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学术
科技
社团
协同
育人
模式
研究
王奥
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AgricultureIndustryBusinessPolytechnicVol.39 No.2May.2023路径,以期深化课程活动与活动课程之间的链接,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一、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价值回归(一)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学术科技类社团属于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类活动,包括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可以起到普及知识、兴趣引导、辅助学科研究、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等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术科技类社团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社团的日常活动和管理运行中,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实践相融合,在做好社团成员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进而带动相应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二)充实理实一体的育人过程学术科技类社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现实孵化摇篮,通过举办与专业教学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延伸第一课堂专业教学,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提供现实可行的活动载体、参加学术科技竞赛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王奥,孙东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摘要:学术科技类社团在推进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上具有三重价值,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使命、践行理实一体育人模式、提升群团组织育人定位。本文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考量制度、教师、组织及实践资源等要素,提出了构建学术科技类社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2+3+3+4”路径,以期用于此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推广。关键词:课程思政;学术科技类社团;协同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31X(2023)02-0066-04收稿日期:2022-10-11基金项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项目(XJXZ2002);广东省高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21GXSZ167);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项目(XJZD202106)作者简介:王奥(1985),女,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讯作者:孙东屏(1985),女,广东揭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从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9 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推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高校应从教育资源整合、教师联动配合、制度支撑、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来发展和展现大学生个性、兴趣和爱好的组织,其作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完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和要求,在实践中也能起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在众多高校社团中,学术科技类社团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最为相关,是学生专业学习、实践专业技能的延伸,也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之外建立思政教育链接的载体,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必须覆盖的范围。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以协同育人的视角思考如何在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建设中提升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素养、增长专业技能、促进学风建设”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首先论证了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三个价值回归,然后系统分析了此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支撑要素,最后提出了构建学术科技类社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2+3+3+4”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67第 2 期王奥,等: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机会及赛训指导。通过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的投入指导及梯度性人才培养,教学相长可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建设又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担当意识,彰显学术科技类社团实践育人的功能实效。(三)提升群团组织的育人定位学生社团是高校群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2高校学生因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加入学术科技类社团,学校应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明确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作用,保持其鲜明的政治底色,为党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高校要明确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义务,在具体指导工作中要将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相融合,提升学生参与广度,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促进学生个体在党的教育引导下实现发展提升。二、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支撑要素分析课程思政是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旨在打造全面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达到“凡有所学、皆有所养”的目标。从系统性和目标要求出发,高校在推进学术科技类社团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应从制度、教师、平台和实践资源等四方面要素加以考量。(一)制度要素2018 年 9 月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因此高校应从学校制度层面建立符合院校实际的课程思政的具体制度,将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学生社团发展相结合,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为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生社团育人实际相融合提供制度支撑。制度层面应从学生专业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指导教师职责、活动开展范围、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指引。(二)教师要素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类课程必须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也应该将对社团的指导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教学指导、个性化培养学生等方面铭记对学生的德育责任,将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实践。同时,辅导员也能通过学术科技类社团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显性化,实现与课程思政的连接,专业教师、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合力开展“大思政”,确保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三)组织要素在第二课堂的技能实践活动也需要巩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保障,这个组织就是现实存在的与各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术科技类社团。社团是一个汇聚师生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课程思政贯穿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社团组织便是支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实践开展的平台。各类学术科技类社团与各专业教学相契合,构筑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实践活动实施的广泛基础。(四)实践资源要素学生实践专业学习、开展各类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子路径。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拓展社团的实践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学习、座谈交流和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体验和认识,推进个人职业生涯的构建;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实践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有效方式,需要专业教师和学工队伍齐参与,为社团成员在校企合作对接、专业实训场地选址、专业实践条件跟进,以及实践团队建设、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等方面提供指导。三、高校构建学术科技类社团课程思政“2+3+3+4”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学术科技类社团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高校在教师思政素养提升及分工配合,信息技术、社团组织和制度保障等三方面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同时在学生参与社团过程中设置梯度培养计划,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及层级提升。通过配备专业指导、思想教育双导师,发挥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技术、组织、制度三方面必要支撑,促进学生在专业拓展的第二课堂68第 39 卷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实践过程中达到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素养、增长专业技能、促进学风建设四方面教育目标。以上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尝试建立的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育人模式可简称为“2+3+3+4”协同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构建的具体关系如图 1 所示。(一)“专业教师+辅导员”双导师促进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融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明确提出:“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4高校辅导员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一员,并且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更多是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对辅导员也比较熟悉。但辅导员在学生专业学习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却相对发挥不足,需要一个参与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教师在学生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好课程思政则缺乏全面的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将思政元素生硬融入专业教学指导中的“尴尬”。而学校可以为学术科技类社团配备两名社团指导老师,分别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实现高校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优势互补,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融合,更好地彰显“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职责。双导师是有分工可以相互配合的。专业教师在指导学术科技类社团中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来落实课程思政,而辅导员则是在学生参加社团团队协作、参与动机、实践安全教育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落实。(二)“制度+组织+技术”三合力支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长效发展协同育人是一种育人理念,更是一种育人实践。为了将这种育人实践持续地开展下去,就必须不断总结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将其上升为制度,实现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常态化5。虽然课程思政已经在高校中得到大力推进,但在现实推动过程中还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虽已逐步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管理层面却没有涉及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具体规定。因此,要大力推动学术科技类社团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需要高校从制度层面上对学生社团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定位、教师职责、具体实施要求等管理机制,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和社团落实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加以设计并推动制度落地,形成“刚性”保障,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在学术科技类社团运作过程中的实现。此外,学术科技类社团组织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为加强社团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可探索在学术科技类社团中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发挥党建带领社团组织建设的政治保障力度,增进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政治底色,为更好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社团功能型党支部可以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形式,确保高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社团成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推动打造社团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赋能加优。(三)“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梯度层级式递进深化思政教育和专业指导高校科技学术类社团在育人路径上可探索个性化发展和梯度人才培养,具体为:第一阶段,面向大一新生,以专业为方向、以兴趣为导向招收有参与意愿的学生加入社团,社团准入门槛无须过高。这一阶段面对社团成员,双导师主要做通识素质拓展和专业课外知识普及,成员人数无限制,可做更广泛层面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阶段,在社团成员中选拔进取意愿强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