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融合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应用
人才培养
路径
探究
莫函蓓
引言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1。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当前,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更新,应加大实践平台对理论知识的检验效用,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增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一)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更多的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课时相对不足。例如,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专业核心课程,大部分为理论课,而且部分课程开设两个学期或以上。而作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写作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反映课程课时不够。部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成效不高,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广西外国语学院 2019 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考核要求为例,实践教学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占总学时的比率分别为 11%与 3%。与理论教学平台相比,实践教学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的整体学分仅占整体学分的 20%。专业实践学习不足,导致有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二)部分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多所应用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竞争优势是就业范基于产教融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莫函蓓(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222)摘要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协调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当前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结合一线具体教学改革案例,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包括提升专业课程价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平衡各方供需利益、助推“课证融通”等。关键词 产教融合;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H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56(2023)02-0078-04*基金项目 202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编号:2022JGB434)收稿日期 2023-02-10第 34 卷第 2 期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34 No.2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GUANGXI OPEN UNIVERSITYMar.202378第 34 卷第 2 期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34 No.2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GUANGXI OPEN UNIVERSITYMar.2023围广、适用岗位多、社会需求大,但也造成该专业职业可替代性强、就职门槛不高。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将学习结果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此外,在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方面,大部分学生偏向于考取教师资格证,容易出现就业结构单一的现象。部分毕业生不知道如何考取其他职业技能证书,如秘书证或商务秘书证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其个人简历比较单一,同类求职者持有的证书和履历相似度较高,职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其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不强。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部分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大背景下,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比较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教学,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与专业要求有关。不论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都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但随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多元化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人才。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方向、工作内容匹配度不够,应使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备一毕业就能上岗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竞争力。(二)部分院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大多数偏向于师范类的职业方向,但对于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有少数会选择自主创业,而大多数会从事辅助性、普适性的工作。笔者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时发现,有 87%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双选”满意度“双方均落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及院校对“产教融合”策略缺少明晰的制度导向和政策帮扶;二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常仅限于就业实习,缺少“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专业实践平台和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校企双方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交流和信息、利益共享,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考核要求难以很好地适应从业要求,工学结合较难开展,部分学生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够明确。(三)“1+X”证书制度普及率不高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其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技能等级证书。当前,国内部分试点高校积极实施“1+X”证书制度,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深入开展产教融合,鼓励学生考取 1 个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如何处理好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关系是关键。“1”是根本,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证书是对“1”的补充和赋能。“1”与“X”相得益彰、相互衔接和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根本3。部分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未能及时将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的证书与课程的学分、考核评定进行融合认证(课证融通),目前,部分企业对一些职业证技能证书的有效性认可度不够,例如一些新增的或政策调整后的职业技能证书不在企业职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评定考量范围之中;部分应用型高校缺乏技能证书的学分互认或考评激励制度,未能较好地厘清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证书之间的关系,导致部分学生不明确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上述问题使得各参与主体的内驱力不足,对应用型人才多元发展的激励不够,导致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减弱。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一)提升专业课程实用价值,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就要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价值、创新价值、实用价值。在社会更加需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提升专业证书含金量,适应不79断变化的就职门槛,努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能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融入专业实践平台,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学生能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缩小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符合实际岗位需要。李磊指出,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相互调和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4。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方面,可以从应用写作、涉外礼仪、商务秘书实务等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入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把“1+X”证书教学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当中。比如,写作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块,可以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对商务秘书、高级商务秘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适当缩减理论学时,加强对党政公文、方案、演讲文稿等文种的教学。相关礼仪的课程应增加具体工作岗位中礼仪要求的内容,如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二)提升教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注未来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关注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是新时代对教师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三)平衡各方供需利益,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学生应更注重自身实践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制订有效的职业规划。教师要将行业中新的技术、方法、规范等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使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产业技术变革的需要,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从而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各方面要素在平衡的条件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双元”育人。(四)助推“课证融通”,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及考证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立足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的全国商务秘书证、高级商务秘书证项目,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秘书类、礼仪类、创新创业类、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与商务秘书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考核方式由考试改为考查,如涉外礼仪课程考核可以采用求职面试的形式。学生在校期间,修满四门相关课程即可通过“课证融通”的方式获得商务秘书证。教师以组织指导参加全国商务秘书大赛为支点,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并参与全国商务秘书证专业培训,激发学生对专业相关职业技能学习的热情,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考取除教师资格证、商务秘书证之外的其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工作技能更加完备,职业竞争能力更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在每年上半年主办校级商务秘书大赛,并于每年下半年在参加校级商务秘书大赛的学生中遴选参加全国商务秘书大赛的优秀学生。该学院将秘书大赛常态化,且在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商务秘书专业证书项目中,采用微型企业管理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双创大赛,如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四、结语产教融合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理念的更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全面实现“课证融通”“书证融通”。具体可通过理论学习和开展相关莫函蓓/著基于产教融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80第 34 卷第 2 期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34 No.22023 年 3 月JOURNAL OF GUANGXI OPEN UNIVERSITYMar.2023的讲座、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理念的更新和相关政策的普及宣传。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案例中,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考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研究和践行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更清晰认识到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将部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大纲,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需要对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鼓励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的共同努力,深度发掘产教融合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