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俗
博物馆
农村
地区
非遗保
东海县
镇民
曹冰青
PRWORLD 公关世界 55 GREEN DEVELOPMENT文/曹冰青(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摘要:博物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各地陆续建立了非遗馆,很多农村地区建立了乡镇民俗博物馆。乡镇民俗博物馆在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明显,是非遗传播的第二课堂,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路径和空间,有效促进文旅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振兴。乡镇民俗博物馆发展有很多路径,例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民俗文物征集和科学研究;展厅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多样化;配套完善的宣传教育;展馆建筑和展览要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等。关键词: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作用民俗博物馆在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路径以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民俗博物馆为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予以保护及展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博物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我国的博物馆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很多地方陆续建立了专题非遗馆、民俗博物馆,一些农村地区建立了乡镇一级的民俗博物馆,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空间。农村地区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保护好非遗,才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助力。笔者尝试在梳理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民俗博物馆案例基础上,阐释乡镇民俗博物馆在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路径。一、民俗博物馆在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一)民俗博物馆是农村地区非遗传播的第二课堂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学界认为民俗包含物质生活习俗、社会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等方面。民俗博物馆是展示当地民俗的重要场所,例如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民俗博物馆,是连云港市首家建成的乡镇级民俗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研究桃林地区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2014年 6 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1.2 万人次,为当地的文化传播和旅游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地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亦是他们学习文化的第二课堂,如江苏文明网和桃林微官网分别以红领巾寻访桃林镇民俗博物馆和童阅家乡美桃林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为题进行报道,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博物馆相对种类少,数量少,但对于农村地区非遗传播有重要的作用。桃林民俗博物馆全年实行免费开放,广泛普及当地民俗文化,全馆分为序厅、桃林远古、桃林胜迹、桃林农耕、桃林民俗、桃林展望6个展厅,展示民俗文物300余件,展厅有农耕、民俗的场景复原,也有数字多媒体展示,有效传播和保护非遗文化,很好地诠释了民俗博物馆的定义和功能。(二)民俗博物馆为农村地区非遗传承提供了路径和空间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活态性、民间性、生活56 公关世界 PRWORLD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性、生态性、传承性等特点,其中的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这样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俗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和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是动态的过程。”2其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人,其次要有合适的展示空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的展示。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历史上有“古盐道,蝉联内地,糟油坊,商贾云集”之称,有桃林烧鸡、桃林美酒、桃林酱豆、桃林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桃林老五甑酿造工艺被列入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桃林烧鸡制作工艺被列入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传承方面,桃林民俗博物馆展厅场景复原了当地的民俗,展厅橱窗内的文物、图片等则生动描述了桃林历史,曾经商业热闹的景象,介绍了当地非遗的起源与发展。在传统节日,民俗博物馆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经常举行桃林武狮表演,邀请观众在酒厂、烧鸡工坊参观制作过程,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契机,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三)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有效促进文旅融合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各地博物馆走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当地特色非遗、民俗进景区,游客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在非限定的空间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博物馆基础一书这样阐释博物馆的意义:“在旅游是当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博物馆能起到磁石的作用,吸引、鼓励游客去博物馆及其周边地区参观。”3民俗博物馆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为例,当地政府将特色农业基地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在一些生态水果基地,附近居民和游客赏花,生态采摘;在桃林民俗博物馆、桃林蔬菜文化博览园、文化广场等地场所开展丰富的文化游、亲子游等活动,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有效助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四)民俗博物馆发展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民俗博物馆对于乡村振兴也有重要的意义,桃林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花卉种植等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在文化方面,桃林镇重点推进文化惠民政策。据中国网报道,桃林镇积极探索文化工作的新途径,该镇文体中心内的民俗博物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桃林的长远历史、地道民俗和多彩文化,广大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乡土寻根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记忆。在 21 个行政村内,开展村村建设一个占地不低于 300 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村村建成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创建活动,实现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路径、篮球场“四个全覆盖”,打造了农村“10 里文化圈”、镇区“15 分钟文化圈”,实施了舆论宣传引导工程、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和文化产业壮大工程五大工程,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民俗博物馆的建成,是文化惠民政策实施又一举措,年接待万余人,促进经济增长,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二、民俗博物馆在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中的发展路径 (一)民俗博物馆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民俗文物征集和科学研究的力度关于民俗博物馆,安廷山主编的中国民族民俗博物馆概论论述:“民俗博物馆,就是反应某一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历史艺术的博物馆。民俗博物院是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沉淀的表现。”4目前在农村地区,民俗博物馆在征集和研究民俗文物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生产生活类、岁时节庆类的民俗文物,居民家中的老物件,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对它们进一步的征集、整理、展示和研究很有必要,有了科学的研究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展览。江苏省2013年颁布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指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改编、展示、表演、产品开发、旅游观光等活动,应当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内涵,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民俗博物馆可以考虑在民俗文物的研究基础上,建设民俗专题的展厅,还原当地原生态的文化风貌,并通过当地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等介绍当地民俗文化以及省市级非遗名录相关知识,有条件还可以将民俗文物征集和研究常态化,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与展示,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传承非遗。(二)民俗博物馆展厅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它基本是集体的创造,从而与局限于专业与专家的文化拉开了距离,这就导致它的综合性,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与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的。5目前,农PRWORLD 公关世界 57 GREEN DEVELOPMENT村地区乡镇、村一级民俗博物馆的数量少,展示方式还比较单一,多以静态展陈为主,辅助图片文字和文物展陈,常设展览规模小,临时展览更新速度慢,观众少。面对民俗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优化民俗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展厅展品可以注重农村地区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相关实物的征集与展示,包括原材料与制作过程,让观众直观了解农村非遗项目的过程与步骤;展示农村地区特色生活场景,包括一些古建筑、农具等等;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展现非遗项目门类和目前的保护成果。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方式多样化,例如举办非遗活态展,非遗静态展,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非遗。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官网、官方微信举办非遗专题、民俗专题线上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宣传、保护、传承当地非遗。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注重摆放文物和展品,民俗馆、非遗馆的不同之处在于互动性强,非遗注重活态传承,可以考虑在博物馆展厅非遗项目展示处设置文字、图片介绍,附加视频、音频、解说等展示方式,配有现场互动环节,注重观众的参与、体验、互动,这是直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三)民俗博物馆还应配套完善的宣传教育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修订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后的博物馆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次修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其中。此后,我国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合,博物馆成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发展迅速,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展示和交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口头表演、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一个地区仅仅建成民俗博物馆或者民俗专题展厅,对于传承和保护非遗还不够。目前,很多民俗博物馆只是相关民俗主题的展厅,对于非遗其他方面内容,比如传统口头文学、戏曲、舞蹈、书法等项目涉及较少,对于普通观游客来说,完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社会服务讲解人,为公众讲解非遗相关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一些专题的讲座,讲解当地非遗的历史文化,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观众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报名参加。另外,可以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学校联合开发一些当地非遗的校本课程。宣传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包含非遗的方方面面,非遗的历史、实物、精品、非遗技艺的过程等等。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非遗展示或者相关民俗活动。这些宣传教育、互动体验类活动的举办,不但实现了对当地非遗项目的宣传,也使非遗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把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四)民俗博物馆建筑和展览要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6。农村地区民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可以全面展示该区域非遗资源主要门类和代表性项目,还可以兼顾传承与保护非遗的相关人类活动的展示,展览的理念和展品要体现地方的特色,可以根据非遗的生态特点视角,帮助观众融入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感受、体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不仅仅指民俗博物馆展品具有地方特色,展陈的空间设计可以使用特色元素,空间设计可以体现山水特色或者农耕特色;展厅可以做具体的民俗场景,还原非遗原生态的特点;橱窗展陈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展品,让民众参观时仿佛置身其中,引发共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农村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必须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作用明显,为非遗传承提供路径和空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有效传承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的展览,体验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PR参考文献:1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页.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