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性
视角
ChatGPT
效用
及其
风险
透视
陈智
收稿日期:2023-03-31 修回日期:2023-04-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驱动的自演进未来移动接入资源分配与优化机制研究”(编号:61772088)。作者简介:陈 智,男,1993 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陈 昊,男,1993 年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教育与数字治理。可供性视角下 ChatGPT 的赋能效用及其风险透视*陈 智1 陈 昊2(1.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长沙 410075;2.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沙 410022)摘 要:研究目的探究 ChatGPT 从“命令驱动”升级为“意图驱动”之后可供应用的内容范畴和作用机制,为解构并建构 ChatGPT 的可持续赋能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工具、解释框架与系统性反思。研究方法借助“可供性”的理论视角,全面解析 ChatGPT 的可供逻辑及其赋能效用,并洞悉随之衍生的各类风险问题。研究结论ChatGPT 的“可供性”集中表现为功能设计上的“感知可供”、算法操控下的“技术可供”、生态延展中的“平台可供”等三种赋能效用。但在可供赋能过程中,也产生了算法裹挟下的真理偏离、群体分异中的感知极化、人机对话中的情感流失、资本捆绑下的信息集权、智能超越后的社会恐慌等多重风险,未来仍需对这些“可供”中的“不可供”进行有效回应和长效治理。关键词:ChatGPT;人工智能;可供性;技术赋能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23)07-0131-09引用格式:陈 智,陈 昊.可供性视角下 ChatGPT 的赋能效用及其风险透视J.情报杂志,2023,42(7):131-139.DOI:10.3969/j.issn.1002-1965.2023.07.019Empowerment Utility and Risk Probe of ChatGP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ffordanceChen Zhi1 Chen Hao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angsha College,Changsha 410022)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Exploring the content and mechanism of that ChatGPT can afford after upgrading from command driv-en to intent driven,providing new theoretical tools,explanatory frameworks,and systematic reflections for deconstructing and con-structing its sustainable empowerment development.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ffordance,comprehensively analyzesthe affordance logic and its enabling utility of ChatGPT,and insight into various risks and problems that follows.Research conclusionChatGPTs afforda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enabling functions:perceived affordance in function design,technology affor-dance in algorithm control,and platform affordance in ecology extension.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ChatGPTs affordance enabling,there are also multiple practical risks,such as truth devi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gorithms,perception polarization in group differentia-tion,emotional loss in human-computer dialogue,information centralization under capital binding and social panic after intelligent tran-scendence.In the future,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and deal with ChatGPTs no-affordance in its affordance pro-gress.Key words:ChatGPT;artificial intelligence;affordance;technology empowerment0 引 言2022 年 11 月以来,OpenAI 旗下的 ChatGPT 一跃成为风靡全球的现象级平台应用。不同于“元宇宙”等概念及其应用的扑朔迷离,ChatGPT 给 AI 技术添加了“接地气”的交互界面,快速吸纳了数以亿计的普通第 42 卷 第 7 期2023 年 7 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42 No.7July 2023用户尝鲜体验。2023 年 3 月 15 日,OpenAI 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 GPT-4,进一步实现了 ChatGPT 的飞跃式提升。在 OpenAI 看来,如今 ChatGPT 已由“专用性”人工智能转向“通用性”人工智能,使软件从“命令驱动”升级为“意图驱动”。然而,任何跨越式技术发展都伴随相当的风险性。在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新赋能的同时,ChatGPT 也正在衍生出不同维度和程度的风险问题。基于此,系统考察 ChatGPT 赋能社会生活的应用情境,并识别其中不断演化的风险问题,成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并同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关键课题。当前学界对 ChatGPT 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计算机科学、情报学、教育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主要从三大方面展开探讨:一是系统梳理了 ChatGPT 的先进功能和应用价值。一方面探究技术基础本身,分析了 ChatGPT 各技术组件的算法原理与模型组成1,以及其运行模式和关键技术2等;另一方面聚焦于技术应用,解析了 ChatGPT 在数字政府建设3、教学实践应用4、信息资源管理5等方面的优势效用。二是分类探讨了 ChatGPT 的风险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在归纳其涉及的生产式内容版权风险6、信息认知对抗风险7、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问题8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出了 ChatGPT 等深度合成技术的治理路径9、算法“舒适圈”困局的破茧对策10、人工智能法律风险的应对之策11等。三是借助研究方法对 ChatGPT 进行了科学评估。例如使用9 个数据集在 4 个任务上测评 ChatGPT 的中文性能,在肯定其强大性能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风险和局限12;又如利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等,发现主体因素、技术因素、信息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 ChatGPT 用户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13等。总的来看,既有研究从不同学科维度和研究视角抢抓热点,对 ChatGPT 相关的技术应用及其行业规范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一方面,相关研究的内容深度稍显薄弱,主要围绕技术“硬件”本身而弱化了其社会影响,强调研究方法应用而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论探析,并且偏重于对某一个行业领域或学科范畴的影响分析,难以从整体上概览 ChatGPT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样态;另一方面,囿于 ChatGPT 新近功能应用的快速迭代及其不确定性,多数研究更倾向在宏观层面概述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而对 ChatGPT 的赋能发展过程缺乏基于“技术-人”动态互动的探索性视角,存在一定的技术中心主义取向而忽略了“人”在其中的感知与互动价值。从社会科学视野看,我们应该多关注“Chat”而不只是“GPT”;毕竟,前者是它的功能,后者只是阶段性技术14。由此,有必要将研究视角聚焦 ChatGPT 面向用户和市场的功能应用本身,全面洞察 ChatGPT 在赋能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原点、应用亮点和发展痛点等,从而助推学界更快、更好地把握ChatGPT 的经验现象和发展路向。本研究拟从“可供性”理论视角出发,具体探讨 ChatGPT 的“可供性”体现出哪些属性特征?其“可供性”在不同板块、环节和生态中有何具体的赋能效用?又如何厘清 ChatGPT可供过程中的风险问题?1 研究视角与概念应用ChatGPT 作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应用平台,其成功的本质不只是技术本身的演化和革新,而在于搭建了超前的“平台-用户”基础架构,即针对用户需求供给高质量、创新性的信息服务,从而吸纳用户、锁住用户并抢占行业市场。由此,面对 ChatGPT 愈发显现的赋能效用及其风险问题,本研究重点引入“可供性”的理论范式进行观察、分析和阐释,有助于进一步洞察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感知、资源供给及互动。1.1 可供性视角的引入“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知觉心理学,由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在作为知觉系统的感官中提出,意指“行动取决于环境提供的可能性”。可供性的初始释义与其字面意思十分相符,即“可以提供某些功能的属性”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动可能性”。随着概念应用的时空场景拓展,以可供性为中心,学界一方面迈向了对人与技术/物、环境关系的关切;另一方面是以信息处理与计算分析为基础的模式识别理论指导下的现代认知科学15。“可供性”作为一种真实可感的关系机制,与感知者及环境的特征属性有关,但不是技术与人/社会的二元对立,而意味着感知者与环境之间存在互补性,是由“感知者-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性情境特征16,可以使研究者得以摆脱并超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二元对立。在这样一个中立整合式的概念框架下,“可供性”已然开辟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中间地带,尤其被引入到了人机交互的具体情景中17。1.2 可供性的概念应用在中文世界的理论转义中,“可供性”概念及其使用方兴未艾,但其引入往往与“数字技术”的进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2017 年,潘忠党等将“可供性”概念引入了大陆传播学界,将之作为“衡量和比较不同新媒体的整合概念”,并提出新媒体的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社会互动和移动等三个维度。从“可供性”的应用范畴来看,一方面是从基本技术功能出发的低阶可供性(low-level affordances),意指某个平台的交互界面、功能设计、算法特性等,并聚231 情 报 杂 志 第 42 卷焦如何在平台-用户的互动关系和具体场景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延伸至平台生态的涉及面和相关范畴的高阶可供性(high-level affordances),其指向宏观整体意义上技术设备、平台和媒体及其互动中所提供的动力机制与条件。同时,基于“可供性”具体表现出的可固续(persistence)、可复制(replicability)、可搜索(searchability)、可延展(scalability)等系统性特质,相关研究已延展为基于平台-用户视角的感知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s)、技术可供性(Technology Af-fordances)、平台可供性(Paltform Affordances)等,从更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