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现代性
特殊
阐释
反思
浅谈
20
世纪
80
年代
小说
文本
意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马原先后发表了拉萨河女神 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等作品,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实验。随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在创作中也进行了类似的文体实验,从而形成了先锋小说创作流派。马原由此成为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开拓者。这一时期,马原在小说创作中对叙述形式和技巧所进行的探索与实验,是受到国外意识流小说、“新小说”的代表作家阿兰 罗布-格里耶及黑色幽默、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小说的叙述理论及其作品的影响。他寻求小说创作“向内转”的有效路径,表现出很强的文体自觉。在这里,小说创作“向内变成了一种全面拓展”1。马原的这些创作为当时的文坛吹入了新鲜的气息。“元叙事”的叙述方法及“马原的叙述圈套”2,迅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界对其叙述内容则关注较少,并且认为叙述形式本身成为马原小说创作的目的。这一时期,马原的小说创作的确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他确实非常关心叙述形式,关心如何处理自己的叙述。因此,也有人认为马原的小说丧失了传统小说所具有的意义内涵。虽然形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马原小说创作的一种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也并没有为此而抽空文本的意义内涵。在其作品中,叙述形式本身,与叙述内容一样,也肩负着生成小说文本意义内涵的重任。正如法国作家阿兰 罗布-格里耶所说:“我们提供的是这样的希望:只有人创造的形式才可能赋予世界以意义。”3马原将叙述形式与叙述内容进行了独特而复杂的关联,使小说文本的有限空间能够容载更加丰富的意义内涵。因此,对于 20 世纪 80 年代马原小说文本的意义,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一、叙述形式:阐释现代性的方式马泰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说道:“没有哪一种先锋派的特性,就其任何历史变化形态而言,不是暗含甚或是预见于现代性概念的较广泛的范围内的。”4马原小说独特的叙述形式本身正是对现代性内涵所进行的深刻阐释,他在利用这种具有先锋性特质的叙述形式对现代性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 冈底斯的诱惑 中,作家叙述了四个毫无关联的故事:一是一位老作家夜里在野外遇见的奇异景观,二是猎人穷布猎熊遇见野人的故事,三是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四是顿珠和顿月兄弟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不是完整叙述的,而是无序地穿插,并且每个故事之间也没有逻辑联系,只有陆高和姚亮是贯穿作品的两个人物。因此,小说文本结构散乱、破碎,呈现出来的是碎片状态,而非逻辑完整的艺术世界。作品第十五部分写道:“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收稿日期:2022-10-15作者简介:王保华(1983),女,文学硕士,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现代性的特殊阐释与反思浅谈 20 世纪 80 年代马原小说文本的意义王保华隋华臣(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马原的小说创作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流派。自从他登上文坛以后,学界更多地从技术层面讨论其小说文本的叙述形式创新。其实,马原小说创作不仅仅是叙述形式表层的探索与创新,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内涵,那就是利用独特的小说叙述形式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阐释;同时,他的小说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后现代性同质性成分中进行的。叙述形式与叙述内容之间的巨大张力生成了马原小说文本的深层意义内涵。关键词:马原;小说创作;叙述形式;叙述内容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2-0086-04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08608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的问题。”5这就是在小说文本中直接进行理论阐述,将理论文本插进了艺术文本中,使整个文本碎裂,打碎了小说所建构的世界的完整性。其后,叙述者提出,顿月参军之后为何没有再跟恋人尼姆联系,却经常汇钱给母亲?其中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后,叙述者直接指出顿月入伍后不久就去世了,是连长以其名义给母亲汇钱。技术问题似乎解决了,但这种叙述形式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读者也并未获得阅读的完整性。作家实际上以此打破读者对叙述者的迷信,使文本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叙述形式本身便已呈现出现代性的意义内涵。现代性特质是瞬间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碎片化。正如汪民安在 现代性 一书中所阐释的,“现代生活被瞬间性所主宰,分裂成偶然的碎片”,而“现代性就托付在这些新奇的碎片之中”6。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奏相一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形成了稳定的生存状态。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界的节奏再无法支配以电气化和信息化为主的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在线性的时间流中所发生的一个个现实事件并非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因果联系,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均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因而,现实生活失去整体感,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并给予作家相应的生命体验。马原在小说文本中通过叙述形式本身对现代性内涵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方式在作品 虚构 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形式对“虚构”与“现实”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演绎,从而揭示出“虚构”的本质,并由此传达了作家某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哲学。作品开篇便以引用的形式写出了一段话,并标注这段话出自佛陀法乘外经。这段话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与小说文本内容相关联的题记,而是为了诠释“虚构”本质所做的叙述形式安排。这种安排意在重点表明小说这种文体该如何写,与作品叙述形式本身形成一种互文。另外,佛陀法乘外经 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这种“虚构”可能会唤醒读者的某些生命体验。实际上,在历史上有太多的经典文献是假托某些名人或神祇虚构出来的,而感受到这些经典的真实往往出于人们主观上的迷信。对小说故事内容的真实感受也是出于读者对作者的迷信。马原通过这样的叙述形式是想打破这种迷信状态,使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独立判断和认知能力,进而获得属于主体自我的真实体验。进入作品正文叙述之后,作者便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7这部作品有很多地方都是这样以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进行叙述,从而打破了叙述的完整性,使文本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一再告诫读者他喜欢天马行空,让读者千万不要上当;另一方面又极力营造叙述的真实性感觉。作者用这种叙述方式在不断地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使作品中的世界呈现出不确定性。作者利用叙述形式揭示出人们体验到的现实世界大都是由“虚构”赋予的,而非“真实”;更重要的是“虚构”和“真实”并非泾渭分明,它们交融在一起,是现实世界的一体两面。这些不确定性、瞬间性都是作家利用叙述形式本身对现代性内涵的阐释。在马原的作品中,人物塑造失去了传统小说所追求的个性鲜明,使人物趋于物化、符号化也是他的叙述技巧之一。在马原的小说中,人物失去意义,仅仅是失去了传统小说中所塑造的有丰满而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象意义;在失去这种意义的同时,符号化人物又生成了一种新的意义内涵,即对现代性的阐释作用。在现代社会里,人际关系不再是由稳定的传统伦理关系所支配,而是变得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大都在某种瞬间的、不确定的因素支配下发生了联系。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这种联系的发生往往是身不由己的,是自身无法掌控的。作品 拉萨河女神 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直接,其中的人物直接用 1 至 13 的数字代替。这说明了现代性对人的异化和非人格化。在马原的多部作品中,均出现过姚亮、陆高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相同人物出现在不同作品中,还是作家对不同人物命名的重复?甚至有时在同一部作品里,也会让读者产生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冈底斯的诱惑),在 西海的无帆船 中姚亮又指控陆高就是作者本人,这也表现出人物的不确定。其实,这两个人物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他们是叙述形式本身的一部分,其意义正是对现代性的阐释。将多部作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大文本,这两个人物所呈现的碎片化和不确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二期渤海大学087087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定性,更增加了其神秘性、不确定性、无逻辑性的特点,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对现代性的阐释。与传统社会稳固的生存状态相比,现代性的瞬间性与不确定性,使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动不居之中。它无法像传统社会那样能够形成可以被长久固定下来的整体性经验,瞬间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的经验也处于流动之中。记忆是零散的,缺少整体性,因而人们对现实生活就产生了一种碎片化的感觉。现代性特质给予人们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马原小说文本的叙述形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特征的呈现,现代性内涵融化在叙述形式中,使叙述形式本身获得了意义,也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对现代性的体验。二、叙述内容:现代性阐释中带有的反思马原小说文本的叙述内容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失去的仅仅是传统小说所追求的意义,同时又获得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意义内涵。在 小说和我们的时代 中,马原说道:“在我们的时代里面,我们熟悉的小说家里面,他们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不自觉都着力把小说向文学性方面突进,同时希望在关照了这文学性之后又都努力向文学以外的一些领域、一些范畴拓展。”1(169-170)马原就是按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在实现了叙述形式的创新之后,又开始思考小说的叙述对象。马原把先锋的叙述形式根植于中国本土特色,从而在所叙述的内容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在上面的论述中,有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20 世纪 80 年代马原的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后现代特点。实际上,后现代性并不是与现代性完全断裂的,它虽然也表示一个时代、一种风格、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思维方式,但这些都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现代性的内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后现代性是现代性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现代性对自身的反思,它是“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4(284)。所以,马原小说文本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既是对现代性阐释的深化,同时也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马原小说的后现代性不是由叙述形式或叙述内容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先锋的叙述形式与本土特色的叙述内容共同完成的。这样,才能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原把先锋的叙述形式外衣或是套在了充满神秘色彩和原始气息的西藏土地上,或是套在了富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东北大地上,这本身就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后现代性,充满反思意味。马原通过叙述形式把不确定性、碎片化等特点放在充满神秘的、稳定的、原始的西藏土地上本身就显示了现代性的危机。因为“在一个由稳定甚至是静止支配、经济文化上处于静态的社会中,这类想法是自然而然的这样的社会害怕变化”4(25)。这就表现了现代性入侵的一种危机。马原小说的叙述内容只有在先锋的叙述形式下才能表现这种独特的意义。马原小说的叙述内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土壤中寻找与后现代性的同质契合点,呼吁回归自然、回归原始。马原小说毕竟是属于中国的,所以,马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寻找的后现代性因子,是古代先贤对世界观察后的经验总结,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原始性状态中,这些在传统的道家哲学中都能找到依据和来源。在 冈底斯的诱惑 中,作家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原始的自然图景,表现了自然的魅力,这是冈底斯山的真正诱惑。这美丽的图景却始终受到碎片化的叙述形式的挑战。作品结尾有两首诗,一首是姚亮所作的 牧歌走向牧歌,另一首是陆高所作的 野鸽子。在作品中,这两首诗歌产生的背景是,“当有人问及姚亮,问他为什么要到这块号称第三极的不毛之地来,姚亮完全以一个大诗人的气势和气度答复这问话。也有陆高的”5(105)。显然,这是针对他们着意远离现代文明而亲近自然所做的解释。从内容层面看,这两首诗歌都体现出反思现代性的思想意蕴。牧歌走向牧歌 表现了诗人不愿意走出这自然的愿望,因为他“是一个喜欢牧歌的诗人”5(106-109)。“牧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往往象征着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朴素、静谧、自然、纯美。题目中前一个“牧歌”是诗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后一个“牧歌”代表现实境界。因此,在诗歌的第一节中,诗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