类网络平台或媒介,高校尚未将教学、科研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App、微信、微博等手段相互贯通,形成体系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微思政”平台。从目前各类平台或媒介的使用情况来看,学校的官微、官博等“微思政”重要平台,学生关注人数的比例并不高。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部分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带来了便利,但这些平台还存在一定技术 96漏洞,难以防止学生在网课平台刷课、线上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保障机制的问题要让“微思政”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部门众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4。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各做各的平台,各管各的队伍,这就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也不能形成合力、将“微思政”工作落实落细。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在推进“微思政”工作中,缺乏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因此,“微思政”教育呈现出来的效果,要么是技术跟不上,要么是内容缺乏吸引力。3.教育主体的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拥有理论知识和实践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工作的底气足、信心强、积极性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工作的进一步融合,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可能落后于教育对象,这与传统思政工作的格局就大为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开展“微思政”活动的信心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他们习惯或倾向于选择沿用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三、高校“微思政”模式优化路径(一)强化“微思政”教育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并重视“微思政”的教育功能。“微思政”与课堂思政的使命相同,都是要正向影响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微思政”不能取代课堂思政、校园思政,它是对课堂思政、校园思政的有益补充,它们在呈现方式、传播媒介和运行平台上有所不同,而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可以彼此融合,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微思政”因其特殊的运用环境而承担着部分引导公共舆论走向的责任。从目前的情况看,“微思政”运用的平台与媒介并不限于学习场景,而是已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平台、媒介本身的受众范围宽、传播速度快,更需要“微思政”抢占教育阵地,从而强化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强化“微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微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微思政”理念和素养的教育者队伍。学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微思政”观念和技能培训,使教育工作者掌握“微思政”方法,把握“微思政”规律,提高组织和实施“微思政”活动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优化“微思政”教育队伍结构。在开展“微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