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跨学科
主题
学习
实践
属性
及其
路径
选择
陈丹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路径选择陈丹,崔亚雪,李洪修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充分体现了主题引领、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的内在涵义。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在主题活动探究、学科知识统整、复杂问题纾解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存在性实践、认知性实践与社会性实践三重实践属性,它遵循着“实践目标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活动”的设计逻辑。研究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现需要秉持实践理念,发挥学生跨学科学习主体性;塑造实践对象,推动跨学科知识与生活融合;建构实践机制,变革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生成实践结果,助力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发展。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属性;设计逻辑;活动探究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28(2023)04-0001-06DOI:10.16826/ki.1009-7228.2023.04.001引用格式:陈丹,崔亚雪,李洪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路径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4):1.收稿日期:2023-02-08作者简介:陈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教育学部实验师;崔亚雪,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李洪修,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22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重大主题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机理与策略研究”(BHA220147)。为了回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提出,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回归,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深入探究,又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属性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克莱因(Klein J.T.)从知识整合的视角提出,跨学科学习是学习者创造性地联结某一主题的多个学科知识,并对主题属性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2。拉德克(Lttuca L.R.)从学习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跨学科学习的过程需要跨越学科知识边界,目标是培养学生看待事物时的多重视角,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复杂问题3。张华提出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课程与学习取向,即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以综合主题为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4。夏雪梅基于项目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了界定:为了解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学生学习并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以形成整合性的项目成果和新的理解5。综上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主题引领,确定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二是知识整合,围绕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三是问题解决,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方式,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属性强调人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寻求主体内在的生存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满足人的素养发展与适应未来需要的活动,本质上体现了实践属性特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探究生活世界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涵盖了人的生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具有存在性、认知性与社会性的实践属性。2023 年 7 月第 24 卷第 4 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2023Jul.No.4Vol.241(一)活动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存在性实践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彰显了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探究活动,能够为学生确证与实现自我并创造体验的空间。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存在性实践,强调学生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逻辑,通过对话性、参与性实践,在主题活动探究中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使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的根本条件,实践将不属于人的对象转变成社会的对象,让对象成为他自身6。具体而言,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关系中得到彰显和实现的。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人类的潜在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成为全面的、现实的存在。指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加注重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回归和生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特殊性实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学生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体,通过切身进入活动,参与主题活动的开发、设计等环节,不断改造和发展自己。同时,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和进展调整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实现探究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客体,建构着自己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学生以跨学科主题活动作为对象性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客体意义世界的关联,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二)知识统整: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认知性实践学科知识是由其概念体系所构成的思想空间,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学科理论相互交织并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知识整合是全面认识事物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辩证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认知性实践,是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将客观实在主观化的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为立足点的一种学习实践7,倡导学生立足某一学科,整合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主题之下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探索生活世界的过程。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浸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凸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认知性实践的特质。不同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理性实践。学生在整合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再生,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认知性实践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个体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探索。一方面,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过程,是学生将一些概念、理论、方法等要素个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将客观知识主体化,实现了知识意义向人的发展与生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将主体化的认知结构、思想观念放置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中。认知具有双重意义,即个人心理状态和客观世界状态。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断与知识、环境产生交互,重建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和对知识意义的认知。(三)问题纾解: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社会性实践问题是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发展的逻辑力量。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线索的学习。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8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对于复杂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是学生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社会性实践,强调将学科知识嵌入到现实问题之中,学生以学科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实践与应用实践,进而解决复杂性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社会中真实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和感受,进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杜威指出,当人们参与一件共同利益的事情时,每个人都必须将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行动联系起来9。跨学科主题活动探究是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活动任务,每个人都要考虑他人的行动,在确证个人价值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共在的意义。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驱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建构共同体关系,在合作交流中形成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社会性情感。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社会性实践,表明学生必然要超越自身经验的生活世2界,在社会关系的辩证逻辑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复杂问题不断梳理和破解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就逐渐形成了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在跨学科学习中确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学生在认识社会生活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从而激发主体和他者共同的实践自觉和创造自觉。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逻辑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科实践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科实践描绘了学习方式的新图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因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坚持学科与实践的辩证立场,遵循“实践目标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活动”的设计逻辑,厘清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路。(一)实践目标: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素养体系首先,坚持学科本体,明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素养目标。学科实践追求的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存在性实践,它的价值旨趣是在学科实践中确证学生的存在本质。跨学科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学科本体,依托各自学科的坚实基础10。因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设置独特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某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必须先明确培育学生哪些具体的能力和素养,这是贯穿学习过程的核心要义。某一学科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要以本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力图在本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素养。其次,以素养为导向,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体系。“新方案”提出了“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及“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统整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综合学习,其实践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实现品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新方案”为依据,以跨学科素养培育为行动导向,设计完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体系。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结构上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并发挥其统领导向的作用。(二)实践主题:选择跨学科性的主题和复杂问题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提出跨学科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参与和问题解决是跨学科实践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发现和提出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重要环节。而且,复杂的现实问题具有跨学科性和驱动性,例如生命安全与健康问题、脱贫攻坚问题等,它们能够推动师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纾解和澄清。教师需注重问题设计的生活性与深刻性,并将其转化为可研究的话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问题设计:形成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性问题并对其进行描绘;设置问题分析的目标和路径;检测问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等。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可行性,不必设置唯一或标准答案,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实践探索空间。其次,聚焦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选择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真实情境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条件,为“化知识为素养”提供了实践场域。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应具有生活体验性和探究性,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体验和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意识。基于此,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选择可以依托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载体,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创设主题。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设计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契合核心素养的时代意义,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二是具有典型性和可拓展性,为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奠基;三是考量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适应性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教师还要以主题为中心梳理相关学科的问题链条,使问题与跨学科主题之间相互观照,形成情境问题网络。(三)实践内容:统整基于跨学科主题的学科知识首先,围绕跨学科主题及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通过对实践主题的深度挖掘和对跨学科知识的开发,使学生有关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转向专家式的学科理解。学生依据跨学科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结构,阐释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或任务。跨学科知识整合是指学习者从不同学科视野对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对主题属性的多维重构。在学科知识的选3择上,教师需要站在学科立场,突破单一学科思维方式,从“纵向知识深挖”走向“横向知识联结”11。在学科知识的整合上,教师需要跨越课程知识的专门化倾向,以跨学科主题及相关问题为中心,搭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框架,设计学科内容的交互网络。其次,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图谱,深入解决问题。跨学科知识是从不同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