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神圣家族
神圣
家族
中人
解放思想
层次
及其
意义
任帅军
84Journal of Human Rights Law神圣家族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层次及其意义任帅军摘要:神圣家族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的解放思想,可展开为思想解放、生活解放和政治解放三个层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绝对精神批判的批判,指出历史不是自我意识创造的绝对精神史,深度推进思想解放;通过对纯粹宗教批判的批判,从生活解放出发驳斥布鲁诺鲍威尔把生活世界中人的问题当作纯粹宗教问题的谬误,提出通过工商业实践解放人的观点;通过对阶级特权的批判,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掀起的政治解放的意义和限度,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的解放是思想解放、生活解放、政治解放的更高级阶段,其目的在于使生活世界中人的各种关系重归人本身。这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关键转变之处,也是马克思超越以往观念论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表现。关键词:思想解放生活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神圣家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文章编号:2097-0749(2023)03-0084-19Volume 2,Issue 3,Serial 9第 2 卷 第 3 期(总第 9 期)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解放问题的探讨长期受到“本体论”的影响,“试图从一种永恒不变的本体出发来研究人”1。如果不摆脱这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研究模式,将对人的关注从本体论转向存在论,即研究人的存在及其解放的过程的展现,就无法深刻揭示现实的人的生存样态。布鲁诺鲍基金项目:202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22&ZD00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帅军,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1任帅军、杨寄荣:神圣家族中人的存在方式与人道主义的创立,载湖北社会科学2019 年第 4 期。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2097-0749.2023.03.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任帅军:神圣家族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层次及其意义85威尔就把人的本质归结于自我意识,他于 1843 年开始主编文学总汇报,这个刊物很快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主要思想阵地。马克思不满鲍威尔及其同伙以不容争辩的“批判”自居,让自己超乎群众之上。于是在 1844 年 9 月至 11 月和恩格斯首次合著并出版发行了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以下简称神圣家族),驳斥思辨唯心主义对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危害。为了批判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对现实的人的无视,他们专门在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讨论进行批判,从而形成了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解放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标志着他们在历史观的核心的、关键的问题上已经彻底摒弃黑格尔式的唯心史观,也开始超越费尔巴哈式的旧唯物主义的影响,朝着建构“新世界观”的方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前马克思也曾是黑格尔的信徒,但在此之后,马克思告别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神圣家族”,对鲍威尔所主张的抽象的人的权利进行了批判,指出要想实现犹太人的权利就需要深入到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当中,而非用绝对精神和纯粹宗教取代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的人。他对当时人的实现方式及其局限性展开批判,通过对绝对精神批判的批判来实现人的思想解放,通过对纯粹宗教批判的批判来促使生活世界中人的解放,通过对阶级特权的批判来推动人的政治解放,由此构建起人的解放的三个层次,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使人真正获得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的各种关系重归人本身。一、对绝对精神批判的批判与思想解放青年马克思也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人的存在和解放形式形成一种科学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马克思,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认识一度也停留在黑格尔的“理性”和“自由”层面。但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所碰到的现实矛盾迫使他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莱茵报被查封后,尤其是文学总汇报的发行,使马克思开始系统反思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并通过建构“新唯物主义”实现新世界观的哲学变革。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绝对精神批判的批判,认为实现犹太人的权利必须从“群众”及其现实活动中的人本身出发,才能理解和把握人类通过感性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这表明,马克思此时已经认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批判并非建立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之上,只不过是对经济上受剥削、政治86Journal of Human Rights Law2023 年第 3 期上受压迫的人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引导而已。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尤其是人的思想上的解放,就要破除这种绝对的、抽象的精神对人的片面化的引导及其所造成的桎梏,重新让人的思想反映并服务于人的生活。人才是思想的主宰,而非思想是人的主宰。这是青年马克思在对绝对精神进行批判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颇有见地的认识。马克思从对绝对精神的批判出发,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思想是用片面发展的方式展开的,从而导致不能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思考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现实基础的问题。他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实体、主体和绝对精神是黑格尔体系的三要素,后者超越了前两者的对立,把前两者纳入自身体系的辩证运动当中。而青年黑格尔派却用夸大主体要素的方式把黑格尔的思想片面化了,从而导致其连黑格尔的辩证法水平都达不到。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从斯宾诺莎的实体论出发展开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他以“抽象的自然”作为理解基督教文化的实体,认为圣经故事必须结合人类世俗社会的自然事实来检验,而这种自然又是精神实体的不自觉的产物。这就使他陷入了黑格尔式思辨哲学的循环论证,无怪乎布鲁诺鲍威尔在符类福音作者考证中这样评价:“施特劳斯仍然忠实于把实体视为绝对物的观点。具有这种普遍性形式(这种普遍性形式尚未达到普遍性的现实的和理性的规定性,因为这种规定性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在自我意识的个别性和无限性中才能达到)的传说,无非就是实体,这种实体摆脱了自己的逻辑单纯性,并且作为社团力量采取了特定的存在形式。”2鲍威尔虽然不同意施特劳斯的观点,却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变成了“实体”和“绝对物”。在他看来,只有自我意识才是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是设定世界的真正形式,并在对世界的设定中创造自身。也就是说,整个人类世界的形成正是自我意识的产物。这样,鲍威尔就割裂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相应展开形式,成1 德 马克思、德 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41-342 页。2 德 马克思、德 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9 页。任帅军:神圣家族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层次及其意义87为“实体抛弃自己的逻辑单纯性”的“特定存在形式”。马克思认为,要是“一切事物都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找到其起源和其解释,即找到其存在的根据”1,那人类世界就成为依附在自我意识之上的抽象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的、感性的、实践的生活世界。费尔巴哈在 1843 年由苏黎世“文学社”出版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上刊发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他在该文中指出绝对精神就是已经死去的神学的精神,“哲学的全部奥秘的解决就在于对人和自然界的直观”2。他认为,精神实体、自我意识、绝对精神都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一种异化,人及其感性活动才是生活世界的出发点。在人类“感性的活动”中,绝对精神不是第一位即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才是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然而在当时,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黑格尔,都把绝对精神当成创造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源,而后者反而成为了第二性的派生的现象。费尔巴哈指出,这种认识跟基督教并无两样。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起到了跟基督一样的创世作用,本质上还是宗教信仰的思想话语表达。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就认为,宗教只不过是人类自己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把这种对绝对精神崇拜的唯心主义视为一种宗教神学,正如反抗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一样对其展开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3然而,费尔巴哈仅仅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认识人及其作用的。他把物质世界理解为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人基于感性活动而形成的,而非马克思所主张的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生活世界。所以马克思就指出,“费尔巴哈还把否定的否定、具体概念看做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和作为思维而想直接成为直观、自然界、现实的思维”4。这表明费尔巴哈还是仅以感性直观来确证自然界和人的存在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恰恰反映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的不彻底性。只有马克思对绝对精神的批判才真正超越了费尔1 德 马克思、德 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41 页。2弗梅林:马克思传(上),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71 页。3 德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99 页。4 德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01 页。88Journal of Human Rights Law2023 年第 3 期巴哈的局限性,把精神世界归结于是人的物质性实践活动的结果,而非仅仅从自然出发认识精神世界。马克思从人的物质存在方式和社会实践关系出发理解人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了人类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看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极大解放。具体说来,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绝对批判的思辨循环”1逐步进行批判,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的逻辑缺陷,意在表明人的解放首先是人在思想上解放自己,用全新的世界观武装自己,才能进一步科学地改造世界。首先,马克思指出不能从自我意识出发拔高“批判”的作用而贬低群众的存在。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普遍把自己作为“精神”的代言人,通过构建出抽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使其变成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的存在物。然后把群众及其感性活动作为批判的对象,这样群众就被排除在创造现实生活世界的范围之外,“批判”就把自己当成绝对精神,而把群众当成了“有限的、粗野的、鲁莽的、僵死的和无机的”2物质。其次,马克思认为历史不是自我意识创造的绝对精神史,而是人的实践史。鲍威尔把历史理解为绝对精神展开自身的辩证过程。马克思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照搬照抄了黑格尔对历史的看法。“纯粹的批判根据其绝对的性质在登场时将立即发表与众不同的箴言,但是尽管如此,作为绝对的精神,它必定要经历一个辩证的过程。它的原初概念,只有在它的天体运行的终点上才会真正得到实现。”3在马克思看来,从鲍威尔关于历史与绝对精神的关系来看,他只是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外形,而没有得到它的真谛。马克思既揭露了鲍威尔那种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即绝对精神不过是一台自己证明自己的自动机器;又揭露了黑格尔式的目的论,即“人所以存在,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这里指“绝对精神”,笔者注)达到自我意识”4。因此,正如黑格尔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唯一的人,“历史也和真理一样变成了特殊的人物,即形而上学的主1 德 马克思、德 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8 页。2 德 马克思、德 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7 页。3 德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