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交际
框架
高校
口译
课程
建设
杜玮
摘要:在高校口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口译教学内容不贴合、各自为政是课程思政融入口译课堂的最大障碍。借助跨文化交际理念 ICC 模型框架,让跨文化交际策略和国内思政元素渗透课堂,建立与专业知识相匹配的体系化叙事框架及内容元素,转变点对点式的口译课程“滴灌式”思政教学为线性的“喷灌式”授课,实现思政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是跨文化交际框架下高校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的当务之急。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口译思政教学;体系化叙事框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23)04-0105-04第 40 卷第 4 期2023 年 8 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ofJinzhong University众所周知,课程思政视阈下课程是价值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高校口译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口译人才。如何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和口译教学规律,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同频共振,是口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本身担任着双重的身份与使命。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剖析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交传口译课堂的策略,以就教于方家。一、跨文化交际与口译课堂思政教学“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项目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Edward T.Hall)在其经典著作 无声的语言 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词条,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随后,跨文化交际被引入众多领域,如:语言学、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跨文化交际学囊括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但不仅限于“意义协调理论、言语代码理论”等。伴随此类研究的迅速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研究也大量涌现。从本质上来讲,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了思想、信息等内容。在 跨文化交际学 中,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际。美国学者 Larry 定义跨文化交际是基于文化自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并且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际。虽然各位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各有侧重,但都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强调。在一众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广泛定义中,Chen 和 Starosta 的理论值得重点关注。Chen 和Starosta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有效且合适地管控交流行为以实现预定交流目标的能力。”2根据此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维度: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熟练度。Chen 和 Starosta 在构建理论的基础上,还随之提出了课堂模式、模仿学习模式、文化自觉模式、行跨文化交际框架下高校口译课程思政建设杜玮(晋中学院 外语系,山西 晋中 030619)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2022 年度山西省教育规划课题“跨文化交际理念下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以 交替口译 核心专业课为例”(GH-220705)立项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杜玮(1991-),女,山西长治人,晋中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译学理论。Vol.40 No.4Aug.2023105杜玮跨文化交际框架下高校口译课程思政建设为养成模式、互动模式和角色表演、案例研究、关键事件、文化吸纳、模拟等培训方法。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对交际者个性品质、交际技巧、心理适应和文化意识四个维度的要求。口译专业的学生掌握双语知识、学习口译技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跨文化的双语环境中获得有效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这一点也是口译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完成的目标。此外,跨文化交际还包括适当地改变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使自身的行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口译课堂渗透课程思政元素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在口译课堂上,学生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其视角与叙事框架难免会与本土的主流叙事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参照系的迥异。因此,当学生在学习口译技能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语态与立场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站在不同参照体系视角中“求同存异”,在坚定我方立场的同时,找到客观理性的话语输出,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这也是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口译课堂的重要技巧。口笔译教学是跨语境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译员要精准完成双语的切换,应具备识别不同文化影响的行为的能力。以口译课堂为例,学生在接受训练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西方迥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冲击,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表层双语转换能力的同时,必须提升其精准识别语言背后所指的真实立场、意图及目的导向的能力,而这也正是课程思政的旨趣之所在。二、构建口译思政教学体系化叙事框架事实上,语言教学是一种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笔者认为,口译课程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口译教学的体系化。所谓口译课程的体系化是指教师在口译课程中安排与设置容纳语言元素、文化元素、互动元素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并将其贯穿于口译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文化与语言学习的语境化管理。在单元与单元、章与章之间实现系统知识点的吸收,将思政元素与口译专业知识点进行体系化的匹配与衔接,旨在将滴灌式的口译课程深化为喷灌式的口译思政教育。口译课程本质上具有较强的思政属性,其学科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同时,口译职业的特点要求译员本身应当掌握双语知识的、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即时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译员完成传译的效果要经委托方和接收方共同评估,而尊重原文本的意愿、保持中立的话语态度是衡量译员是否专业到位的一大标准,但这一标准却为口译课堂的思政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因为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技能训练时间内,教师既要导入技能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政体系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殊不知,这样极易导致课程思政教学与交传口译课堂教学“两张皮”“不接轨”的现象发生,产生口译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双双失效的严重后果。有鉴于此,口译课堂的单元化教学也必须以体系化的方式运转,同样道理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渗透,也必须以系统化的方式与原本的口译单元教学相匹配。价值观的建构和道德理念的渗透是最难完成的任务,其信度和效度在教学工作中也缺失具体的评估维度。但如果专业教师在口译教学开始之前,先对自己的听译材料进行筛选与逻辑线索的整合,提前构思好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思政元素的分享点,并将思政元素的基本点串成一条线索,再与听译材料的内容环环相扣,那么,此前点对点式的口译课程“滴灌式”思政教学就会被线条式的“喷灌式”授课所替代。笔者大胆预测,在交替传译课堂最后进行的随堂快速测试中,后者的效果应该比将零零散散的思政点生硬粘贴要好得多。三、实证个案中思政元素叙事性凸显以某节交传课为例,教师通过挑选内容极具逻辑性的听译材料片段,并据此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口译落地场景,让学生讨论研究应对不同场景的最佳策略。首先,在听译练习前,学生译员会收到一个任务清单:(1)仔细聆听全篇内容(培养学生耐心倾听不同观点的能力)。(2)分析语料与发言人立场(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度与国际大局观意识)。(3)梳理事实背后美方的动机线索(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4)系统性提炼输出口译内容(培养学生坚定自身价值观,还原国际真相)。学生带着这些逻辑缜密的问题,受到任务的驱动,开始进行听译训练。该训练片段内容如下:“Hello,it s nice to be here with you today.I justwant to talk about why the Xinjiang narratives mattersso much to western governments right now,particularlythe US,and a spoiler alert it s not because they reallycare about the Muslims,I want to talk about why thiscampaign has been so successful though.As we knowCanadian parliament recently voted on a motion to call106what s going on in Xinjiang a genocide,it passed withoverwhelming support and I actually wanted to reachout to one of the MP s to find out a bit more about whatwent into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I reached out to80 MP s who voted yes on the motion,including someof the subcommittee who were even more active withpushing this forward.But I wasn t actually looking for aconfrontation,I genuinely wanted to understand howthey were briefed and who was involved.”3以上口译片段仅为内容片头节选,摘录自加拿大博主 Daniel Dumbrill 发布的一段长达 2 个多小时关于新疆的讨论视频,参与线上讨论者包括中国驻加拿大卡尔加里的领事、学术界领袖及调查记者。其中,教师节选了 Dumbrill 论述高潮的精彩片段,该片段揭示了美方政客炒作新疆“强迫劳动”的险恶用心,12 分钟的视频(口译课堂节选练习片段为 5 分 38 秒)逻辑清晰,一气呵成,让听众看清了“涉疆谎言制造者”的嘴脸。值得一提的是,我方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段视频。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进行该段口译训练时,口译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包括“按时间划分意群、引导学生发现逻辑线索等”)应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自身的价值观与立场问题以及自己所聆听的“事实”、所接收的话语是否具备合理性。口译课堂上,在确保学生双语听力能力基本具备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审视文本材料的方向,利用一定的叙事教学语言,或设计环环相扣的叙事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疏导和价值观的扶正。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叙事议题并非单一的问题,而是基于原文的叙事框架构成体系化的循环提问,且每个问题都涉及对表态方话语权的分析与价值观的判断,提供了很好的思政元素。这样的设计将口译课堂上零散的思政点连缀成了具有逻辑联系的故事线,学生在听译该材料时,从各个角度思考逐一突破,使课堂教学具备了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较广的国际视角格局。口译专业课上,思政本身是较为抽象的元素,要想“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听译材料的视角和叙事性,意识形态及思政元素最好本身就是以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的,口译员在进行内容理解和分析时,必须在脑海中先构建一条叙事逻辑线索,否则很难客观理性地分析语料并进行双语转化与输出。基于此,教师在口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测试非常必要,而理解能力这一概念非常抽象,教师必须使用具象化的测试手段。检验学生口译内容理解程度的具体手段有如下两种,即教师现场就交传内容与学生进行快问快答和学生个人 Think-Aloud-Protocols(TAPS)。快问快答环节测试手法为教师要求学生对口译内容进行即时性的传译答复。TAPS 的测试方式为学生在完成上一环节的交传答复后,教师迅速对个人传译内容进行口头复盘与笔记整理相结合的测试方式,旨在对其理解能力进行二次审核。以上述听译材料为例,笔者在口译课堂上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教师使用思政体系教学策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