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_刘佳静.pdf
下载文档

ID:2577917

大小:1.47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 青年 媒介 使用 国家 认同 群体 差异 影响 机制 刘佳静
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当代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群体差异与影响机制 刘佳静张兵娟李彦龙【作者简介】刘佳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兵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彦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2&ZD313。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22(2023)040090-6全球化给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创造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一方面,国际经济合作、跨文化交流、互联网传播等使原有国界及旧有结构逐渐消弭,带来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国家之间贸易战、舆论战等不断激发和强化身份归属、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全球资源共享,信息传播和情感互动。在网络舆论战中,人们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主权意识,通过媒介了解新闻、参与表达、组织动员等,积极强化和塑造自身的国家认同。然而,我们仍需时刻警醒,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博弈中,一些西方媒体将矛头指向中国,把精力放在散布阴谋论和假消息,蓄意破坏中国的发展与稳定上。这些不实的言论经过网络的发酵,变得更加荒谬且具有一定的迷惑力,会对青年群体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影响。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稳固尤为重要。因此,深入研究青年群体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对中国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现状和媒介机制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媒介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一、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一)国家认同认同包括归属的、地域性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国家认同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含有多重意义的体系。国家认同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群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群族认同在国家层面指涉国籍;文化认同是指群体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指的是个体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认可或者支持。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建构过程体现为一种情感心理活动,也体现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该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个体的国家认同会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当提及国家认同时,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建构国家认同的媒介载体、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媒介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媒介通过不同的符号建构出“象征性事实”,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重要参照,从而影响人们的认同。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的。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又出现了互联网等新的“想象”方式。媒介的日常使用塑造了人们对国家的认知、情感与认同。当前,诸多学者开展了对国家认同建构路径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已有成果表明,媒介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建构了一种共享的现实世界,并通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符号将事实“固化”和“再现”。【内容提要】媒介对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本文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数据,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使用显著影响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而社交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没有显著影响,三种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的影响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异质性检验发现,使用传统媒介对男性青年、非党员青年、城市青年的促进作用更大,而使用新媒介对农村青年促进作用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社会环境认知和社会信任起到了中介作用,青年通过媒介感知到社会环境秩序越好获得的社会信任越高,其国家认同感就越高。基于此本文认为维持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使用,同时规范社交媒介的使用,能够在提高青年群体国家认同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媒介使用;国家认同;国籍身份;民族文化;中介效应090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人们通过各种符号与象征来感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媒介技术将国家的政治意念转化为人们的生命体验、情感和日常生活。媒体所构建和传播的积极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国家的认知,从而成为提高国家认同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不仅语言、文字、影像、以及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可以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构认同的载体,媒介处在发展进程中,所描绘的拟态环境也带给人们不尽相同的感知。因此,探讨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的探讨上,社会环境的中介过程也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综合考虑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国籍身份、民族文化和社会政治认同,探讨影响国家认同的机制。(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莱文森曾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旧媒介又被称为传统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等。新新媒介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如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它们融合了旧媒介和新媒介的特征和优势,赋予了用户更强大的信息生产权力。由于新新媒介更加突出表达、社交和互动的功能,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社交媒体。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正在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是塑造青年群体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场域,媒介所呈现的文本内容、话语体系是凝聚青年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不仅享受媒介发展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在接受媒介的塑造。“超真实”的媒介建构青年对世界的认知,同时也在促进他们社会化的行动,影响他们的人格和心理。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多种学习和娱乐的途径,他们通过媒介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丰富和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认知。调查数据显示,历史纪录片、电视新闻报道、电视访谈节目在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年人创造了自我表达、形象呈现和互动交流的自由空间。在网络中与朋友的交流能够对青少年自我身份的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托于网络媒介的优势和特性,青年群体缔造出网络互动仪式,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茧房、媒介依赖、国际舆论战等的出现,青年群体的认同、价值观、思想情感等都备受考验。网络中的复杂情况,会带来青年群体的迷失。微博、微信等社交空间成为青年群体情感表达和日常交往的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社交场域的诸多问题,会让青年人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认同危机。有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对于不同的青年群体,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例如,一项基于中国留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Facebook使用行为会对中国留学生的母国认同产生负向影响。算法技术和媒介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推荐,使得受众所获取的信息窄化。多位学者提出,这种“过滤气泡”传播效应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既往研究中,媒介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路径;二是用户与媒介的互动路径。第一条路径的研究表明,传统媒介使用频率越高,青年的国家认同感越强。这是由于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塑造了青年人的成长,他们通过新的文化形式和媒介信息认知社会,完成价值观念的内在化。同时,媒介会影响到青年人的社会信任,进而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评价。有学者对印刷媒介和网络媒介予以比较,表明网络媒介使用越多,社会信任感越低,同时社会信任与政治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第二条路径的研究表明,青年对于媒介的态度和参与度是影响国家认同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对于媒介内容的接受度越高,信任感越强,其国家认同水平越高。青年用户通过媒介进行政治信息的接触、加工和交换,从而将主流政治价值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与政治信仰,构建坚实的国家认同。当前互联网浪潮俨然成为青年社会化的核心因素,网络已成为一种对青年发展有极其深刻影响的社会化力量,也成为开辟青年社会认知的新渠道。为更好验证推断,本文将重点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结合拟态环境、媒介认同理论,讨论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作为中间过程对国家认同产生的作用。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a: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不同媒介的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1b: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2:媒介使用对提升不同类型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存在差异。假设3:社会环境认知、社会信任在媒介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调查数据档案馆(CNSDA)公布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本文选择2017年的数据,共有2379人参与了调查,删除缺失或无效数据后样本量为2355,其中18-40岁的青年样本量为1691。091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二)相关变量自变量:本文的自变量为媒介使用,选取问卷中被调查者回答“您主要使用哪个渠道获取信息”这一问题的选项来测量。回答问题的选项有:“否”=0,“是”=1。根据莱文森提出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方式创建虚拟变量:传统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传统媒介选项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新媒介选项包括: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专业论坛或网站;社交媒介选项包括:微信朋友和QQ,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虚拟变量之和大于等于1则赋值为1,其余为0。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国家认同,根据前文所论述的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生成,即民族文化认同、国籍身份认同和社会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问题“尊崇我们的儒家传统文化和习俗很重要”及其回答选项来测量;国籍身份认同通过问题“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及其回答选项来衡量;社会政治认同通过问题“总体来讲,你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社会现状满意吗”及其回答选项来测量。国家认同变量由上述三个维度的加和平均值确定,取值范围1,5,数值越大国家认同感越高。中介变量:本文的第一个中介变量为社会环境认知,选择问题“目前我们的国家虽有问题但总体上还是秩序井然,欣欣向荣”来测量。回答问题选项及其编码为“强烈反对”=1,“反对”=2,“中立”=3,“同意”=4,“非常同意”=5;第二个中介变量为社会信任,选择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来测量,回答问题的选项及其编码为“强烈反对”=1,“反对”=2,“中立”=3,“同意”=4,“非常同意”=5。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评估其他条件相同的效应,排除了潜在的混杂因素,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收入(对数)、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户口(见表1)。变量类型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控制变量变量名称传统媒介使用(media-trad)新媒介使用(media-new)社交媒介使用(media-social)国家认同(index)国籍身份认同(index1)民族文化认同(index2)社会政治认同(index3)社会环境认知(cog)社会信任(tru)收入(对数)(inc)教育(edu)性别(gen)户口(dom)政治面貌(party)均值0.7790.7270.7033.7654.0633.6903.5443.7553.6292.0992.1510.4670.0690.295标准差0.4150.4460.4570.6640.9380.9100.8580.8220.8970.9050.5080.4990.2530.456最小值000111111-2.3031000最大值1115555555.2983111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三)研究方法为检验媒介使用对青年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index=0+1media-trad+2media-new+3media-social+1inc+2edu+3ge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