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公文
写作
诗词
宝典
治理
2023年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治理篇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治理篇
目录
一、民心民意(群众)
二、舆论(宣传)
三、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扶贫(民生)
五、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
六、人才(干部工作)
七、奋斗
一、民心民意(群众)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原文:“(商)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的状况。比喻:国家治理得好不好,要看民众满不满意。“不”,通“否”。
用法提示:人民常常被比作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生长的土壤,视为树木枝叶的根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政府部门的公文,因为一个政策制定得好不好,一个方针执行得好不好,都要用事实来说话——而这句话,便是用来引出“论据”的。比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既是提醒,更是鞭策,××方针、制度、政策等试行得如何。
2.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王涣之传》。
原文:“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释义:要谦虚诚心地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论言辞是逆耳的,还是恭顺有礼貌的,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比喻:要以虚心的态度,公正地听取不同的意见,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都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站位就比较高了,而且不算易懂,属于生僻用典。比如,“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应有的胸襟,我们应该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内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优缺点与得失处。另有,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即镜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前者常见,后者不常见。
用法提示:“以人为镜”,(帝王)任用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帝王)就可以了解他所有的政策的得与失,进而去修正过失。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徵死了,也就坏了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领导者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的,他才能够赢得下面的人对他的信任。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群众路线”上。
4.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出处:清·张廷玉等《明史·骆问礼传》。
原文:“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
释义:在讨论国事时,只根据言论的正确与否来决定,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决定。形容领导在处理大事时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或者态度。
用法提示:这是明代人骆问礼上给明穆宗朱载坖奏书中的一段文字,这封奏书在当时及其后能够引起较大反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奏疏中敢于讲真话,而且提倡讲真话、建诤言。在公文写作中,能用到这句话的时候太多了,比如,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广大知识分子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对国家大事要树立起“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的担当精神。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原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释义: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这也是一个成语。
用法提示:这是发生在西周时期的一段故事。周厉王实施暴政,任用小人,而且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召穆公听说了,便对周厉王说了上面那段话。但是周厉王并没有听,后来国人真的发起暴动,他则客死异乡。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及其后面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警醒,正面来说就是“广开言路”。比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历史的发展一再告诉我们:那些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的领导者,人民群众也不会把他们放在心里!所以我们需要听得更多、做得更好。
6.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
出处:东汉·马融《忠经》。
原文:“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
释义:古时候的圣人以天下所有人的所见所闻,作为自己的闻知;利用天下所有的人所想到的,作为自己所想到的。比喻:听百姓的声音,思百姓的诉求。
用法提示:“视聪”,指的就是目耳,看到的和听到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在公文写作中,凡是涉及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内容的时候,都可以用到这句话。比如,“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我们还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听民声、顺民意。
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解》。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启示: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人民当中去观察、听取意见。
用法提示:王充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之一,《论衡》更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所以他的很多观点,都很适用于今天的情况。广大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判者。一个有作为的为政者应当懂得,从群众那里可以听到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评。得悉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才能知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所以要常听、广听“草野”之声,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
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释义: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的状态就会发出声音。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倾听,多看多想。成语“不平则鸣”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韩愈不仅诗歌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现在很多成语都出自他的散文。除了“不平则鸣”,还有“焚膏继晷”“佶屈聱牙”等。“不平”是常有的事,因为绝对的公平,在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里,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社会进步的方向、文明前进的趋势,才使人们努力地去从人为层面构筑相对的公平、追求后天营造的公平。在公文写作中,可以将这句话视作警醒,警醒大家如果人心久久得不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就会人言鼎沸、物议沸腾。比如,“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我们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出处:唐·白居易《七德舞》。
原文:“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释义:为什么成就功业治理好朝政这么快,是因为像把心放在了他人的腹中一样真心待人。有成语“推心置腹”,不过不是出自这里,而是出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用法提示:“七德舞”是唐代的一种宫廷乐曲,相当于后来的“词牌名”。白居易写过很多关于君王的诗,李世民、李隆基都是他笔下的常客。这首诗是赞颂李世民英名贤德的,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之情。在公文写作中,用古代的圣人、君子来激励今天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是常见的“套路”。比如,“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推心置腹,真心待人,古人可以这样做,今日公仆也应该这样做。各级领导要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
10.善为国者,顺民之意。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齐策五》。
原文:“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
释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顺应老百姓的意愿办事。强调:解民忧、顺民心、得民意。
用法提示: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六国,这是他到齐国时对齐湣王说的话。虽然后来苏秦得以佩六国相印,却仍客死他乡。不过,《战国策》保留了很多苏秦的“外交辞令”,让我们得以一窥战国时期纵横策士的风采。在公文写作中,“顺民之意”这个道理很常见,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宣传和强调,只是别总用一句就好了,多多积累,用时即取。比如,“善为国者,顺民之意。”决策要顺民意,服务要赢民心。
11.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观行》。
原文:“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释义:眼睛离开镜子,人就不能修整自己的胡须和眉毛;人们离开道义,就不会发现自己行事的失误和偏颇。比喻:人要借助外物来认识自己。
用法提示:自古以来,人都是“短于自见,短于自知”。正如韩非所说,所以我们才会需要镜子和道义,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中的“目”和“道”可以被赋予适当的对象,如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等。比如,“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社会监督。
12.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出处:当代·朱惠民所撰楹联。原联:“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释义:一个为官的人是否真的有政绩,是否真的被老百姓所夸赞和爱戴,要在退位以后人们的闲谈中才能知道,而不是在位的时候。
用法提示:这一联可以用来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名声,事情做得好与坏,只有群众知道。比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
1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原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释义: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现在多比喻:不忘根本,每个人都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用法提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动物本能的表现。这两句诗托物寓意,意指胡马和越鸟尚且如此,丈夫怎么会不思念故乡呢?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可以用在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章中,其对象可以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教育等,后面或是阐释多民族一家亲的道理,或是要求对其多多考虑、多多保障。比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每个民族,不分地域、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14.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