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把握
讲好
中国
故事
点线
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没有故事达不到的深度,没有故事讲不清的道理”。的确,情感总是走在理性前面。当理性还未引发人们思考时,故事引发的共鸣早已触碰到心灵最柔软的地带。从传播学角度看,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比单纯的道理更让人感兴趣、听得进、记得牢。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是故事的力量。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善讲故事是一种高明的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因此,如果说好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会讲故事就是媒体人的核心竞争力和必备基本功。那么,在新闻宣传中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媒体人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讲故事的水平?通过分析一些新闻精品力作可以发现,我们需要把握好“点线面”,即:占好“制高点”、选择好“主线”、呈现好“面貌”。一、占好“制高点”:写思想般写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故事可以载“道”,也理应载“道”。对于新闻作品来说,“制高点”就是这个“道”,就是其所蕴涵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所谓“居高声自远”,好的新闻故事往往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切中时代主题,传播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反之,没有思想高度的新闻作品也谈不上什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好的新闻故事看似在写一个个的点、写一个个的人、写一个个的现象或事件,实际上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写的是大趋势、大时代、大中国。巴尔扎克说:“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句话用在“小切口、大主题”的新闻故事上,也恰如其分。鄱阳湖白鹤的故事,很多媒体特别是江西的媒体都写过。体裁、角度、笔法、形式多样,但最后落的“点”基本上都是江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建设成就斐然,等等。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一个省和一只鹤的互相成就1,挖掘的主题却更深一层、更进一步,在“同题作文”中更胜一筹。这篇通讯,分几个部分层层推进:“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昔日包袱成生态财富”,“从民间自觉到制度自律”“以鸟为媒,联通世界”,最后主题升华为“江西成就了白鹤家园,白鹤同样在成就江西”,“人不负青山,青山作者简介:余霞,江西日报社经济部副主任,高级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新闻报道实践。胡弋平,江西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电子数据科科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报纸资料分类标引。基金项目: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项目。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点线面”余霞胡弋平摘要: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善讲故事是一种高明的传播能力。如果说好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会讲故事就是媒体人的核心竞争力和必备基本功。通过分析一些新闻精品力作可以发现,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点线面”,“点”,指的是制高点,是新闻作品所蕴涵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线”,指的是主线,是构建出整个故事最核心、最根本的那个冲突;“面”,指的是面貌、样子,好故事要写活人物、写好情节、写透冲突、写出厚度。关键词:新闻故事;核心竞争力;传播能力;舆论生态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3)13-0094-03一线视点94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定不负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呼之欲出。经济日报从2021年起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专栏“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企业调研行”,刊发了一重重生安踏出江柳工移山读者直行乳业逆袭等重磅通讯。稿件聚焦的是一家家具体的企业,抽丝剥茧般讲述他们各自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成长和奋斗,但又不仅仅是企业创业记、改革记、奋斗记,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故事背后,凸显的是强化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品牌不断升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重大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改革发展重要论述的落地见效,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企业书写的发展传奇。正因为具有顶天立地的气势、“会当临绝顶”的高度,这一个个新闻故事才具有历史厚重感,这一组专栏稿件才具有独特价值。值得指出的是,现在“小切口、大主题”的新闻报道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最后呈现的作品思想高度、内涵深度却有高下之分,特别是有的作品机械地拼凑主题、人为地拔高主题,甚至只是“穿靴戴帽”、生搬硬套,最后故事像水、主题像油,主题“浮”在故事上,甚至主题成了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标签”“口号”。之所以力有不逮,说到底是视野格局有限、理论功底欠缺。加强理论武装,提升理论修养,尤其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媒体人来说绝不是一句大话套话。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问题看要害,水乳交融地融思想于故事之中,最后达到“写思想般写故事、写故事般写思想”的高度和境界。这应该是媒体人孜孜以求的方向。二、选择好“主线”:独具一格、脉络清晰故事主线,一般是指一个故事里的核心脉络,或者说是构建出整个故事最核心、最根本的那个冲突。新闻故事的主线清晰,如同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一样重要。如果能有一条构思精巧、不落俗套的主线,这个故事就更有吸引人、打动人的特质,更有记得住、传得开的力量。脱贫攻坚是众所周知的新闻富矿,从打响脱贫攻坚战,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几年来聚焦这一题材的新闻作品铺天盖地,但真正把脱贫故事讲好了的却并不多。羊小平砸缸2是其中难得的好故事。其选题、体裁、语言风格、表述方式等可圈可点之处众多,而故事主线也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标题中的“缸”,就是这个故事的主线:生活在极度缺水山区的羊小平一家从买水缸、弃水缸到砸水缸,找到羊小平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找到羊小平家脱贫前后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找到羊小平脱贫与“牛小平”脱贫、“马小平”脱贫的不同之处。羊小平的脱贫故事不仅逻辑缜密、条理清晰,而且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因为叙事宏大、包罗万象,而总让人感到千头万绪,“故事”不知该从哪儿讲起。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大党、千秋伟业,这样的新闻报道该如何破题,如何构建一条脉络清晰、“一线串珠”的故事线?新华社推出的8分半钟微纪录片携手,为人民,网络总浏览量突破5亿次,可谓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典范之作。它的主线独具匠心地锁定在“手”上,“化大为小”,以“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手”这个核心意象作为视觉语言的抓手,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象化。一双双有故事的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追求。可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找到一条恰到好处的主线,不仅能“四两拨千斤”,更能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故事也是如此,不能虚构、不能设计。但故事的讲述方式可以设计,故事的主线尤其需要花时间构思、花心思设计。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3,虽然没写什么故事,但对于文章主线,作者的创作谈却能给人有益的启迪:“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彩照人的一生?查阅资料得知,早在1920年,邓小平16岁就越洋过海,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从走上革命道路到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和大海有不解之缘。由此我们想到邓小平喜欢游泳,他说,我喜欢在大海中搏击;想到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就像大海的潮涨潮落;想到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越洋访美,将封闭的国门打开。邓小平的一生和大海紧紧相连。思路明确了:以大海为主线,以撒骨灰为切入点,写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怎样才有利于找到让作者“豁然开朗”、让读者“眼睛一亮”的主线呢?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原副主编卢跃刚说:“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写背景。”把新闻故事的主线拎出来,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和追溯背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携手,为人民羊小平砸缸等精品力作,主线虽各有其妙,而共同之处正在于作者没有囿于眼前的素材,而是充分挖掘、研究人物、事件背景后,才拎出那条恰到好处的主线看似不着痕迹,实则费尽心思。这对我们是启示,也是鞭策,下笨功夫、苦功夫尽可能采访、掌握更多的素材,对写出一篇好作品有多么重要。三、呈现好“面貌”:打动人心的力量故事的“面貌”也就是故事的样子。新闻故事长什么样子?我们看到的不少“新闻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近日,记者见到了在自家农家乐里忙得脚不沾地的XXX。“在政府一线视点95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的帮扶下,我家去年贷款搞起了这个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就有X万多元。现在的日子真是一天更比一天好。”在XX村,像XXX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这都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喜人变化如果认为这样的写法就是讲故事的话,那么可能对什么是新闻故事有误解。一个好故事,要有人物。这个人物,不能是上面那样的“工具人”“背景人”,看似有名有姓,实际上面目模糊得可以忽略不计,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唯一作用就是借其口说出作者想说的话。把人物写好、写活、写充分,应该是好故事的“标配”。光明日报2021年在头版开设了一个栏目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我家包子铺成了“网红”人家叫我“功夫奶奶”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一个个“小而美”的人物、“小而美”的故事打通了家与国,把历史成就转换成个体获得感,形成了叙事悬念、激发了阅读欲望、带动了网友讨论,刊出报道50余期,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700万,多篇报道成为同城热搜。一个好故事,要有情节。情节是故事的“血与肉”,有了情节,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才有凭借,故事才能徐徐展开,才有趣味和力量。在羊小平砸缸4里,作者就精心白描了许多吸引人的情节。比如,写羊小平被水所困:“羊小平坐上火车,又坐汽车,爬上山,挑满6口大缸;又坐汽车、坐火车,回到工地。过了一段时间,家里又没水了临走时,老板告诉他,老请假不是个事,不用回来了。”再比如,写羊小平最后摆脱贫穷、摆脱水之困:“搬家的前一晚,吃过晚饭,看着太阳离地山头还有几米高,羊小平又习惯性地拿起扁担。直到走出家门,羊小平才愣怔过来,他在原地站了半袋烟的功夫,突然嚎了一嗓子,把扁担甩向山沟。”这样有画面感、镜头感的细腻情节,把新闻事实、把作者的情感一点一点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故事也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情节、细节从哪里来?中国青年报知名记者林天宏说得好:“采访不仅仅是问问题,采访的时候要调动你一切的感官。除了耳朵之外,视觉、味觉、触觉、嗅觉,你记录一切不寻常的环境细节,阳光、风、水声、味道,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部摄影机,一部有人工智能的摄影机。”一个好故事,要有一定的时间厚度和历史纵深。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过去甚至孕育着未来,那么,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将背景适当地写进新闻故事里,能让故事更饱满、更多面、更立体、更富纵深感。比如,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江西铅山疫情十二日:那些闪亮的身影5,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述2021年铅山抗疫故事,而是虚写与铅山有关的历史人物辛弃疾“江西铅山,辛弃疾仗剑持书的高大雕塑屹立河畔,北望江山。这座因新冠疫情而按下暂停键的小县城,正是这位伟大词人的人生归处。千百年过去,曾经的铁血传奇和千古风流早已化作诗词浅唱低吟,只有脚下的河水依旧湍流不息。疫情之下,虽然沿江来往的行人稀少,但他们都会不经意远眺对岸,似乎那豪迈英武的背影能给人精神的慰藉。”再由“辛弃疾的背影”引出报道主题“逆行者的身影、抗疫者的身影”“今天是铅山疫情第12天,人们的情绪已从担忧、害怕过渡到现在的平稳、踏实。在这段共患难的日子里,总有些瞬间温暖人心,总有些身影值得被记住。”这样以背景烘托主体,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让人拍案叫绝。四、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正面宣传跟上群众需求和时代步伐,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对于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来说,牢牢树立讲故事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义不容辞,也时不我待。参考文献:1陈毓珊,熊家林.一个省和一只鹤的互相成就N.新华每日电讯,2021-12-24(13).24姜伟超.羊小平砸缸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