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语·乡党
论语
乡党
色斯举矣
解析
陈玉栋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解析陈玉栋(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摘要:学界对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理解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从对文中关键字的分析入手本章可以这样理解:“山梁雌雉”是指雌伏于山间的雉鸡;“时哉时哉”的确切含义应该是指雉鸡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子路共之”的对象应该是孔子,而非雉鸡;“三嗅而作”是指子路在受到孔子的启发之后面部表情所发生的变化。关键词:论语乡党;色斯举矣;解析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玉栋(),男,山东德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一、学界目前的争议 论语乡党 最后一章内容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虽然寥寥数语,但学界对其的理解历来存在较大分歧,至今仍缺少权威性的定论,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以下几种:钱穆先生将此章解释为:“只见人们有少许颜色不善,便一举身飞了。在空中回翔再四,瞻视详审,才再飞下安集。先生说:不见山梁上那雌雉吗!它也懂得时宜呀!它也懂得时宜呀!子路听了,起敬拱手,那雌雉转睛三惊视,张翅飞去了。”这种解释能够基本展现当时的场景,但对整个章节的主旨表达不够明晰。杨伯峻先生将此章解释为:“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的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振一振翅膀飞去了。”同时指出,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这种解释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认可,但是对“色斯举矣”“得其时”“三嗅而作”等关键知识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也没有阐明本章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杨朝明先生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子与弟子子路一起走在山间,一群雌雉被惊吓得飞了起来,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又停落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这些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朝它们拱拱手,那群雌雉振振翅膀飞走了。”这种解释较前者通俗、客观,但对于“三嗅而作”等关键点的解释同样不尽合理。还有学者将“山梁雌雉”解释为“山间桥上嬉戏玩耍的雌雉”。当然也有学者将“色斯举矣”章理解为“记载的不是孔子赞雌雉得时而子路误解其意,而是孔子赞山梁雌雉为时物,子路以雉为贽献于孔子而孔子郑重接受的情节”。上述两种解释的合理性同样值得推敲与考证。二、问题的提出及分析对于学界以往的解释,我们不妨要问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色斯举”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翔而后集”。第三,“山梁雌雉”的确切解释是什么。第四,孔子所说的“时哉”具体指向是什么。第五,子路为什么会“共之”,“共之”的对象是谁。第六,“三嗅而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第七,本章内容所产生的场景又是什么。只要厘清上述几个相关概念的确切意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章的正确解读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下面我们从对文中的关键字以及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分析入手,逐一阐释上述问题。第一个 问 题:“色 斯 举”的 确 切 含 义 是 什 么。“色”的意思有以下几种:颜色。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种类。情景;景象。物品的质量。指妇女美貌。色欲。姓氏。()掉色,色子。“举”的意思有以下几种:往上托;往上伸。举动。兴起;起。养育;生(孩子)。推选;选举。指古代科举的“举人”。提出。全。姓氏。根据本章内容,“色”应该解释为“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这里首先需要讨论一下“色”的主体问题。有学者认为将“色”解释为“见颜色不善则去之”,将“色”的主体指向人,将“色”解释为“人的面部表情”。也有学者认为“色斯举矣”是“人的行为”,将其解释为孔子把“脸仰起来了”,将“色”的主体更为具体地指向孔子。也有学者认为“色斯举矣”之“色”本当作“”“惊骇”“恐怖”之义。由于“”“色”同音,抄写者以同音假借,故作“色”,假借的时间应当不晚于东汉即 论衡 成书或马融注 论语 的时间。这种解释显然并没有指明“色”的主体。还有学者认为“色”指雉之惊色。那么“色”的主体到底是谁呢?结合后边的“翔而后集”,“色”的主体应该确认为雉鸡,而不是孔子。如果主体是孔子的的话,则“色”与后边的“翔而后集”没有必然联系,会导致“色斯举矣”与“翔而后集”形成两个相对孤立的事件。接下来再讨论一下“举”的含义问题。大部分学者将“举”解释为“飞去”。吕氏春秋审应 中指出:“孔思对曰:该文君自由鸟也,骇则举。”如果将“举”解释为“飞”这一行为的话,与下面的“翔而后集”中的“翔”形成语义表达上的重复。事实上,“举”应该取“全”的意思,解释为“全部,都,一起”,表现出雉鸡行为的一致性。因此,“色斯举矣”应该解释为“(雉鸡)全都显示出惊恐的神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翔而后集”。学界对于“翔而后集”的解释争议不大,主要集中在雉鸡能不能盘旋和飞翔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本章的关键。“翔而后集”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也并不仅限于雉鸡这一种鸟类。尤其是在夏收或秋收之后的场院里,人们会经常见到成群结队的麻雀或鸽子觅食。当有人经过时,它们会因为受到惊吓而一起飞向远处,飞过一段距离之后又接着落下来继续觅食。这里雉鸡的“翔而后集”与麻雀、鸽子的反应一样。“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能够完整地展现一种场景。因为雉鸡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所以采取了主动的规避行为。“色斯举矣”主要表现雉鸡行为的趋同性和一致性,“翔而后集”则表明雉鸡规避风险和确认安全之后的整个行为过程。第三个问题:“山梁雌雉”的确切解释是什么。“山 梁”并 非 所 谓 的“山 涧 桥 上”,也 非“山 涧 中桥”,而是平常说的山梁,不应该存在歧义。在本文,“山梁”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景,对于内容的描述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本句最为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对“雌”的解释,这同样也是正确理解本章内容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学者将本句中的“雌雉”解释为“母的雉鸡”,认为“雌雉”没有发挥的余地,就是母野鸡或母山鸡。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解释呢?据相关资料记载: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远,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秋季常集成几只至 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园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雉鸡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性就是善于在灌木丛或草丛中藏匿,而这一特性就是所谓的“雌伏”,解释为“隐藏起来”。因此,这里的“雌”不应该解释为属性词,“雌雉”应该解释为“隐藏起来的雉鸡”。同样的,如果将“雌雉”解释为母雉鸡的话,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山梁上都是单一性别的雉鸡呢?显然这种解释不符合常理。第四个问题:孔子所说的“时哉”具体指向是什么。钱穆先生认为:“虽雉之微,尚能知时,在此僻所,逍遥自得,叹人或不能也。”而现实生活中,自得其乐,悠然逍遥的大有人在,哪有“人或不能”的情况呢?杨朝明先生则认为:“在孔子那里,时 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谈到 时 的思想,并以之教导子路,非常合情合理。这里的 时 与 学而时习之中的 时 意思相同。”严格地讲,这种解释也不太贴切。“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其指向相对更加宽泛一些,而这里的“时”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提出的,其指向要更加狭隘或精准。也有学者将“时”解释为“识时务”,但具体指向是什么却语焉不详。还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时哉时哉”是个双关语。字面意思是山梁雌雉是可以食用的时候了,言外之意则是现在可以收子路为弟子了。但是孔子与子路的这次郊游到底是发生在子路拜师之前还是拜师之后,根本无法考证,那么如何认定“时哉时哉”是一语双关呢?当然也有学者将“时”解释为“时令”,认为“山梁上的雌雉,时令到了(交尾期到了)”,这种解释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文中并没有相关季节的描述,何以认定到了雌雉交尾的时间呢?客观地讲,如果文中没有任何时间或者其他限制性条件作为语言背景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描述是在阐释一种比较普遍性的道理比较符合常理。因此,将“时哉时哉”解释为“雉鸡交尾期”同样并不中肯。上述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来解读。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 给出的解释,“时”的解释有以下几种: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规定的时候;某个时候。季节。当前;现在。时俗;时尚。时辰。计时的单位;小时。时机。时常。重复使用;有时候等。结合前后文的逻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辑关系,在文中,“时”取“时机”的意思,解释为“审时度势”比较恰当。为什么孔子认为雉鸡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呢?这与雉鸡的生活习性有关。出于生存的本能,雉鸡始终对周围有可能产生的危险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当孔子一行路过雉鸡躲藏的地方时,无意之中接近了雉鸡。雉鸡并不知道对方是否会伤害它,但是出于本能,在不能排除自身危险的情况下,选择了集中逃离。并且在飞行了一段距离、认为安全后又聚集在一起。这就足以说明雉鸡具备审时度势的意识和能力。子路到底领悟到了什么?事实上,子路所领悟到的正是孔子说的“连这些雉鸡都懂得审时度势”,言下之意就是在说当下的很多人还不懂得如何审时度势,确保自身安全。同时可以看出,“时哉时哉”的行为主体仍然是那些“雉鸡”。第五个问题:子路为什么会“共之”。“共之”的对象是谁。文中子路行拱手礼的对象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孔子,二是那群雉鸡。钱穆先生认为“子路闻孔子赞叹雌雉(原文中为 此雉),竦手上拱作敬意”。同 样 也 有 学 者 认 为“子 路 朝 它 们 拱 拱手”,或“子路向他们拱拱手”。还有学者将“共之”解释为“两手五指叉开相对拟捕捉状”,认为“共之”并非向孔子或者雉鸡拱手,而是摆出一种抓雉鸡的手势。按照这种解释,本章内容将失去其应有的整体性。更有学者将“子路共之”解释为“子路共同舞蹈,反复做着低头觅食和昂首挺胸的舞蹈动作”。我们不禁会问,子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即使是“雉鸡到了交尾期”,子路与雉鸡共舞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通过上述分析,如果再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子路向雉鸡拱手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可以判断,“子路共之”是子路对孔子拱手行礼。因为子路在听了孔子说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之后,深受启发,这才是子路向孔子拱手行礼的原因所在。客观地讲,子路“共之”与“三嗅而作”是一套完整的连贯性动作。由此对孔子行拱手礼是合乎逻辑的,子路“共之”的对象是孔子,而不是那些雉鸡。第六个问题:“三嗅而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杨伯峻先生认为“嗅狊(),张两翅之貌”,将“三嗅而作”解释为“他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商承祚则将“三嗅而作”解释为:“子路以为孔子想吃野味时菜,事后将山鸡捕杀供膳。孔子知子路错会己意,既不便说明只好向这碗野鸡闻了三闻,离座而去。”陆岩军先生将本章解释为:“(卫灵公)抬头看飞鸟(而故意冷落孔子),(那些鸟)盘旋一阵后落在树上。(孔子感慨地)说:这些山间的野鸡很得时机啊(而我却时运不济)。(这时站在旁边的)子路也感慨地应和起来。(孔子见卫灵公无意重用自己)便连叹几口气,与子路离开了。”并认为“三嗅而作”是孔子在叹气。上述解释并没有从根本上对“三嗅而作”的本质进行有效剖析。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 给出的解释,“嗅”:“用鼻子辨别气味;闻。”在本章可以解释为“深深地吸气”。而“作”有以下几种解释:起;振作。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写作。作品。装;装模作样。当成;作为。写成;写为。发作。同“做”。比较而言,符合本章语境的只有第一种解释“振作”。另外,本章中的“三”并非实指“三次”,而是泛指,解释为“多次,几次”。由此,“三嗅而作”应该解释为“深深地吸了几口气,面部表情也随之振作”。至于引起子路这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就在于孔子对雉鸡“时哉时哉”的评价,子路好像恍然大悟,从孔子的评价中似乎明白了更深层次的道理,不由自主地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子路所明白的道理是什么呢?下文将会细致分析。第七个问题:本章内容所产生的场景又是什么。结合前文内容,大致情况可以描述为:孔子与子路一起在山间小路徜徉,忽然看见隐藏在树丛之中的雉鸡。此时这些雉鸡也看到有人靠近,以为要抓它们,意识到了潜在的风险,全都表现出惊恐的神色。为防止被抓,就齐刷刷地向天上飞去。