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
自由
异化
李万飚
EXPLORATORY RESEARCH 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由与异化 李万飚(中共天长市委党校,安徽 天长 239300)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自由是马克思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它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令人兴奋的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总是通过奋斗来获得自由,克服阶级、民族的束缚以及自身存在的各种限制。在有关自由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人的异化,阻碍了自由的获得和实现,主张通过社会运动或革命克服异化以实现人的自由。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异化1841年,年轻的马克思(卡尔马尔克斯,1818-1883)是耶拿大学的一个哲学硕士,他专注于古代希腊的哲理思考,对“自由”的看法明显得益于这种文化的熏陶。他认为,“人的”是自由的,而“异化”则是对在真实世界中的“人”能否获得人的本质的最终判断。在他心目中,自由是至高无上的标准。他通过与社会主义时代人类社会的比较,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人,“人”一旦被“人”所“物”牵制,那么就失去了“人”的意义。英国的卢克斯在他的马克思的自由论中,把“自由”和“异化”联系在一起:“异化是一种指称,是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自由的独特的看法,就是根据这个看法,使资本主义具有不自由的特性。”一、自由的历史渊源和自由之路的选择自由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是一种成份的、最稳定的、最重要的价值,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面的导向和导向的功能。但在理解和应用自由的过程中,总会有人将自由与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甚至无法无天相提并论。它是对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一种极大的破坏,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由的异化。卢梭曾经说过:“如果自由的含义是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那么,没有人能够获得自由。”此处所提到的有关自由的悖论,就是对自由的约束与义务。黑格尔又说:“人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一点看作是一种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的无知,一种对法的无知,一种伦理的无知,一种对一切都一无所知的人的无知”。通过对自由观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根源,这是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由观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的必要条件1。在人类对个体与社会的追求中,“自由”成为人类追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理解,并不完全等同于“人”,而是将“人”这一概念,发展到了“仁”这个层次。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了“为仁由己”的思想,论语为政中提出了“随性而行而不越轨”的思想,这是其“以行而行”的精神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以优美的文字想象,描绘出一个随风飞翔的无拘无束的人物。这就是中国哲人对人生的感悟,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文学想象力的体悟。“自由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对其进行当代解读与价值升华,已成为当代社会社团的核心价值之一2。如今,秦智 2023年/6月刊 79探索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我们依然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它是一种理想的目标,也是一种值得去追求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人们更认识到,自由与良好生活之间有着一种永恒的、密切的关系,追求自由是人生的要义。人之所以追求“自由”,并非仅仅为了“自由”,而是因为“自由”使得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一切可能的追求都是有意义的,只有有意义的人生才能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社会。由于对自由的渴望,个人愿为其价值而维护其生命的首要目的;人是向往着自由的,因而也就向往着将其作为人生的首要价值目的。人们对马克思“自我”概念的认识与认同,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土壤。这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由的实现,这就使对自由的更精确的认识、更好的诠释,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由与异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自由与公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不变的真理。他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对不理性的社会事实的一种改造。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人”,即“人处于一种现实的、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观察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的人”。他说:“每个人都认为,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会变得比以前更加自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种偶然;实际上,它们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是由于它们对物质的屈服程度更高。”人对物质力量的屈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化”,而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对物质力量的丧失。何为自由?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清楚地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有权无限制地利用各种机遇。”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考察了以往的人类社会史,并考察了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3。他主张,在现实社会里,人的自由被一种超出人的自觉之外的力量所剥夺,特别是人的异化,没有谁是真正的自由人。“这就是德国不自由史上最显而易见的事实,而这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状况。”马克思对“异化”进行了重点的批评。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吉登斯曾指出:“马克思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关于异化问题的研究”。确实,马克思在对现有社会进行理性批判的时候,把异化当作突破的切入点,是因为它不但导致了人的贫困,而且还导致了人的精神和道德上的贫困,从而妨碍了人的正常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是马克思用来形容“人”的“疾病”和“功能”的“异常”,也是“人类”的“非天然”的“分裂”。也就是说,他们是受他们自己创造的东西控制的,这和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不受阻碍”的理念相抵触。应当说,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其目的在于使人摆脱由于异化而导致的精神与道德上的贫穷。很明显,当今社会对于“异化”的认识,往往是带着这种明显的标志的,正如郗戈所说:“异化就是一种主客关系的本质。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形式,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客体,而这一客体却与主体格格不入,相互对抗,它不受主体的控制,而是反过来控制着主体。”而被控制的主体,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一种变异。马克思也从多个层面对异化进行了探讨。在他那个年代,异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异化”,也就是劳动者所拥有的东西愈多,他所能拥有的东西就愈少,并且更多地为他自己的产物所支配;二是对信仰的“异化”,也就是说,一个人愈多地献给神,他愈少地留给自己。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的异化,人们的自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碍,他在研究“自由”和“异化”之间的关系时,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资本的优越性使人类的不自由进一步恶化,80 2023 年/6月刊 QIN ZHIEXPLORATORY RESEARCH 探索研究尤其是资本主义这种史无前例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劳动力市场,无产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从而引起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意思是,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劳动的产物,是一种外来的存在,是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它既是劳动的敌人,又是工人的敌人。三、现代社会视角下的自由与异化时至今日,人的异化与商品拜物非但没有消亡,反而使人更加迷惘。如伊格尔顿所言,“人在持续地被异化,社会生活越来越商业化,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贪婪、好斗、不经思考的快乐,以及日益深沉的虚无主义,我们正在逐步丧失自己的存在意义与价值”4。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自由”和“异化”问题,离不开马克思的传统积累。人们对从属、奴役、被异化等非人性的东西深恶痛绝,而这种非人性的东西就是人的自由。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认识,就是要把一切引起人的异化和不自由的东西都清除掉,但是,这并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所谓自由,就是要摆脱各种枷锁以及各种形式的约束,这些约束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因此,人的自由往往是从对抗和反抗中获得的。马克思对自由的革命之路的追寻,提出了19世纪末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使人类的存在必须解决无产阶级怎样才能获得自己的解放。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由是个人对权力的反抗,“凡把人当作可耻的、奴役的、被抛弃的、被轻蔑的事物的人,都应该被推翻。”人不仅要摆脱身体上的枷锁,而且要摆脱精神上的枷锁,要得到生命中至高的尊严,即“要被人视为人,如人一般地活着。”当我们注意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切东西都经过了仔细的装饰,并且表现出了一种美学的色彩,工业化、商业化的势力在不知不觉中操控并控制着我们的生命。人的非自由是通过自由来表现出来的,即便其中一些人是特立独行的,但他们在对“限量版”“最新款”等工业生产的不断追求中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虚伪的自由。美国哲学家 Fromm(1900-1980年)曾说:“当代人一直活在幻想之中,他们认为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实际上他们所需要的却是他人所期待的。”四、结语任何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都需要一个合适的解释,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和一种概念。本文试图从“人”这个角度来考察马克思的“人”思想,“重新认识”、“重视”和“克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实现“人”价值的根本途径。参考文献:1员俊雅.论马克思视域中历史主休的异化与自由D.北京:北京大学,2011.2许志鹏.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人的自由与异化思想J.才智,2015(2):360.3邢振亚.异化与自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5):137-139.4曹典顺.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出场与逻辑J.学习与探索,2014(3):9-15.作者简介:李万飚(1970.6-),男,汉族,安徽天长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哲学、党建、意识形态。秦智 2023年/6月刊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