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赵元哲诗集
赵元哲
诗集
明代
东阿县
赋役
复原
李俊斌
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DOI:10.13747/ki.bdxyxb.2023.04.007摘要: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本古籍 赵元哲诗集 纸背保存有 111 叶明万历十年(1582)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是学界所罕见的北方黄册原件,属于重要的一手资料。通过对杨柳乡及安仁乡两件“二合一”赋役黄册的缀合及复原,可为学界提供一个可以利用的黄册原本,填补为史书所不载的东阿县在一条鞭法下赋税的种类和科则,明确杨柳乡及安仁乡两地里的归属问题。关键词:明代;东阿县;纸背文献;赋役黄册中图分类号:K248;K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3)04004009两件 赵元哲诗集 纸背明代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的缀合与复原李俊斌(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收稿日期:20230212基金项目:2015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古籍公文纸背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35)作者简介:李俊斌(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籍纸背文献研究。第一阶段,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梁方仲 明代的黄册(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 1936 年第 1 卷第 1、2 期)和 明代黄册考(岭南学报 1950 年第 10 卷第 2 期),韦庆远 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 年)。第二阶段,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赵金敏 馆藏明代户帖、清册供单和黄册残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5 年总第 7 期)和 明代黄册的发现与考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6 年第 1 期),栾成显先生在这一时期出版了明代黄册研究的重要著作 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三阶段,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张恒 明代赋役黄册所见州县军户探研以上海图书馆藏古籍纸背文献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 2020 年第 2 期),宋坤、张恒 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及意义(历史研究 2020 年第 3 期),耿洪利 明初处州府遂昌县某里小黄册人户土地占有情况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2 年第 5 期)。2023 年 7 月保 定 学 院 学 报Jul.,2023第 36 卷第 4 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Vol36 No4黄册是明代征收赋税和佥派徭役的重要制度,学界对于明代的黄册制度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传世文献开展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为利用馆藏档案研究阶段;第三阶段为利用古籍纸背黄册原件研究阶段。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的古籍纸背黄册原件作为新出的材料,对于解决历史问题、填补学界探讨的不足之处大有裨益。但同时,由于原先的黄册档案经过裁切后用来刊印书籍,因此古籍纸背的黄册原件错简严重,亟需进行缀合整理以恢复其原貌。笔者有幸参与了上海图书馆藏 赵元哲诗集 纸背文献的整理及研究工作。上海图书馆藏 赵元哲诗集,据 中国古籍总目,其为现存的“明万历十年(1582)朱应毂刻公文纸印本”1。该书长 27.2 cm、宽 17.1 cm,共四册,共计 110 叶。该书背面内容系明万历十年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每叶中夹衬纸两叶,衬纸应为原来所加,其中两叶衬纸也有文字,文字内容与书籍背面内容相同,也为明代赋役黄册,故该古籍带有黄册内容的公文纸总数为 111 叶(第二册中第 31 叶背面无文字)。经学者宋坤考证,这 111 叶纸背黄册,均为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的赋役黄册2。这批东阿县黄册虽然均为残叶且裁切较为严重,但结合具体内容、字迹、墨色、行距等因素,具备缀合复原的可能性。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组缀合完成的“二合一”赋役黄册作为示例,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纸背文献缀40合整理的样本。一、黄册散叶迻录及说明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 赵元哲诗集 纸背所存明万历十年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分布于全书四卷之中。其中,第一册 33 叶,第二册 31 叶,第三册 23 叶,第四册 24 叶。在整理上海图书馆藏古籍纸背文献的过程中,孙继民先生及其带领的团队对于这批纸背文献进行了整理及编号。以上海图书馆藏 赵元哲诗集 中的纸背文献为例,其中“ST”表示上海图书馆,“ZYZSJ”表示 赵元哲诗集,“DSC”表示第三册,Y 表示文书在原书的页号,如“Y3”表示第 3 叶背。(一)ST ZYZSJ DSC:Y3(前缺)1仁乡四都第二图马站户。(中缺)2抄四撮3.(中缺 1 行)4勺二抄六撮5丝六忽(后缺)本叶为 赵元哲诗集 第三册第 3 叶背,编号:ST ZYZSJ DSC:Y3,现存文字 5 行,字体细小,文字与正面古籍文字为同一方向。从现存内容来看,应为一户黄册残叶。(二)ST ZYZSJ DSC:Y22(前缺)1甲首:2.下户:3.一户王廷宪,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4.旧管:5.人口男妇十七口:6.男子十口,7.妇女七口。8.事产:9.民地三十九亩四分八厘。10.夏税地十一亩八分四厘四毫。11.麦正耗,共六斗三升三合六勺。12.丝绵,共三钱五分五厘三毫二13.秋粮地二十七亩六分三厘六毫14.米正耗,共一石四斗七升八合15.马草,共三束四分三厘四毫七16.绵花地五分五厘二毫七丝二忽。17花绒,共二两二钱一分八毫八18.房屋:19.民草一间。李俊斌:两件 赵元哲诗集 纸背明代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的缀合与复原41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20.头匹:21.黄牛一只。22.转收:(后缺)本叶为 赵元哲诗集 第三册第 22 叶背,编号:ST ZYZSJ DSC:Y22,现存文字 22 行,字体细小,文字与正面古籍文字方向一致。从现存内容来看,应为王廷宪黄册残叶。(三)ST ZYZSJ DSC:Y8(前缺)1三毫(中缺 3 行)2.七合,共该八斗五升一勺一抄五撮。(中缺 2 行)3.九分七厘四毫九丝(中缺 1 行)4.分一厘二毫(中缺)5三都第四图车站户,充(后缺)本叶为 赵元哲诗集 第三册第 8 叶背,编号:ST ZYZSJ DSC:Y8,现存文字 5 行,字体细小,文字与正面古籍文字为同一方向。从现存内容来看,应为一户黄册残叶。(四)ST ZYZSJ DSC:Y14(前缺)1.正麦三斗四升五勺;2.耗麦二升三合八勺三3丝绵每亩科三分,共该二分4.丝一钱二厘一毫五丝;5.绵一钱二厘一毫五丝。6.秋粮地十五亩八分九厘。7米每亩科正米五升,每斗带8.正米七斗九升四合五勺9.耗米五升五合六勺一抄10.马草每亩科八厘七毫,共该11.绵花地三分一厘七毫八丝。12.花绒每亩科四两,共该一两二13.房屋:14.草房二间。15.头匹:16.甲首:17.下户:18.一户张喜孙,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杨19.旧管:4220.人口男妇二口:21.男子一口:(后缺)本叶为 赵元哲诗集 第三册第 14 叶背,编号:ST ZYZSJ DSC:Y14,现存文字 21 行,字体细小,文字与正面古籍文字方向相同。其中,前 15 行为一户黄册残存,后 6 行为张喜孙黄册。二、文书缀合及复原上引这四叶纸背黄册,从册籍登载的内容而言,均是按照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式详细登载人户的人口及事产的增减情况。正如前文所述,从大的归属地域而言,这四叶纸背黄册均归属于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但结合纸背黄册登载的户头信息、字迹、墨色等因素,可判断这四叶可以两两缀合的纸背黄册一件归属于杨柳乡,一件归属于安仁乡。现将缀合后的两件赋役黄册迻录如下,为方便表述及读者阅读,上半叶的文书内容用楷体表示,下半叶的内容用加粗楷体表示,中间推补的内容用仿宋字体标示。第 1 件,编号为 ST ZYZSJ DSC:Y22 与编号为 ST ZYZSJ DSC:Y3 的两叶纸背文书上下缀合:(前缺)1甲首:2.下户:3.一户王廷宪,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安仁乡四都第二图马站户。4.旧管:5.人口男妇十七口:6.男子十口,7.妇女七口。8.事产:9.民地三十九亩四分八厘。10.夏税地十一亩八分四厘四毫。11.麦正耗,共六斗三升三合六勺五抄四撮。12.丝绵,共三钱五分五厘三毫二丝。13.秋粮地二十七亩六分三厘六毫。14.米正耗,共一石四斗七升八合五勺二抄六撮。15.马草,共三束四分三厘四毫七丝六忽。16.绵花地五分五厘二毫七丝二忽。17花绒,共二两二钱一分八毫八丝。18.房屋:19.民草一间。20.头匹:21.黄牛一只。22.转收:(后缺)结合这批纸背黄册的内容,可推补“五”字。结合这批纸背黄册的内容,可推补“五”字。结合这批纸背黄册的内容,可推补“七”字。李俊斌:两件 赵元哲诗集 纸背明代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的缀合与复原43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从这两叶黄册残叶的图版和录文来看,两叶黄册残叶的墨色、字迹相同,行距能够保持一致。内容方面,按照这批黄册的征收标准,经过计算,这两叶黄册残叶内容同样能够衔接。编号为 ST ZYZSJ DSC:Y22 的纸背为此件缀合黄册的上半部分,按照明代黄册的登载内容及格式,此叶黄册涉及到的内容为王廷宪人户旧管项中的人口项及事产项的相关信息。这批黄册所体现的赋税征收标准为:夏税麦每亩科正麦五升,每斗带耗麦七合;丝绵每亩科三分;秋粮米每亩科正米五升,每斗带耗米七合;马草每亩科八厘七毫;花绒每亩科四两。按此标准,我们可对此件存在缀合可能文书中涉及到的夏税麦、秋粮米、马草数量分别进行计算,验证这两叶残叶黄册是否可以缀合。编号为 ST ZYZSJDSC:Y22 的纸背载民地为 39.48 亩,夏税地为 11.844 亩,结合夏税麦每亩科正麦五升,每斗带耗麦七合,则夏税麦正耗共该 0.633 654 石。编号为 ST ZYZSJ DSC:Y22 的纸背第 11 行“麦正耗,共六斗三升三合六勺”恰可以和编号为 ST ZYZSJ DSC:Y3 的纸背的第 2 行“抄四撮”相衔接,中间所缺内容为“五”字;根据编号为 ST ZYZSJ DSC:Y22 的纸背第 13 行,可以明确秋粮地的数量为 27.636 亩,结合秋粮米每亩科正米五升,每斗带耗米七合,则秋粮米正耗共该 1.478 526 石。编号为 ST ZYZSJ DSC:Y22 的纸背第 14 行“一石四斗七升八合”恰可以和编号为 ST ZYZSJ DSC:Y3 的纸背第 4 行“勺二抄六撮”相衔接,中间所缺内容为“五”字;马草一项,笔者在硕士论文中专门进行过探讨。经过计算和验证,归属于秋粮地下的马草项目实际上仍然是按照民地数量的总数进行征收3。方才言及,编号为ST ZYZSJ DSC:Y22 的纸背载民地为 39.48 亩,结合马草每亩科八厘七毫,则马草应当征收 3.434 76束。编号为 ST ZYZSJDSC:Y22的纸背第 15 行“三束四分三厘四毫”恰可以和编号为 ST ZYZSJDSC:Y3 的纸背第 5 行“丝六忽”相衔接,中间所缺内容为“七”字。与此同时,在上半叶残叶文书中,登载了人户王廷宪的户头信息。明朝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全国推行赋役黄册制度,明太祖实录 卷135 载:是月,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4具体到册籍中登载的人户乡贯信息,后湖志 一书中亦有详细的规定:本部合无通行各该司、府、州、县,今后大造黄册,査照太监何穆所奏,于乡都图里之上,务要书写某府、州、县、里、保、军、民、灶、匠等籍外,其余悉照旧式攒造,永为定规。5由此我们可知,赋役黄册中人户的乡贯信息多按照府、州、县、乡、都、图进行登载。编号为 ST ZYZSJDSC:Y22 的纸背第 3 行登载了王廷宪的户头信息,明确王廷宪为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人;编号为 ST ZYZSJ DSC:Y3 的纸背第 1 行内容为“仁乡四都第二图马站户”。结合上引 明太祖实录 中关于赋役黄册中登载人户户头信息的规定以及黄册残叶的字迹、墨色,可以确定这两叶纸背黄册的第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