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李退溪对朱子哲学的发展及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_陈来.pdf
下载文档

ID:2574657

大小:200.03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李退溪 哲学 发展 及其 在理 学史上 地位
东岳论丛Jun,2023 Vol44 No62023 年 6 月(第 44 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儒学研究 作者简介 陈来(1952),男,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儒家哲学。李滉:增补退溪全书 第 4 册,首尔: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85 年版,第 97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续集 卷八 回示诏使书 ,韩国文集丛刊 第 31 册,第 208 页,第 208 页。论李退溪对朱子哲学的发展及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陈来(清华大学 国学研究院,北京 100084)摘要 李退溪是韩国朝鲜王朝时代的朱子学大家,一生以继承、捍卫朱子学说为己任,并对朱子学多有新阐发。在理气问题上,李退溪不认同朱子理“无造作”的观点,强调理有能动性,肯定理自身能动静,并以理之动静为气之动静、生发的根源和依据。在性情观上,李退溪以四端七情对举,认为就初始根源说,“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就现实情感说,则四端七情无不兼乎理气,区别在二者的根源与构成方式不同。在“格物”问题上,朱子主张“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李退溪则认为“物格理到”,以本体论的方式去处理这一本来属于知识论的问题,从而使得这一问题成了显示退溪“理学”本体论思维的一个问题。退溪对朱子思想有深刻理解,对其内在不圆满之处也给出了积极的解决方案。退溪哲学表明了朝鲜理学的完全成熟,意味着朱子学的中心已转移到朝鲜,并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东亚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 李退溪;朱子;理气动静;四端七情 中图分类号 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23)06013309退溪之学,本乎考亭。论广大精微、博学深思,尚未及于晦翁。而其气象醇粹,襟怀洒落,或有以过之而无不及。先儒以南轩似明道,今以退溪似南轩亦可也。其发程朱之精义,辟异端之颇僻,讲论“理生”“理到”,发明“四端”“七情”,足见平生所学。其体用言理之说,尤见所造精深。谓为海东朱子,信哉!李滉,字景浩,号退溪,朝鲜李朝著名的朱学思想家,生于燕山君七年(1501,明弘治十四年),卒于宣祖三年(1570,明隆庆四年)。李滉生而七月丧父,幼从叔父问学,早年曾任弘文馆修撰、成均馆司成,明宗初任丹阳、丰基郡守。中岁卜居退溪之上,因以自号,学者咸称退溪先生。此后虽曾受任成均馆大司成、工曹判书、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中枢府事等职,但始终一意归退,以恬退名节。他晚年筑精舍于陶山之麓,潜心味道,尤雅好山水,自号陶翁,显示出其独特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貌。发源于中国大陆的程朱理学在高丽后期已传入朝鲜半岛,李朝建国后朝鲜理学逐步发展起来。李退溪曾说:“吾东方理学以郑圃隐(梦周)为祖,而以金寒暄(宏弼)、赵静庵(光祖)为首,但此三先生表述无征,今不可考其学之深浅。”(言行录 卷一)朝鲜位于中国之东,故其学者以东方自称。“理学”在丽末鲜初已在东方奠定了基础,但当时“程朱之书稍稍东来”,学者尚少,亦无以发明。明朝崇奉朱学,颁 四书 五经 性理大全,李朝受此影响,亦“设科取士以通 四书 五经 者得与其选,由是士之诵习无非孔孟程朱之言”。在理学广泛普及的基础上,16 世纪中叶后,与明代心学运动兴起相对照,李朝陆续出现了一大批以朱学为主的理学家,迎来了朝鲜理学的成熟期,并就此开始了朝鲜理学自身的学派331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23.06.016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朝鲜理学发展中,李退溪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当李退溪时,王学盛行于中国大陆。朱子学说作为明王朝的正统哲学已面临危机,李退溪以继承捍卫程朱道统为己任,一生学问“以朱子为宗”(言行录 卷一)、“一以朱子为的”(言行录 卷六)。他既强烈抨击阳明心学,谓“今者中原人举皆为顿超之说”(文集 卷二十一 答李刚而),又极力批评以罗钦顺为代表的主气学说。退溪弟子说他因“中原道学之失传,流而为白沙之禅会、阳明之颇僻,则亦皆披根拔本,极言竭论以斥其非”(言行通录 卷一),又“以整庵之学自谓辟异端而阳非阴助,左遮右拦,实程朱之罪人”(言行录 卷五)。他死后门人称其学“得朱子嫡统”,被赞为“海东朱子”。从李退溪强烈的道统意识和他对朱学的深刻理解来看,确乎有以当之。李退溪的思想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年他以真德秀心经 为宗,注重心地功夫。南宋真德秀采摭古先圣贤论心格言,汇为 心经,其书以十六字心传为首,以朱子尊德性铭 为终,其后明人程敏政又以程朱诸说更为附注,称 心经附注。退溪“少时游学汉中,始见此书(指心经),于逆旅而求得之。虽中以病废,而有晚悟难成之叹,然其初感发兴起于此事者,此书之力也。故平生遵信此书亦不在四子 近思录 之下矣。”(心经后论)他自言:“吾得心经 而后知心学之渊源、心法之精微。”(言行录 卷一)其晚年居陶山,仍鸡鸣即起诵读 心经 。心经 大体以主敬存心、克己去欲为言,旨重修养功夫。宋明儒者亦常统称儒家心性修养之论为心学,与相对理学而言的陆王“心学”不同。心经 虽主于尊德性,但其所言重在闲邪存诚、敬内义外、戒慎谨独、惩忿窒欲,其工夫与陆王学者不同,心经附注 在哲学上涉及到心性论的一些问题,如人心道心、形气性命、五常四端等,其范围要比心经 本身来得广些,但由于 心经 整个说来注重工夫,因而这一时期退溪尚未提出系统的哲学思想。当然,对心经 的注意与他在五十岁后集中思考的四端七情问题有明显的关联。退溪较晚才看到 朱子大全 ,“嘉靖癸卯中,我中宗大王命书馆印出(指 朱子大全)颁行,臣滉于是始知有是书而求得之,犹未知其为何等书也,因病罢官载归溪上,得日闭门静居而读之,自是渐觉其言之有味、其义之无穷。”(朱书节要序)李退溪五十岁筑寒栖庵于退溪,始专意朱子大全,此后他的哲学思想才渐形成,所以门人说他“晚年专意朱书,平生得力处大致皆自此书中发也”。李退溪的全部思想资料由后人汇编为退溪全书,其中有他的主要著作宋季元明理学通录启蒙传疑 等。其哲学思想主要保存在文集 中的论学书札、杂著短文,以及天命图说 圣学十图 等。一、理自动静,理有体用李退溪是朱子哲学的继承者,从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重要的不在于李退溪复述了朱子的哪些思想,而在于他在哪些方面对朱学作了进一步发展。正是对朱学的补充和发展构成了他自己的哲学特色,并确立了他在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朱子在建立哲学体系的时候,利用了周敦颐的 太极图说 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料基础。但是由于朱子用“理”解释太极,于是在利用 太极图说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材料时发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理自身是否会动静?理自身是否产生出阴阳之气?431东岳论丛Jun,2023 Vol44 No62023 年 6 月(第 44 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李滉:增补退溪全书 第 4 册,首尔: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85 年版,第 30 页,第 169 页。金诚一:鹤峰先生文集续集 卷五,韩国文集丛刊 第 48 册,第 239 页,第 260 页,第 243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 卷二十一,韩国文集丛刊 第 30 册,第 24 页。李滉:退溪先生年谱 卷三,韩国文集丛刊 第 31 册,第 243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 卷四十一,韩国文集丛刊 第 30 册,第 410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 卷四十二,韩国文集丛刊 第 30 册,第 433 页。朱子哲学在理气动静的问题上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太极犹人,动静犹马”,强调理自身不会运动,乘载气上而有动静,另一是“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强调太极包涵的动静之理是气之动静的根据。但是,朱子哲学中所谓“理有动静”的含义比较复杂,故人们习惯于从“太极犹人,动静犹马”这种通俗的比喻去理解朱子关于理气动静的全部看法。朱子人马之喻本来只是强调理自身不会动静,但是如果从概括理气动静的全部内容去要求,它也明显有其缺点,即没能表示出理乃气之所以动静的根据,不能表现理作为气所以动静的动力因,理在这里只是被动地附于动静之气的乘客而已。按照朱子的基本思想,理自身是不会动静的。至于理能否生气,尽管朱子有一些复杂的说法,但最终还是确认理是“无造作”的,而否定理自身产生气的看法。李退溪认为并坚信:理自身能够动静。其门人曾问:朱子所谓“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是不是意味着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主宰者使太极有动静?退溪对此予以否定,他说:“太极之有动静,太极自动静也。天命之流行,天命之自流行也。岂复有使之者欤!”这是认为太极自身有动有静,而且太极自身的这种动静并没有另外的主宰者使然。李退溪又说:“延平答朱子曰:复见天地之心,此便是动而生阳之理。按朱子尝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盖理动则气随而生,气动则理随而显,濂溪云 太极动而生阳,是言理动而气生也。易 言复见天地之心,是言气动而理显。故可见也。二者皆属造化而非二致。”这就不但明确肯定理能够动静,而且指明“理动”是“气生”的根源和根据。李退溪的理动说与明代前期朱学理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明代朱学家皆对朱子“太极犹人,动静犹马”的说法颇为不满,如曹端说:“及观 语录,却谓 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 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化之原。”其后薛瑄也说:“太极岂无动静乎?朱子曰 太极本然之妙也,动静所乘之机也,是则动静虽属阴阳,而所以能动静者,实太极为之也。使太极无动静,则为枯寂无用之物,又焉能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乎!以是观之,则太极能动静也明矣。”曹端、薛瑄的说法表明,强调太极有动静、能动静,其本意还不在追求理的自会动静,而是为了突显太极作为“所以能动静者”的性格,明示理对气的动静所发生的支配作用。曹端、薛瑄修正朱子之说,是为彰显太极的能动性、动力因。因而,李退溪坚持太极(理)自能动静,与明前期朱学从确认理能动静来强调理对于气的支配作用的倾向是一致的。而且,退溪克服了薛瑄由于同时主张理如日光、气如飞鸟而实质上在某些方面回到人马之喻的倾向,把理视为气之动静的源动力,把理“动”与气“生”联系起来,同时进一步提出“理动则气随而生,气动则理随而显”的观点。“理动气生”的观点,是强调理之动静是气所以产生的根源,而“气动理显”则强调气的运行和展开秩序显示出理的存在和作用。在理能否生气的问题上,李退溪对宋明朱学作了进一步发展。退溪临死前,李公浩问:“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朱子曰“理无情意、无造作”,既无情意造作,则恐亦不能生阴阳。若曰能生,则是当初本无气,到那太极生出阴阳然后其气方有否?勉斋(黄榦)曰“生阳生阴犹曰阳生阴生”,亦莫不是恶其造作太甚否?退溪回答说:朱子尝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知此则无此疑矣。盖无531论李退溪对朱子哲学的发展及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朱子全书 第 17 册 朱子语类 卷九十四,第 3129 页。朱子全书 第 23 册 文集 卷五十六,第 2687 页。朱子全书 第 13 册 太极图说解,第 72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 卷十三 答李达李天机 ,韩国文集丛刊 第 29 册,第 356 页。李滉:退溪先生文集 卷二十五 郑子中别纸 ,韩国文集丛刊 第 30 册,第 102 页。曹端集 卷一 太极图说述解辩戾,王秉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第 2324 页。薛瑄 读书录 卷九,孙浦桓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 年版,第 193 页。情意云云,本然之体;能发能生,至妙之用也。勉斋说亦不必如此可也。何者?理自有用,故自然而生阴生阳也。在周敦颐的 太极图说 里,太极本来是可以产生阴阳的,但朱子以太极为理,又认定理无情意、无造作,因而李公浩提出,按照理无造作之说,在朱子哲学中不可说太极能生阴阳,必须对太极图说 另行解释。这一问题的提出是颇有见地的,而退溪的回答也十分精到,这样,按朱子哲学中的逻辑,理就不能生气,也就不能再说“太极动而生阳”。退溪在回答中指出,可不可以说理能生气,取决于怎样去看,他认为“无情意、无造作”是理的本然之体,强调理本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