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近代
来华
西人
中国戏曲
最初
认知
陈彦喆
第 卷第期 年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近代来华西人对中国戏曲的最初认知考辨陈彦喆(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 )摘要:早在 世纪,旅经闽粤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曾记下观看中国戏曲表演的经历。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相关著述的英译本展开,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证相关著述的原始版本,探究作者指称中国戏曲时所用的词语及其意涵,从而明了近代西人对中国戏曲的最初认知。综合考察中西历史语言文化背景,彼时西人对所见戏曲表演的指称,逻辑上有一定合理性,实质却按相似性原则,将中国戏曲归入西方戏剧的语言文化秩序,因而并未突破其先在认知框架。意识到这一跨文化交流中的深层语言文化问题,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戏曲文化走出去,以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葡萄牙;西班牙;中国;戏曲;戏剧;认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彦喆(),女,安徽黄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年,葡萄牙人欧维士(,?,又译若热阿尔瓦雷斯)航行至广东沿海,拉开了近代西人来华的序幕,。自此,有关中国的信息不断传回西方,其中就包含对戏曲表演的评述。对此,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学者廖玲达在 年前西方的中国戏曲接受与研究 一文中,结合中国戏曲发展史,考辨了西人记述与彼时中国地方戏曲发展情况的相符程度,解析了西人评语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 。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最早明确记述中国戏曲表演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其中又以葡萄牙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西班牙教士马力陈(,又译马丁德拉达)和军人米盖尔德洛阿卡()的记述最为详细,且基于亲身经历。若要探查其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需要知道他们在用母语指称中国戏曲时选用的词汇及其意涵。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相关著述的英译本展开,并未对此进行考证分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证葡萄牙教士克鲁斯著述的葡语首版,以及西班牙教士马力陈和军人洛阿卡旅行报告的原始手稿抄本,以查得其指称中国戏曲时使用的词语为何。另外,需综合同时代词典、百科全书,以及相关语言文化研究,探究所用词语在彼时的意涵。最后,结合中西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作者如此指称的原因,以求更为具体、深入地把握近代最早一批来华西人对中国戏曲的认知,甚或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葡萄牙教士克鲁斯对中国戏曲表演的指称及其意涵根据现有研究,葡萄牙教士克鲁斯是最早明确评鉴中国戏曲的西方人,相关论述收录于著作 中国志(,)。该书以葡萄牙语写成,首版扉页显示其付梓时间为 年,末页则注明印刷完成的时间为 年,地点为葡萄牙埃武拉 。根据英国汉学家博克舍(,)的关于克鲁斯的记述,本文主要参考了 中国志()葡语首版。在译文方面,本文主要遵照澳门海事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再版的 中国志()附带的中文翻译,仅在必要时略作调整,以改正错别字,或使译文更接近直译。DOI:10.16125/ki.1009-8224.2023.03.006研究,克鲁斯本人曾于 年冬天在广州待过几个礼拜。彼时正值明嘉靖年间,克鲁斯记录中国农历新年民间戏曲演出的场景。在其笔下,中国春节戏曲演出很多,常常通宵达旦,持续一夜甚至几夜,人们“不停地一场接一场地看戏,而且只要演戏,就必须满桌酒菜”,。演员们的服装“非常漂亮”且符合戏中的身份,扮女角的演员“除了穿角色要求的服装外,还要涂上厚厚的胭脂和铅白粉”,。不过,克鲁斯认为中国戏曲表演有处不甚雅:其一,“假如同一个演员必须演出两个人物,那就必须换服装,而换服装是当着周围众人的面进行”,;其二,“演员表演说话时声音很高,几乎像唱一样”,。考查中国戏曲彼时的发展情况,可知克鲁斯的评述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对此,学者廖玲达已有较为细致的分析 。总体而言,明代民间戏曲演出与节庆活动紧密相连 ,戏服较之前代更为精美,注重装扮、勾脸以彰显人物特征 。除正生、正旦外,其他脚色常常更换装扮,一人分饰多角。主角有时亦会在舞台上变换服饰,以强调时空、情节的转换 。同时,中国戏曲表演还有着“无声不歌”的传统。这些特点在克鲁斯的记述中均得到一定的反映。有趣之处在于,克鲁斯以“”指称中国戏曲。该词在今天多译作“寓意剧”,意指“有 圣经 或寓言情节的古代戏剧作品”。但是,在 世纪,该词尚有另一种广义的意思。从词源上说,葡萄牙语的“”源自拉丁语的“()”。根据、世纪的拉丁语葡萄牙语词典,该词可作“喜剧场次()”之意 ,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过,考察彼时的现实语用,从 年出版的葡萄牙戏剧之父希尔维森特(,)的作品全集的分类可以看出,“”一词主要与“虔敬作品(,今作 )”类相关联,同书并存的还有“喜剧()”“悲喜剧()”“滑稽剧()”等大类 。当代西方戏剧研究亦认为,到 世纪中 叶,“”一 词 主 要 指 宗 教 剧,尤 其 是 以 圣 经 故 事 为 题 材 的 圣 理 剧(),通常“用代表善良、邪恶、面包和酒、希望、罪、美丽、死神、人等事物的角色来讲述各种寓言故事”,目的在于颂扬“基督的人性和神性”。圣理剧与天主教节庆紧密相连,盛行于、世纪的天主教国家 ,代表剧作家有葡萄牙戏剧之父希尔维森特 ,西班牙黄金时期文坛巨擘洛佩德维加(,)、佩德罗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等。那么,世纪中叶来粤的葡萄牙教士克鲁斯,用“”指称所见的中国民间戏曲演出时,其意指究竟为何呢?一方面,克鲁斯可能是取该词的广义意涵,即同时代拉丁语葡萄牙语词典所示的“喜剧场次”之意,结合语境可作喜剧(片段)之解。如学者廖玲达所指出,尽管中国戏曲多悲喜交融,但“每部戏里都少不了丑角”,且人们在点戏时偏好热闹喜庆的片段。克鲁斯所见的春节民间演戏也应是热闹非凡,因此,将其所用“”一词作喜剧(片段)之解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彼时在葡萄牙,已有喜剧()、悲喜剧()、滑稽剧()等类别术语,而“”在狭义上又与圣理剧紧密关联,那么,克鲁斯在使用该词指称中国戏曲时,是否有取其狭义的意思呢?圣理剧与克鲁斯所见的明代春节民间演戏,从演出场合与形式看,其外在表征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圣理剧与天主教节庆,尤其是圣体节紧密关联 。圣体节是天主教的重要节日之一,期间会举办盛大的庆典,以恭敬代表基督耶稣肉身的“圣体”,其中“圣餐”(面包与酒)也是圣体的一种象征 。圣理剧是圣体节的重要环节,初时多在大教堂演出,后来更多在城市广场举行,世俗人员也可以参与演出,内容亦庄亦谐 ,。到 世纪中叶,圣体节演出已由专业剧团承包,除表演圣理剧外,“还要上演短小的讽刺性插剧和舞蹈”。此外,还有一些演员受雇“举着巨龙、怪兽等狂欢形象在大街上行进,并表演传统舞蹈”。同一时期,中国年节的民间戏曲表演,亦常与宗教场所及其活动相联系 。明代南戏盛于社火庙台,民间每逢节庆,以杂庙演出最多 。根据现有研究,彼时“通常所有庙神的圣诞节日都靠演戏庆贺”,庙会活动也要靠“演戏烘托热闹气氛,联络四方商客”。明代文人张岱(?)的 陶庵梦忆 中,就有对元宵节神庙祭祀供戏,以及城隍庙演戏的记述 。根据克鲁斯的记述,较难断定他看戏的地点和剧目的内容,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来粤时正值春节,逗留期间曾探访寺庙 。此外,除了戏曲表演外,他还在同一章记述了民间祭祀的场景 。因此,明代民间演戏与节日、宗教场所、祭祀活动的时空接近性,或有可能使克鲁斯被表面的相似性影响,将之与常在西方宗教节日庆典上演的圣理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月剧等同。不过,若将克鲁斯所用的“”作“圣理剧”之解,或多或少有论据不足的缺点。首先,克鲁斯在描述戏曲表演时,并未明确将之与宗教场所或祭祀活动相关联。其次,他提到中国戏班去葡萄牙人的船上演戏并赚取酬劳时,亦用了“(演戏)”这一表述,从语境上看,此处的“”应作喜剧(片段)之解较为合理。因此,尽管现代葡萄牙语将“”界定为寓意剧,且当代西方戏剧研究主要将之与圣理剧相关联,但 世纪中叶来华的葡萄牙教士克鲁斯在其著作 中国志 中。用“”指称中国戏曲演出时,应多取承袭自拉丁语的“喜剧场次”之广义,而非相对现代的“寓意剧”或“圣理剧”之狭义。二、西班牙教士马力陈、军人洛阿卡对中国戏曲表演的指称及其意涵 年,即明万历三年,占据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与出海追捕海盗林凤的中国官员达成合作。前者承诺帮助中方擒拿彼时困守于吕宋岛班诗兰的林凤,后者则同意携西班牙使者回中国陈述情况。凭此机缘,西班牙教士马力陈、军人洛阿卡等在明朝把总王望高的引领下来到中国,并受到官方的接待。使团于 年月日在厦门登陆,途经同安、泉州、兴化等地,大约于月 日抵达福建首府福州,随后谒见了巡抚刘尧诲 ,。在福州停留 余日后,使团于月 或 日动身返回厦门,约于月 日乘船离开中国大陆 ,。返回马尼拉后,使团成员陆续撰写呈交菲律宾总督吉多德拉维萨里斯()的旅行报告。其中,以马力陈与洛阿卡的记述最有影响。总体而言,如汉学家博克舍所言,二人的报告“存在着许多相同的段落”,“明显地(也很自然地)利用过对方的草稿”。因此,在介绍马力陈与洛阿卡对中国戏曲的评述时,可以将份文献视为相互补充的整体同时考量。由于受到中方正式接待,马力陈和洛阿卡得以记录明代的官府堂会演戏。综合二人报告的内容看,彼时戏曲表演与官府接待宴饮活动紧密相连。在马力陈专门描写中国筵席的章节中,“另一些人一直在大厅中央演戏()。我们所看的那些演出都很优雅,且都关于历史和战争。他们提前把故事内容告诉我们,因此尽管我们听不懂台词,仍能很好地理解演员们在做什么。”演出时,人们的“表演方式是歌唱式的。此外还经常表演傀儡戏,戏偶摆弄出各种姿势,人则在幕后说该说的话”。在福州,除演戏外,“还有一个翻筋斗的人,在地上、杠子上漂亮地翻旋”。同行军人洛阿卡对所观看的戏曲表演记述更为详细。例如,在泉州兴泉道授意举办的宴席上,“桌子排成圆圈,中间的空地上有喜剧()表演,还有各种插剧()持续整场宴会”。另一场有福建巡抚刘尧诲出席的宴会更为盛大,“有很多音乐,还有一场很长的喜剧()”。其内容是“很多年前,有英勇无比的三兄弟”,他们“一人肤白,一人肤色赤褐,还有一人肤黑”,其中“肤色赤褐的那位最勇敢,他决定使那位叫作刘备()的白人兄长成为国王,并这样做了”,戏中还演了“他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手段以及他所赢得的战斗”。显然,宴会中上演的是三国故事。从装扮看,演员已有明显的抹彩脸的表现;从“刘备()”一词的发音来看,应是以闽南土腔搬演的戏文;从情节看,似乎囊括从桃园结义到刘备称帝的过程。洛阿卡所记内容虽不多,却为管窥彼时戏曲表演的妆扮、腔调、剧目提供切入点,其所描述的情况与中国戏曲史相当吻合。对此,学者廖玲达在其论文中有一定的分析,但她对西班牙神父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 中华大帝国史(,)()中转述洛阿卡等人看戏经历时所用的“”一词的所指存有疑惑。查证西班牙国家图书馆现藏的份洛阿卡报告抄本,原手稿中相关人名均拼作“”,较为符合“刘备”一词的闽南方言发音。而手稿中,“”后第期陈彦喆:近代来华西人对中国戏曲的最初认知考辨根据现有研究,该文献是现存的最早的马力陈手稿抄本,相关研究详见:,:。在译文方面,本文所引内容从该手稿抄本直接译出。洛阿卡行纪有份抄本存世,相关研究详见:李庆明万历初年中国与西属菲律宾首次交往考述历史研究,():。本文参考了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份抄本,分别收录于档案 与 。由于份抄本内容极为相近,为避免冗余,本文主要引用相对较早的、收录于档案 中的抄本,仅在必要时增引另一份较晚的抄本作为补充。在译文方面,本文所引内容从该手稿抄本直接译出。紧跟着“”二词,由于彼时花体字形状弯绕彼此牵连,门多萨或有可能将“”后的“”认作“”,整体误抄作“”。除三国戏外,洛阿卡还记述了另一场戏曲演出的剧情内容。该戏于福州官员为使团筹办的送别宴上演,洛阿卡记述内容如下: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小伙子,与妻子不和,决定去打仗。有一天,他加入一个连队。他是如此勇猛无畏,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领的爱将。最终,首领视他为可靠之人并派他作为队长领导重要战斗。他勇敢地采取行动,最终大获全胜。因此,他得以出席国王召开的会议并被授予大将称号。由此,他曾效力过的那些将官要跪着与他说话,并为他效力。他还受赐满满三车黄金、自由和世袭特权。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