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曲礼上》对五礼的解读_姜雪.pdf
下载文档

ID:2572653

大小:1.48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礼记·曲礼上 礼记 曲礼上 解读 姜雪
第4 3卷第4期湖北工程学院学报VO L.4 3 NO.4 2 0 2 3年7月J OUR NA L O F HU B E I E 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J U L.2 0 2 3 礼记曲礼上对五礼的解读姜 雪1,何顺畅2(1.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4 3 2 0 0 0;2.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4 3 2 0 0 0)摘 要:现存 礼记曲礼上,是儒学经典 礼记 的总纲篇,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尽地解读了 周礼 中的“五礼”之论。笔者秉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对它进行了初步的现代意识领悟,深感它既是汉代之前中华民族长期礼制文化建设的成果总结,又是汉代礼学家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创新性贡献。它用雄辩的事实说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礼”,不是形而上的空洞说教,而是形而下的实践化、生活化、日常化、落地生根了的文明之规。它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又是时下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蕴含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无穷话题。关键词:礼记曲礼上;五礼;解读中图分类号:I 2 0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5 4 8 2 4(2 0 2 3)0 4 0 0 4 1 0 4 中华民族的“礼”意识,源于上古先民的敬神祈福活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至尧舜时代,遂有“五礼”之说。西周统治者自觉进行礼制文化建设,于是对“五礼”的名谓、内涵、排序等有了较为明晰的界定,基本实现了“礼”由“礼神”向“礼人”的转变,“礼”成为民族大家庭人神兼具的人文活动规范。经过春秋战国时代民众对“礼”的自觉实践、众多文化大师的热烈讨论,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礼”的鼎力强调和不懈探究,至西汉时期戴圣撰述 礼记曲礼上,“五礼”遂有了以“礼人”为主题的系统化、条理化、生活化、制度化、体系化解读。在时下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运用马克思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她进行实事求是研究、理解、消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仅需要,而且必须。一、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五礼 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五礼”之谓,由来已久。据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 载:虞舜“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1由此可见,承传后世的“五礼”,是虞舜受尧帝之命“摄行天子之政”时所修,而非出自西周王朝,只不过周公姬旦在制礼作乐过程中将它初步明细条例化了而已。然而,“五礼”在汉代已不是人们形而上的座以论道,也没有停留在人神对话、求神赐福的虚拟空间,而重在形而下的反映思想意识、追求精神文明的实实在在的习以为常的社会实践行为,其核心是基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从自律自谦、尊人尊长、孝亲敬老的人文观念出发,自觉真诚地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思想感情与和谐社会秩序。所谓“五礼”,依 周礼 所列,居“五礼”之冠的是吉礼:即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祭天神:一是祭昊天上帝,二是祭日月星辰,三是祭司中、司命、雨师。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诸神。祭人鬼:祭先王、先祖,即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现存于北京市的天坛、地坛,就是中华民族古代帝王举行吉礼的标志性文物。其二是嘉礼:旨在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含饮食之 收稿日期:2 0 2 3 0 5 1 1 作者简介:姜 雪(1 9 8 5-),女,贵州贵阳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何顺畅(1 9 7 8-),男,湖北安陆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14礼,婚、冠之礼,宾射(天子以诸侯为宾行射礼于朝)之礼,飨燕之礼,脤膰(祭社稷、宗庙用肉)之礼,贺庆之礼。其三是宾礼:是接待宾客、为客、旅客之礼。其四是军礼:即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其五是凶礼:就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其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饥荒、瘟疫,以吊礼哀祸灾,以禬(诸侯聚合财物接济盟国)礼哀围败,以恤(慰问别国战乱)礼哀寇乱。曲礼上 第二篇,承接第一篇的行文逻辑,围绕“五礼”而述却不拘于“五礼”,乃以普众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周详地论述了人之为人的日常礼数。虽然出自汉代人笔下,留有西汉时代烙印,但是,其内容主体仍是先秦业已成形的礼义教化和社会习尚,集中的论述了中华民族讲究“五礼”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在作者看来,人必有师,群体有长,礼敬师长,是为人之道继孝敬双亲之后的第一要务。它因由华夏先民思想深处“事师如事父”意念。民俗话语:“一字之师,终身为父”,把个中道理讲得很明白。作者认为,尊师之礼,不是扭捏作态,刻意为之,而是见诸日常行为的习惯礼数。比如陪同老师走路,是师事中常有的事,学生不能丢下老师,跑到路的那边与人说话;路上遇见老师,学生要立正行拱手礼;先生和自己说话,学生必应答,先生不和自己说话,可主动退下。陪同师长登临山丘或城墙,要紧随师长视线,不可分散注意力而心不在焉。即使在过道里遇到先生放置的教案文稿、书籍和器乐,要跪下搬开,不可跨越而过。甚或为师长清洁扫除,侍奉师长进餐、陪坐师长谈话、安排讲座坐席、为师长铺设卧席等等,都有必守的礼节,均要以“利他”、“礼敬”为原则,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对师长的尊敬。事实上,这是对春秋初期管仲 弟子职 所创学生守则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作者阐释“五礼”的行文铺垫。一言以蔽之,作者解读“五礼”的意念在于:礼敬师长是制定“五礼”的基础和遵循“五礼”的肇始,因由文明人的成长规律使然。二、对嘉礼宾礼的务实解说 周礼 春 官 大宗 伯 载:“以 嘉 礼 亲 万民”2。意谓嘉礼的基本内容,旨在要求天子和贵族阶层的重大社交、喜庆活动,要礼敬诸侯和天下百姓。作为国与国之间的聘问之礼,是嘉礼的重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以德为邻”理念,尤为注重的外交礼节,是“礼仪之邦”的标志性外在展示。所以,对聘问双方的君主和使者应有的礼数,作出了明确规定。后世的嘉礼则专指婚礼。如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不知今夕嘉礼,惭无以贺”3。但是 曲礼上 第二篇则将嘉礼世俗化、普众化、制度化了,而且特别突出了成人之礼、儿女取名取字、婚礼中媒妁作用等规矩。即如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为之命名,谓之成名;男子二十岁行弱冠礼、女子十五岁行插笄礼,由父亲为之取字,且名与字各有讲究41 2 4 1。可谈婚论嫁了。民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也有名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5。曲礼上 规定男女结婚的年月日要由媒人写好报告官府,有如现代人“领结婚证”;要斋戒祭告祖宗神灵,还要置办酒席宴请乡邻、同僚、亲朋。同时明确规定娶妻不择配同姓女子。这些,作为礼仪文化的传统内容,有许多一直承传至今。作者意识中的物品赠馈,既要讲求实用,又要追求情真,是“礼尚往来”、沟通感情、互致敬意的物质媒介,不为赠馈而赠馈。从物品种类看,主要是兵器、田宅、农产品、水产品、家禽家畜、交通工具、战俘、珠玉、几杖、美食等;从赠馈礼仪形式、物品装束论,既讲求赠馈者的虔诚,又体现对受赠者的尊重。显然,这些礼数折射了当时农业文明转型发展、经济建设高度繁荣和社会高水平和谐的大汉景象。人之为人的现实生活,必为客(包括为旅客),必待客,各有必循的“客套”。主客之间说“别客套”,是谦恭话,但是应有的客套还是要讲究。从作者的论述看,为客的“客套”有七条:一是不能随心所欲索取主人家物品;二是进主人家门要换鞋;三是进门时要大声发话知告室内主人,主人应答后方可进门;四是进门时不要踩踏别人脱下的鞋子;五是进门后,眼睛要下视,不可环顾左右,上下观望;六是进门后不可跨越坐席,要提起衣裙下摆走向坐席下角,恭谨地应对主人询问;七是大夫、士人进出君主大门,应走门橛右边,不得践踏门槛。待客的“客套”,在 曲礼上 第一篇已讲到宴请宾客的饮食馔肴,要尽其所有而不可限量,但未展开论述。在第二篇则重点讲迎客之礼和宴饮之礼。迎客之礼,一是迎接客人每到一个门前都要谦恭地让客人先行;二是主人进门后走右边,客人进门后走左边(古人以左为尊);主人走上东边台阶,客人走上西边台阶(古人以西方为尊)。如果客人身份较主人卑下,就跟随主人走东边台阶,等24姜 雪,何顺畅主人一再谦让,然后客人再转向西边台阶,登台阶的步履也有一定之规;三是迎客人至寝宫门前,主人先进去铺好坐席,客人示谦后再出来迎进客人,客人落座后,主人方得就坐;四是在尊贵客人面前不能大声呵斥猫狗;五是客人致谢宴饮之请,主人不得口吐唾沫。至于宴饮之礼,其内容涵盖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等诸多元素,贯穿着主客、尊卑、等级之道,而嘉礼与宾礼多有交叉连带之处,其礼数更是周密琐细,但不细碎零乱,其基本“客套”,仍在时下社会习尚中讲究畅行。比如:坐姿仪容、举杯执箸,讲究文雅端庄;用餐手掌手指讲究清洁卫生;主不请客不饮;面对主菜和宴饮结束,客致谢、主致谦;荤素菜肴、羹汤酒水,上席有序,摆放有致,以礼敬客、尊长上为主题;讲究吃相,严禁咀嚼汤饮有声;剖剥瓜果,因尊卑而有规矩等。这些看似繁礼缛节,恰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秉性。尤为可贵的是,禁止贺庆之礼与悯贫敬老相犯。这是西汉礼学家的务实创新,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集中反映。曲礼上 规定祝贺婚庆,不得苛求贫穷人以货物送礼;不允许年过五十的老人以役使身体腿脚力量当送礼。贺庆之礼追求的是喜庆欢乐、情感交融的热烈气氛,而非聚财敛物,这颇有现代文明意识。中国民间盛传的“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典故,话说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国王派使者缅伯高带着一批珍奇异宝去朝拜唐太宗李世民。贡物中数一只白天鹅最珍贵。因在沔阳河边打开笼子让白天鹅喝水,它翅膀一拍飞上了高空,缅伯高只抓下了几根羽毛。他万般无奈,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帛,在上面题了一首小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小心翼翼地用这绸帛把鹅毛包好。唐太宗在长安接见了缅伯高,他献上了鹅毛和那首诗。唐太宗听了事情原委,很是感动,重赏了缅伯高一行人。尽管故事情节和这首小诗有不同版本流传,但小诗结句相同。几根鹅毛承载着千钧礼义,贯通了主客万里友情。毫无疑义,在包括李世民、缅伯高在内的后人的思想意识里,存有 礼记 的深刻烙印,炎黄子孙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 曲礼上 对贺庆之礼求真务实的思想,递代传承了大中华重仁义、轻物礼的民族品格。三、对凶礼军礼的理性评述 曲礼上 第三篇,承前补述了吉礼、嘉礼的相关内容,然而作者的重点则在详尽论述凶礼、军礼和车马交通之礼的细则。作者通过理性地评述凶礼中的孝道和丧葬礼数,进一步强化了人生必尽孝道的伦理内涵。在作者看来,人是礼制的制定者,也是礼制的践行者。因此,人的君子风度是推行礼义教化的关键所在。所以他紧承嘉礼中的聘问之礼,为“君子”下了个绝妙的定义:“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41 2 4 8。意谓君子是学问渊博、知识丰富、却又谦逊礼让的人,是注重德行善美而能终生不懈的人。接着又评述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即君子的待人之礼,不在口腹之欲,也不在物饰之美,而在竭诚交往,保持始终如一的友情。这既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对 曲礼上 的画龙点睛。丧礼居凶礼之首,亦即人生直面死亡的大礼。含居丧之礼、送葬之礼、吊伤之礼、占卜之规、避讳之法等。既要求礼节行为庄重肃穆,又于形式上灵活通脱,贯穿着古代先民重生哀亡、死不伤生的思想意识。譬如对居丧者(即民间说的戴孝者,多指孝子)既有极度哀伤、身体消瘦的要求,又有度的限制,亦即致哀不得形销骨立,不得减损视听能力;若哀伤损害身体而不能操持丧事,等同不慈不孝。居丧期间,对居丧者的礼数要求,秉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原则。头上长疮、身上有痈疽者,要清水洗发、洗澡;而身患疾病者,可饮酒吃肉,病愈后则恢复居丧礼数。五十岁居丧者,极尽悲伤而不至于毁形;六十岁者,极尽哀痛而不身形消瘦;七十岁者,只须披麻戴孝,可饮酒吃肉。至于送葬、下葬、哭丧之时不嬉笑、不歌唱的禁忌,也入情入理。这些人性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