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美育书简
理论
回响
价值
启示
席勒
美育
书简
大众
推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回望 18 世纪美学、美育思想发展史,有一位德国思想家、美学家兼诗人、剧作家席勒,让后人永远铭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美育书简,是席勒美育思想的代表之作,内容为他在 17931794 年写作的 27 封书信。在 美育书简 中,他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首次提出了“美育”概念,并对美育特性、社会功用等做了系统阐述。美育书简 启人之思,被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其在 20 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影响了王国维、蔡元培、丰子恺等一代代“美育人”,推动了我国美学理论研究和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人们通过自身对美的认知与践行,使审美成为每位民众的习惯与品格,从而实现美育的大众化。一、大众文化的美育问题与求解之思审美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相对于以政策发力、制度规范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效的学校美育,大众美育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以美立人、以美塑心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在“泛审美”的时代趋势下,生命个体都希望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消费社会极速增长的物质欲望又极易造成追求的功利性和庸俗化,导致人性的分裂与失衡。如果说传统的大众美育是关联美感的教育,使芸芸众生初步具备发现美、感悟美、认知美等能力,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艺术不再仅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从某种意义来说,更是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庇护所。作为由大多数民众自愿参与的大众美育,应更注重对人的审美品格的塑造,从而使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谐。与消费社会同生共长的大众文化,借助大众传播,正在通过文化商品的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促使审美活动向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渗透。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对丰富大众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情感焦虑等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这与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目标产生错位,因而有学者称其为大众文化的“反美育倾向”。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与商品的双重属性。商品属性下的大众文化更倾向于追逐简单的快感。模式化生产出的文化样态被称为“文化快餐”,以消费为目的的浅层娱乐导致审美趣味随之衰退,美感和富有深度的人文思考也在慢慢缺失。“由于必须讨好,也即必须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媚俗美学。”1学者陈奇佳曾谈及,郭敬明现象就收稿日期:2022-05-0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背景下教育改革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DB151)作者简介:王楠(1984),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大众文化与美育、艺术管理研究。理论回响及价值启示席勒 美育书简 与大众美育的推进王楠张志宇(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摘要:当下,文化消费已成为大众接受审美教育的寻常路径,作为大众美育供给方的文化市场需发挥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美育功能。相对于以政策发力、制度规范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效的学校美育,大众美育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以美立人、以美塑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加强大众美育理论研究十分必要。席勒的美育书简 给我们以启示,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美育概念、特性、社会功用等内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关键词:美育书简;大众美育;审美文化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2-0118-03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118118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是大众文化产业的代表案例。郭敬明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原创性,但郭敬明却能十分敏锐地捕捉到大众的喜好,将其作品包装成精品进行销售,从而产生良好的商业效果。郭敬明的作品虽然被许多人消费,却无力持续引领大众文化。文化传播失衡对本土大众审美观、审美取向也会产生影响。伴随经济发展,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外各种形态的大众文化也蜂拥进入国门,文化模式呈现多重化与模糊化的特点。由于商业运作、消费刺激、时尚流行等原因,国外一些大众文化受到热捧,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这就造成了大众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失衡的背后关涉着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长此以往,不只是大众审美素质会出现问题,还必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从美学角度和美育的角度来考察大众文化,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大众美育建设的欠缺、大众美育研究的匮乏及大众文化的审美观念位移等。大众美育不是一个技能性的实训过程。如何有效发挥大众美育的作用,使学校美育功能在社会层面和日常生活领域得以有效延伸,提高全民整体审美素质,实现雅俗共享的审美文化共识,具有现实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深入思考美育理论及其功能实现的基础。尤其需要在加强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融合共进中,拓展对大众美育特性的认识,切实为美育实践提供相关原理性支撑。二、美育书简 的理论回响:美育是实现人性完满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中介相比同时期的思想家及后世诸多美学家,席勒美学思想及其美育功能构建的逻辑起点始终是“人”。其基于人本主义特性的美学思想建构,不仅使审美教育场域更为开阔,也具有更丰富的现实阐发空间。美育书简 开篇的第一封信即提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 至乐 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2人类天生就需要美,审美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的高阶尺度。席勒延续了康德的先验人本主义哲学观,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分为“原始人”和“野蛮人”。前者只有感性情感,而无道德理性;后者只有道德理性,而无情感的感性。他们都是单向度的不完美的人。要改变这种状态,需通过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全面教育,即席勒所说的“教养”,也就是审美教育。作为链接感性与理性的中介,美是人在欲望化行动和思考之间的最佳协调者。席勒在第十二封信中详细描述了人的两种心理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是指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放入时间这个具有限制性的框架内,人本身只是作为时间的一部分或者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存在,把努力向上的精神捆绑在感性世界上。形式冲动,“这一冲动囊括了整个人生的全部杜绝了变化;它把现实的事物变成必然和永恒,同时把永恒和必然的事物变成现实现存的,换句话说,它要求的是真理以及真理的合理性”2(86)。形式冲动提供法则,为人们提供判断的依据和各种意志的法则,促使两种冲动都不越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的是第三种冲动,即怡乐(游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就是最广义的生活,是指全部物质存在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及它与各种思考力的关系。“(怡乐)冲动的对象,浅显地说来就是,一切鲜活的形象及对这些形象的一切欣赏和感悟,也就是一种最广意义的美。”2(97)也就是说,美既存在于形式冲动的观念之中,也存在于感性冲动的现实当中,二者通过“怡乐(游戏)”将现实和理念相统一,并因此将美进一步升华。“人同美的关系只应该是怡乐;或者,人只应该同 美一起怡乐。归根到底,只有当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怡乐只有当人在怡乐时,他才可以称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2(102)在这里,“怡乐”并不简单地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对艺术、美及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欣赏。正因获得了这种欣赏的能力,从而可以在美中寻找乐趣、摆脱束缚和烦恼,这是一种精神自由的体现。席勒所论及的“自由”,包含着丰富语义,可以首先理解为一种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或者说是一种“心境”。席勒把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品,是人性的馈赠。“美以及美让我们的心绪所到达的那个心境,对我们的认识和意向没有任何的果实可以采摘。”2(127)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克服现实中的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的国度里才能实现“性格的完整性”。在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11911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人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觉醒,人们开始从数千年的麻木不仁中脱离出来,并通过革命成为“理想中的人”。这就需要自我从感性中醒来,并按照理性的法则来对人性进行约束。“美能做到的是,它把感性的人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这一形式只有心绪处于审美的心境时,才名副其实。”2(136)正是经由美育,人才能实现精神能力的协调与提高,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美育是改造人性的最佳途径和方式。美育的核心载体是艺术活动。在席勒看来,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观赏者在观赏作品的时候,就犹如在游戏中自由玩耍的孩童,他们在游戏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演绎他们所自由想象的故事,由此获得开心。艺术家们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转变为现实,形成一个艺术的实体。观赏者观赏艺术作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期待,与艺术作品构建的世界或对接或对抗,并由此产生对艺术作品的喜恶等情感情绪。艺术实体往往体现了艺术家本人对生活最美好的憧憬,也体现了他们最佳的生存状态。“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起舞,来同物化作斗争。忘却过去的苦难和快乐,就可把人生从压抑人的现实原则中提升出来。”3三、美育书简 的价值启示:艺术家的美育情怀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席勒的美育论始终以人类的发展为最根本的立足点,注重人类全面和长远的发展。他认为,人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非因为文明、经验积累和国家社会管理的复杂而使人类本身的思维受到局限,失去完整的个体“人”的含义。席勒指出,美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本身通过审美获得更多幸福并且释放更多压力,而且在于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他希望改变当时人们被政治束缚的状态。从美学角度审视,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管理过程中,要关注大众群体本身,从“大众”本身出发。在这一视域下,席勒强调学习“希腊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精神,提升对美的认识,主张通过艺术和美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在席勒看来,他所生活的时代,想要通过国家机器去改变当时民众所处的糟糕状态是没有可能的,但提升民众的精神信仰,使他们的生活充实、信仰虔诚,就能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国家。美的表达形式需要通过艺术家和艺术品来传播,引领芸芸众生懂艺术、创造艺术,有赖于艺术家承担文化使命。“时代总会产生艺术家,但如若这个时代之子,既成为时代的学生,又成为时代的宠儿,那对他来说就糟糕透了他的到来不是为了取悦于时代”2(66)艺术家需要从时代中取得一切素材,但要有批判的态度,通过艺术作品构建“完美人性”。席勒评价希腊艺术有着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既有哲学寓意也有艺术之美,既充满温柔又彰显力量,是想象和理性所结合的一种完美的人性。希腊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那一时代的人的社群意识、精神信仰等都紧密关联,艺术一直在发挥着美育作用。当然,希腊范本并不是终极范本。席勒希冀艺术家向更高理想层级迈进,把真和美注入众生的灵魂深处,应对并超越时代的局限,对人类历史长河产生久远影响。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美好生活不仅是有“物质质量”的生活,也是有“精神品质”的生活,是生存方式的优化和重建。学校美育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有一定限制。大众美育作为聚焦情感、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选择,更关注成人世界和社群的力量,侧重自我教育和日常养成,也更为生活化和社会化。时下,文化消费已成为大众接受美育陶冶、教化的日常形态,文化市场作为大众美育的重要供给平台,尤其需要立足新时代语境兼及大众美育推升的需要,强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功能,以期更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参考文献:1米兰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5.2席勒,普列汉诺夫.大师谈美M.李光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2-23.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7.(责任编辑吴晓东)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